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观后感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1月7日读后感评论75 阅读1691字

读完《亮剑》已经很久,总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之前只是看过同名改编剧《亮剑》,就以为这是《亮剑》的全部。其实不然,直到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所了解到的有多么的狭隘。

我想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亮剑》是都梁先生所著的一本长篇小说,以主人公李云龙的个人经历为主线,反映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在这本书中,都梁先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敢爱敢恨、铮铮傲骨的共和国将军的形象。

读完这本书后,我常常在思考,亮剑亮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对个人、民族、国家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

首先是“勇气之剑”。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独立团骑兵连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撤退与十倍于他们的日军作战。在战斗中,骑兵连的战士们一次一次地向敌人发起冲锋,冲锋的道路上身旁的战友一个一个地倒下,但他们没有后退半步,毅然向前。在三次冲锋之后,仅剩的连长孙德胜也身负重伤,但仍伴着“骑兵连进攻”的呐喊冲向敌人。纵然是深陷重围,纵然是敌众我寡,但他们敢于亮剑,敢于战斗到最后一刻。这就是《亮剑》所带给我们的勇气之剑,这就是中国军魂。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并不是一路坦途,总会遇到坎坷与艰难。这时我们就需要一把勇气之剑来披荆斩棘。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我们就正要做这生活中真的猛士,手持勇气之剑去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并迎难而上,拼个无怨无悔。

其次是“责任之剑”。就算自己深受重伤,也要把战友背出去,这是对战友负责;即便是牺牲部队,也要保护百姓的安全撤离,这是对人民负责;哪怕只剩下一兵一卒,也要誓死保卫阵地,这是对国家负责。这是中国千千万名解放军战士对于战友、人民、国家的责任。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责任。对于作为学生干部的我来说,也有着自己的责任。作为学生干部的前提是你是一名学生,这就代表着你要时刻牢记自己最重要的责任——学习。不管是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是其他生存能力的学习。其次才是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的责任,不仅要完成自己职责之内的任务,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责任——先干一步。给身边的同学形成一种示范作用,不断督促大家一起成长,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再次是“团队之剑”。李云龙是一个英雄,但他有别于其他的英雄,他所带出的队伍犹如钢铁般坚固。书中,李云龙带过的战士曾回忆“李云龙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仍留在那里”。李云龙的这种精神让独立团的战士成为了一群狼,一群敢于撕碎一切来犯之敌的狼。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这种精神,任何外敌都侵犯不了他们,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们。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团队——长江大学青马班。在第13届青马班素质拓展活动中,有一项任务是全体成员攀登四米高的绝地求生墙。尽管有60多名同学参加,但青马班的学员则创造了素质拓展基地,有史以来用时最短的记录。这一记录离不开所有成员的付出,只有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成功。尽管底部支撑的同学肩膀被踩出淤青,尽管退伍返校的同学旧伤复发流血不止,但他们毫无怨言。

在书中,李云龙的结尾并没有像电视剧中那样美好,在“文化大革命”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李云龙被打为“走资派”,受到批斗。李云龙被自己的部下从批斗会现场救出后,他没有选择隐姓埋名苟活于世,也没有选择远走高飞投奔曾经的老战友,而是在家中等待死亡的来临。李云龙曾经过,“军人可以去死,但绝不能失去尊严”,于是他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也正如他所说的,他的头骨比较硬,穿颅而过的子弹并没有使他的头颅弯曲,子弹却因为他那坚硬的头颅弯曲。他那不屈的精神,让处于彷徨时代的人们看到了最后的希望。

从“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到“如果人人都不敢承担责任,那我们这支部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的责任,再到“李云龙式的铁血团队”,从《亮剑》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并以此互勉: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全智明)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