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1月9日读后感评论138 阅读1864字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生活处处是哲学,深处教育行业,在读完《中国教育史》后,我发现,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与教育的初始就是哲学思想,甚至对诸子百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开始读冯友兰老师《中国哲学简史》,希望从哲学的角度去解析教育。

然而对我而言,读这本书很吃力,很多地方都是未经翻译的古文,读的很浅显,但还是深深的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哲学离我们并不远,正如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本书从先秦哲学萌芽讲起,经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朝的“独尊儒术”隋唐时期的“儒道佛”三家以及明宋清时期新儒学的发展,代表中国哲学的三个时代巅峰:先秦、汉唐到宋明。

先秦阶段:

本书按照西汉司马谈(司马迁他爹)所著的「论六家要旨」,将诸子百家分为六个派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儒家在先秦阶段值得称道的主角有三人: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兴起儒学,它的关键字是“正名”、“仁义”、“忠恕”、“中庸”以及“知命”。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派,荀子就相反的现实派,他的关键字是“性恶”和“功利主义”。

墨家代表社会下层的游侠的思想。墨子的关键字是“非儒”、“兼爱”、“天志”、“明鬼”。后期墨家利用自己总结的辩论和逻辑方法,去澄清自己的观点,并反对其他观点。

道家:道家指的是哲学,道教指的却是宗教,二者虽然同出一宗,但是后期的区别非常之大。书中并没有过多提到道教的事情。先秦道家的三位人物是:杨朱、老子和庄子。

法家:法家并不仅仅在讲制度法律相关的事情,它包涵了“势“(权力)、“术”(做事用人的办法)和”法”(法律法制),韩非子集其大成。

阴阳家将算数图画与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尝试解释世间的一切变化,并将事物变化与它的学说一一对应。邹衍为其创始者。阴阳学术包涵了六种术数: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行法。

名家,惠施和公孙龙是两位名家的重要人士。名家强调逻辑,擅长诡辩之术。

从这些个名字,我们也能大概有个感觉,这个学派是想什么、做什么的。

汉唐阶段

从汉朝到唐朝的不到一千年时间里,是既有的先秦思想们互相碰撞融合,再加上外来佛家传入,并于本地学术学派结合的一个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鼎峰。

秦朝为统一思想,废除烧毁所有和意识形态有关的思想文献。但其二世而亡,汉朝初期采用“黄老之术”的道家思想以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也强调统一思想对社会平稳的重要性,不过要柔和得多。

法家的对立面就是儒家和道家,然后董仲舒为儒家赋予了很符合时宜的“天人感应论”,为汉帝国的统治和政府结构找出了相对应的哲学解释,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主流。从那以后的两千年,儒家思想的地位基本没有动摇。

佛学在汉代开始传入中国,道家因为与其相似的地方很多,同样强调出世,所以也开始复兴。

在公元三四世纪,佛家之人常常精通道家经典,道家之人也常常通读佛学,二者思想结合,产生了“禅”的精神,对应的宗教是禅宗。

宋至今阶段

这个阶段之中,各个学派教派基本都在继续平稳发展。

不过,人们经历了道教和佛教禅宗之后,对超道德价值的兴趣上升,所以儒家的经典为了满足时代的需要开始被重新演绎,对其著作有了很不同的解释和发挥。

这种演绎从唐朝有端倪,到宋朝后才算大成。

新儒家是中国儒家、佛家、道家、道教的综合结合,代表了一种思维进步。

程颐和几十年后的朱熹的理论一并,被称为新儒家大名鼎鼎的“程朱理学”。理学一词中的“理”强调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理”,它是永恒的,不增不减。程颢开创了新儒家的心学,其为宋朝陆九渊继承,在明朝王守仁王阳明的手里大成。

心学强调宇宙和人是一个整体,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强调“良知”,并将大学里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结为三个字:“致良知”,即遵从自己的良知而行。

以上为中国古代哲学历史的所有关节性要点。读完最大的体会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启蒙和核心,确实是哲学的学习,或者说如何追求智性的提升,与近代教育的注重知识的积累有本质的不同。

两种方法,古代的注重于说、教,着重于领悟和表达,学生往往可以得到为人处事和人生目标的引领提升但就像冯先生说的,缺少know how的方法论。

近代的教育注重知识积累,多学科地启蒙,注重记忆和运用,但是对人生目标和精神层面的教化不足,只有器的教育,没有神的教育。

想通了这些,就要思考,今人读这些古代经典,或者说经典的领路书,需要补充什么。我们需要从这些经典中得到什么?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