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棋王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1月9日读后感评论101 阅读1610字

20年前,我第一次读阿城的《棋王》,就被深深震撼。

当时正是读书的渴求期,遇到什么书都想拿过来读一读。读《棋王》这篇小说,感觉阿城写得特别传奇。一个下乡知青,在下乡期间对周围别的一切都不感兴趣,显得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没事儿就钻研棋谱,四处找人比赛。他比较容易知足,能吃饱饭就感到很快乐,并且吃饭时有些过于认真,饭盒里的最后一粒米也要吃掉;他很投入地钻研自己的爱好,一个人琢磨棋谱,一呆就是半天,丝毫不觉得无聊和苦闷。在一次区里举办的象棋比赛中,在同伴的怂恿下,他前去报名。结果因为报名迟了,不能参加比赛。后来同伴通过联系,他要和冠军等前三名同时下棋。最后加上后来一起报名比赛的,一共有九个人。他用盲棋和九个人一同下棋,最后取得了胜利。

当时因为对文章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这种传奇有点好玩,隐隐地感觉有一种背后的张力,具体是什么也说不清楚。一个月前,因为分析小说,又读了这篇小说,对其有了更深的一些体会。

首先,棋王的写作背景是上个世纪文革时期。小说发表后,王蒙撰文高度赞赏了这篇小说,指出这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

那时是刚刚文革平复之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类型的小说,比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也有改革小说。而阿城所写的这个《棋王》应该属于寻根文学。别人写文化大革命,大多数写知青下乡,受了多少的苦,遭遇什么不公平的待遇。另外还有反思,暴露伤痕什么的。但是阿城独辟蹊径,塑造王一生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他是知青,却又和别的知青不一样。他很少了流露出对周围恶劣环境的不满,抱怨,而是很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在困境中不绝望,不迷失,能坚定自己内心,明白内心的需求。他热烈的生活着,爱着;又漠然地看着这个纷纭烦扰的世界,别的收入,前途,似乎都和他没关系。阿城,在这里似乎想表达我们中华文明中有一种一脉相承的东西。

王一生在知青下乡时,对外界一切都不在意、别人的纠纷、自己的前途,他都没有考虑过。他只是热衷于钻研棋艺,不惜财力物力。为了一个棋谱,他去帮一个捡烂纸的老头撕大字报,因而被批斗;为了和高手过招,可以跑几十里路。他很像那个在濮水旁垂钓的庄子,对于身边的权利和物质,看都不看一眼。他们冷眼看着这个世界,又热衷于自己内心的喜好,孜孜追求,不知疲倦。

他身上又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勇于钻研的精神。在我们中国人身上,往往有儒家和道家多种思想交织的痕迹。这也可能是作者在当时写这篇小说的一个很深的用意。我们需要剥离外界的一些纷扰,我们需要坚定内心的一些执著。在棋王、棋呆子王一生身上,似乎缺少人间人情味。比如他的不苟言笑,比如他不乐于和别人交往。但也有他有血有肉、热爱生活的一面。比如他的无字棋。他刚开始执着下棋,但他妈妈反对,认为下棋是不务正业。在他一再坚持下,妈妈最终也默认了他的下棋。后来,妈妈用捡别人的牙刷把给他磨制了一副棋子。因为不识字,所以没有在上面刻字。妈妈临终前把这幅棋子交给他,让他好好下棋。这可能寄托了妈妈对他的爱,也寄托了妈妈对他的期望。在和九名高手比赛之前,因为围观的人太多,场面非常混乱,几个知青都有些怕了。王一生急忙把五字棋交给“我”,让“我”保管。在最危难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个无字棋。最终赢得比赛胜利后,他呜咽的说:“妈,儿今天……妈——”

作家鲍鹏山在《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从这个角度看,阿城在文中似乎想表达的就是这种冷漠。冷漠,有时是一种坚守,有时也是一种热爱。

在热爱背后,往往可能隐臧着很深厚的东西,比如,对纷扰世事的漠然,比如深沉的母爱,比如对生活、艺术发自内心的喜欢。

这可能,就是一种热烈的恬淡。(石永刚)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