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此书,第一句话就让人很震撼。它写道:“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这种手法很是新奇,平淡的语气中透露出令人震动的意味。自己的至亲去世,谁能不难过?
步步深入,我才发现,主人公其实并不是冷血,而是他认为,“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设想期待过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而且她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也是因为舟车劳顿使得他疲惫(不过这个可怜虫后来也因此被检察官抓住了所谓的“把柄”而被判死刑)这也能够解释他后来的过失杀人--当时他承受着沙滩上烈日的许久的暴晒,几近神志不清了。
处理完母亲的葬礼问题,主人翁的生活渐渐平静了。对任何事情,他总是持有一种无所谓,平和的态度,甚至于他心仪的玛丽提出想和他结婚的要求时,他也无所谓,觉得怎样都行,还有一次,老板想要他去巴黎发展,主人公默尔索一口回绝,认为其“可有可无”,而且他还说:“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在一般人看来,他很另类,因为他缺乏常人所有的“雄心壮志”。
可就是这样一个平和善良中庸的人,最后却被法院判决为“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在一个广场上斩首示众”。
多么可笑!多么荒诞!
让我们先来瞧瞧这场如同闹剧一般的审讯吧。在审讯之前,预审法官与主人公默尔索见面。法官要求他皈依上帝,他却说他不信仰上帝,法官再三逼迫他,他不为所动,从而激怒了法官,间接导致了他的死。
再来看看这场闹剧本身吧。本该对杀人这一事件进行事实公正的审判,却变成了对所谓的道德的审判,检察官以完全不符合实际的逻辑,最后认定主人翁“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他的母亲”,以完全子虚乌有的罪名,将默尔索推上了断头台。
本来,主人公是完全可以在检察官歪曲事实之际澄清自己,可是他却被律师告知最好别说话。默尔索本人也认为这个案件既然是审被告,就应该让被告发言。可是他想了又想又感觉自己无话可说,更何况自己还是一位犯了罪的罪犯而且说了也不一定说得过那位“演说家”,于是就作罢。在法庭上,他无能为力,仿佛就成了一个“局外人”。
默尔索确实有罪,但是罪不至死。众人直指他的人品和灵魂,以众人心中所谓的道德将默尔索送上断头台。像默尔索这种内心没有恶意的善意(甚至他牺牲自己的利益帮助朋友)与那些戴着道德的面具内心却恶毒无比的人完全不可类比,而默尔索也只不过是说了真话,没有符合世俗可接受的标准,而显得与世人格格不入,从而被众人心中所谓道德审判。就这样一个正直的好人,活生生的被抹杀了……
就这样可悲的结束了。或许,默尔索这种人,就不应该生活在那个社会中……(付志饶)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