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90后作家群体正在渐成气候。近日,纯文学期刊《作品》从五年间累计的200位作者中,精挑细选十位作者,邀请众评论家一对一地点评、研讨,这对90后作家群体而言还从未有过。业界的重视足以说明,90后作家群体正在从边缘走向主流,并日渐成长为新的文学力量。
编辑部故事
技术流写作更单纯也更任性
“2010年左右,我们就不断收到90后作者的来稿。”《作品》副主编王十月回忆说,当时90后作者“爹不疼,娘不爱”,没有杂志愿意发他们的稿子。但在《作品》编辑部,年轻作者的来稿却被编辑们一一细看。王十月发现这一代孩子的写作不像80后那样市场化,他们受经典小说影响,还明显汲取了动漫、电影、音乐的营养,“我们感觉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应该得到珍视。”
时至2013年,“浪潮1990”栏目正式开办,90后作者这才首次有了自己的一方文学天地。随着来稿的增加,王十月发现,原有的文学判断在年青一代身上很多时候会失效,于是杂志社尝试将选稿的主动权交给作者自己,作者不再单纯是作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2016年,“90后推荐90后”栏目由此诞生。
该栏目问世后,当期两位作者将成为下一期的选稿人,这些作品将在90后作者群里进行投票,选出最后两篇刊登。“有时候,我对选出来的稿件非常不满意,那也要尊重游戏规则。”王十月说,也有人质疑这是在拔苗助长,但《作品》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曹禺22岁写了《雷雨》,张爱玲25岁前一生中的重要作品都写完了,扶持年轻作者要趁早。”
和年青一代作者的交往,也让编辑部故事有了不同风格。王十月明显感到,过去作者对编辑老师那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不见了,大家就像是哥们儿一样。王十月说,这些作者不求挣稿费,写作没有功利心,他们想法更单纯,行为也更加“任性”,而这些都是前辈作者无法想像的。
《作品》副社长郑小琼更提及,90后作者的学历、专业和以往写作者有了很大不同,硕士、博士比比皆是,工程设计、医学、金融什么专业都有。她感到,这一代人没有像70后以及前辈作家那样,抱有改变社会的理想主义,也没有80后作家那种明显的商业化主导特征,“他们这一代更为注重文学本身的技术理念,所以他们的文学技术主义倾向十分明显。”
作家独白
动漫游戏带来文学新语境
走进90后作者创作的幕后,也会发现很多新鲜特质,经典文学、电影、动漫、游戏对其创作的影响凸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表达方式以及对创作的困惑,也与前辈作家迥异。
《作品》栏目“浪潮1990”首期推出了两位作者,李唐正是其中一位。5年前他21岁,还在上大学,发表了一部名为《对手》的小说,讲的是一个中年拳击手的困境和对往昔的回忆。这部小说是李唐用签字笔写在一个本子上的,有5000字。他解释道,正是因为受到了海明威的影响,他想写一个虽然力不从心,但仍对生活有所抗争的“平民英雄”的故事。
26岁的索耳迄今已发表二十余部中短篇作品,他直言,小说《在红蟹涌的下半昼》中,有的场景灵感来源于动漫。这部小说写一对夫妇到海岛度假,发现海中心的一个小岛,当看到岩石的一个洞穴时,他们不断猜测着洞里藏有的秘密,结果最后却发现洞穴里迸发出很多螃蟹。小说直指现代人的生育焦虑,带着作者特有的思考。索耳说,他上大学时,就迷上了日本文艺动漫,创作者通过动漫来实现艺术理想,形式自由且想像无穷,令他震撼。艺术动漫的叙事结构、创造力和想像力启发了他日后的创作,动漫《猫汤》中傀儡爆炸的场景就被索耳“贯穿”到了《在红蟹涌的下半昼》中。李唐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软科幻,写了一个沉迷游戏的人,爱上一个不存在的人物(相当于程序),但他最终是在游戏中找到了现实的勇气和朋友。“我现在玩游戏比较少,但游戏对我创作作品仍有潜在影响。”
事实上,现实生活在新一代作家眼里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如同索耳所说,他不会采取完全复刻的方式,不会直接描写、直接制造故事,而是会制造一个模糊的、多义性的艺术模型,“这个模型对现实生活有某种牵连,但又不是真正的现实。”
年轻的90后们经受的写作之痛外人难以捉摸。索耳坦言,他的首部作品写得最畅快淋漓,那是因为受到苏童小说的启发,但此后这种感觉从未出现过,写作变得愈发艰难起来,“每个情节、每种描述,我总想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有一种语言洁癖。”另一位90后作者玉珍,如今是《株洲日报》编辑,她回忆说,自己发在《作品》上的首部作品《毛赖》,一万字只用一晚上就写出来了,但现在工作和创作将自己扯来扯去,感觉很无奈。
评论家提醒
独一无二的文学品质应被珍视
对于90后作家的创作,评论界一直在热切关注中。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这些年不断接到90后的来稿,据他观察,相对于70后作家更多表现出反叛特质,90后显得更温和与低调,“如果说70后作家是张狂的猴子,90后作家就是沉默的大象。”文学评论家贺绍俊也直言不讳,他认为90后作家的出场,与80后出场不一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80后作家往往与青春文学绑架在一起,虽然社会影响力轰轰烈烈,但往往显得色彩单薄。”
评论家郭艳认为,读90后作家的作品会发现,他们已从语文教科书、刊物语言中日渐逃离出来,而是采取了中西文化杂糅的话语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元素是杂乱呈现的,相对前辈作家,90后已更快、更自然地进入文学性本质写作。”
也有评论家不客气地指出了90后作家的缺陷所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盘点道,“他们过于个体化,除了写自己的那点事没别的。”他说,自己给年轻作者上的第一堂课一定会讲,把自己那点东西收起来,从今天开始不写纯粹意义上的个人那点儿事,学习虚构,学习写别人的生活,“我很少看到写校园生活、写个人时尚生活的作家,能够顺利地成为大作家的。”
“90后作家群体,他们每一个人都带有独一无二的文学品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则提醒,当认识90后这个作家群体时,不要形成对青年作家的代际刻板认识,不能将具体的人,限制在固定的标签之内。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