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开端是塔拉五岁时的想象,一片枪林弹雨中和喊叫声中,她听到有蟋蟀的声音。
塔拉的教育是从何时开始的?从她有记忆开始,就和我们大家一样,这份最初记忆关于自己的亲人——家庭。
这个家庭并不贫穷却拒绝送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甚至仇视政府,专制的父亲一心只想着囤积粮食弹药应对“世界末日”。
这就是塔拉教育的开端,出生于即是困局。
但塔拉并不觉得这是困局,因为家庭与外界的闭塞让父亲成为了绝对的中心,父亲所传授的他口中的摩门教教义,还有诸如小便完不洗手——“又不尿在手上”这样的生活习惯,一切都是这么理所当然。
这就是教育残酷的一面,并非人人生而平等,至少从原生家庭开始。当下一次她养成便后洗手这一“常识”时,已是她走出外面上大学时。
如果是一般教育类畅销书的故事,在困局之后,便是如何如何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奋学习考上大学,然后逐渐与原生家庭剥离,再在这个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从剑桥大学哲学硕士成为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其中还必然附带能让人打鸡血的励志格言和学习方法。
然而这就不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而叫《山区女孩的风雨剑桥梦之我在凌晨四点半》,如果这样我们也不称之为教育,而称之为上学。
在书中,塔拉无学可上。
家暴、烧伤、跌落、车祸、血肉模糊,通常情况这些情节出现在一本书上我们最大的心情是感到悲伤、惨痛和不幸,然而在这本书中我对此感到愤怒,不止因为父亲偏执地拒绝去医院,也阻止家人去医院,更重要的是他让这些一遍又一遍发生,其中带着刻意与猖狂。
你说这位父亲愚昧无知,他却知道大型工程设备的使用方法,知道在车子撞到电线杆后避免身子同地面和车架金属同时接触以防触电;说这位父亲毫无人性,他却又在离别时透露温情“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父亲偏执难解,故事荒诞不经,其他人也有的一言难尽——哥哥肖恩受重伤念及的第一个人是妹妹,家暴她起来却不由分说;母亲似乎偏爱塔拉却不止何时早已暗地里潜移默化随了父亲。每一个人都难以琢磨性情不定,仅有另一个一个哥哥泰勒给了塔拉音乐的启蒙,似乎埋下了一颗种子。
没有那一句话能比马克吐温这句更能概括——“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这是塔拉的现实,也是家庭教育的现实,很多时候你没得选。就像电影《冈仁波齐》中那个在磕头朝圣途中孕妇所诞下的婴儿,一生下来就要踏上一条他不知所来也不知所去的朝圣路,有人或许为他感到圣洁和幸运,我只为他感到悲哀,因为无论他本意是愿意否跟随家人的信仰与生活方式,但在他将来的早期家庭教育中,他没得选。
而相反,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即使印度教父亲反对他学习科学,但在母亲的坚持下,他依旧能同时信仰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历经大海波涛后他究竟走向何方,他有得选。
这样只说家庭,教育显得像幸运抽奖。当然不是。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很疑惑,为什么犹他州的义务教育制度下的司法机关执行如此死板,不上学竟然出动枪械让家庭放人以至于家庭屯粮积弹对抗愈深。读到后来我明白所谓政府的枪械和暴力不过是父亲不知是精神疾病还是故意捏造的谎言。但我又觉得疑惑,既然如此没有政府枪械对抗,那政府的教育部门干什么去了。
依我所知,如果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如果不去上学那校长可是急得不得了,更别说一家几个孩子都不去上学,毕竟指标在哪儿,派人上门走访必不可少,不明事理自有法律严惩。
后来我了解到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实行中国般的义务教育,早在1972年,美国威斯康星州阿米尔人因宗教信仰原因拒不送孩子去学校上学,终于法院决定改变局面,以“义务教育”为由罚了三个家庭五万美金,后康斯威星州最高法院推翻了裁定:以“义务教育”为由,违反宪法“信仰自由“条款,不具有正当性,联邦最高法院维持复审。
至今,美国仍有近200万适龄儿童在家接受教育。
塔拉小时候没有法律的保障她上学校的权利,终于在爸爸不顾安全所导致她从高空跌落的事故后,她勇敢地说出了她“要去上学“。
从此开始,她开启了另一段人生,在作者看来这并不是一个不断与原生家庭剥离重获新生的故事,而是这个过程中的失去、改变、获得,一个关于教育与家庭的故事。
作者并不认为给她无尽苦难的家庭一文不值而毫不留情地将之抛掷脑后,也不认为她的学历就是金光闪闪是她奋斗的唯一,或许《山区女孩的风雨剑桥梦之我在凌晨四点半》会这么写,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意义。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你来自何方不容忘记,你飞得更高你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你要飞往哪一座山,哪一座山属于你?无论你飞往哪里亦或是飞回去,这都取决于你,而其他人只能停在山谷原地,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你听到更多——爆炸声、轰鸣声、鸟叫声、读书声;你看到更多——废料厂的铁锈、灾难后的燃烧与流血,山谷不同心情的风,剑桥大学宛如石山的哥特式教堂;你理解更多——“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无论你是这句话所说的人,还是相反。
这本书并不讲如何去成功考取大学,如何去读剑桥读硕士博士。她始终在谈教育那究竟什么是教育?我想起高中的时候,那时课间只有十分钟,老师只有一个,学生请教排队可能排了三四个,老师跟前面的同学耐心讲题,后面一点的同学也许就开始互相讲解起来了,我则偶尔走神,四处游离,不时思索着办公室墙上雅斯贝尔斯的那句话。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我回忆着故事中的塔拉,我不知道她生而为一颗什么树,一朵什么云,一个怎样的灵魂,但无疑,泰勒的音乐摇动了她,克里博士和斯坦伯格教授推动了她,唤醒她灵魂的是包括她自己在内的许多人。
一篇短短的文字其实谈不了这本书,毕竟这代表着塔拉多年的受教育历程,这短短的文字更谈不了教育,因为这代表着无数人无数年的受教育历程。
在谈教育时,我谈了家庭,社会、法律,但都不够。我们只能知道,教育是关于你是谁,你看见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理解了什么,你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又遇到了什么样的人,之后你是否改变又决定去往何方,你有得选还是没得选。(杨凌华)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