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1月8日读后感评论2,983 阅读2713字

中国二字,我们耳熟能详。它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但这里的中国不是真正意味上的中国,而是国中。我们将中国二字拆开来看,中字取中央的意思,国则是一个口加一个王,我们可以理解为王住在都邑里。合起来中国二字便是王所居住的中央之国。本书的副标题是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也就是夏代的图景,但本书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夏代,而是追根溯源,上溯到龙山时代的陶寺时期开始进行讨论。

本书最大的好处便是他没有长篇大论的采用学术性语言进行罗列堆砌,而是用了五个大标题以及五十八个小标题分别进行阐述,主题明确,用最精炼的语言进行阐述,不会使人产生读不懂看不进去的状态。且语言通俗易懂,用最轻松地口吻阐述最深刻的历史,行文中体现了自己的很多观点,很少引用文献记载资料,仅是凭借考古出土发现的材料就可以写出这样的著作,令人钦佩。

开篇讲述陶寺的兴衰。龙山时代晚期这个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古国开始兴起,现今发掘的城址面积达到280万平方米。陶寺遗址的发掘实际上是寻找“夏墟”的结果,根据碳14测定,陶寺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前1900年,由此可以认为陶寺的中晚期已经进入了夏代。陶寺时间已经确定,但关于它的性质学术界还有诸多讨论,认为最多的还是“陶唐氏”文化,陶寺遗址即尧都平阳,且有历史文献为证。陶寺遗址所出土墓葬呈金字塔式结构,大型墓葬凤毛麟角,仅有6座,出土器物非常多,其中以彩绘蟠龙盘为代表,而小型墓葬多达1000多座,其中可能空无一物,体现出当时的陶寺社会等级分化严重,这可能便是导致后来暴力革命的诸多原因之一,下层人民奋起反抗,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从陶寺遗址来看,一些墓葬在后来遭到过人为破坏,墓葬的棺室里有随意抛弃的头骨、碎骨、玉器,陶寺古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贵族的作威作福得到了报复,同时也成为了陶寺走向衰亡的前奏。在暴力革命发生后的百年左右,这个雄极一时的古国也在其他文明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衰亡的真正原因我们至今仍未可知。

在陶寺遗址中发掘出土了一个破碎的扁壶,它的身上有朱红彩毛笔的笔画痕迹,扁壶正反面各有一朱书符号,关于正面的译为“文”字,大家已没有意义,但背面的朱书符号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中国社科院罗琨译为“易”,即易文,用来记述尧的功绩;陶寺工作队队长何努博士则译为“尧”,我本身更赞同尧这个说法,这个朱书符号的上部是一个圆角方形,我们可以把它看做陶寺这座大城的平面图形,而圆角方形又可以是土的摹写,即用一个个夯土板块构筑的大城;下半部则是一个弓着身子的人,人上面有一个横线,即用夯土板块建筑的大城在人的头顶上,大城在黄土塬上,人只有在黄土塬上才能站在冲沟里,站在冲沟里,大城才会在人的头上,所以整个字就是用夯土板块在黄土塬构筑的大城叫做尧,而建城的人就是尧帝。且这个朱书符号和甲骨文的尧字也很像,这两个朱书符号可以说得上是最早的汉字了,比甲骨文早了七八百年。

在陶寺文化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候,黄河以南的嵩山地带开始出现了“中原逐鹿”的场面,各种区域文化先后出现,与此同时,新砦集团开始崭露头角。嵩山文化圈主要以嵩山为界,山北为王湾类型,山南则为煤山类型。这两个区域人群最大的不同就是王湾类型以深腹罐为主,兼有鬲;煤山类型则以鼎为主,这为日后二里头文化鬲、鼎并存,以鼎为主奠定了基础。

我国最早的城址出现在仰韶时期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占地76000平方米,随后一直到龙山时代不同的文化类型出现不同的城址。从城址的建筑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土,一种是石。中原、长江流域以土为主,北方则多见石城。从夯筑技术和夯筑工具来看,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以黄河河套地区为主的北方地区,以砌筑为主,主要是石城;二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版筑和堆筑为主,为土城;三是长江流域,以堆筑为主,为水城。这时的城址大部分都是因地制宜建造的,是适应环境与大自然的产物。直到龙山时代以后,城址的修建大部分平面都以方形或长方形为主,远远超出了环境对城址修建的限制,淮阳平梁台、新密古城寨便是方正城池早期很好的代表,其方向也最大程度的接近正南北修建,更多的体现出宇宙观的思想,同时也不排除与政治秩序有关,这种城址修建的规划一直延续到今天,明清时期最辉煌的紫禁城便是很好的代表。

新砦集团走向兴盛时,其他龙山时代的城址已经衰落,可谓是一枝独秀。新砦集团在很大程度上是龙山时代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的过渡时期,它的时间跨度不长,约一百年左右,分布范围也不大,集中于郑州地区,文化也在继承王湾三期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东方、西北、南方文化发展起来。

在新砦集团的催生下,我国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文化诞生了。二里头文化是在吸收嵩山南北的龙山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继承了许多煤山类型的特有个性,同时也体现出了王湾三期的部分文化特征。从二里头二期开始,城址进行大规模建设,以伊洛河附近半岛状高地的东南部为遗址的中心区,修建呈井字形分布的四条主干道,主干道围起的区域便是宫殿区,宫殿区以北为祭祀区,以南则为作坊区,墓葬散落在城址的各个角落,没有明确分工。

到二里头三期时,城址走向全盛。在宫殿区四周筑起了2米宽的城墙,城墙围起的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堪称为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在南大门的中轴线出现了一座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到二里头四期时,城址已经出现衰落的现象,但此时的宫殿区繁荣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三期,宫殿规模没有缩小,又新增夯土城墙,此外又发现了许多纹饰精美的陶器、青铜器。作为承接二里岗文化的最后一个阶段,二里头四期饱受学界学者关注。

从进入二里头时期开始,二里头国家便不断地开始对外扩张,它们的统治领域跨过黄河四处发散,这种扩张体现了一定的政治意图,国家居于“天下之中”的地理环境为扩张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二里头位置居于洛阳盆地之间,自然资源匮乏,对外扩张可以在更好地程度上获取生活所需的食盐、以及制造青铜器、石器所需要的资源。二里头时期的青铜器是由铜、锡、铅铸造而成,于是二里头国家便将目光放到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晋南的中条山进行矿藏开采,而山西南部运城盆地的河东盐池则为黄河流域生活的人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盐资源。

作为最早形成的广域王权国家,在扩张中得到自然资源的满足,同时又大量输出文化,二里头风格的陶器、玉器向长江中上游和岭南一带传播,影响深远。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公元前2000年是中国文明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何以中国?我们可能最终也得不到一个真切的答案,但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国的诞生就足以证明它存在过,历史的长河漫漫,我们只能发现他的冰山一隅,随着我们不断向前的脚步,终有一天会迎来真相大白!(张梦圆)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