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不错的电视剧会有许多的标准,诸多的标准在我这里就会组成一个标准,那就是这部剧要能让我看的下去,我说好才行。这两天看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就是一部我很满意的电视剧。
这部剧的主要内容是以商鞅变法为主。其他的细枝末节我并不关心。我与平时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对比了下,里面那有关商鞅的政绩和与魏国的战争的确也遵守了历史史实。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变法行为。整个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三千多年,大多数的所谓变法说是变法,倒不如说是新政,是在以往的政治漏洞上些补救的方法。可商鞅变法不同,它是将之前秦国的国策全部推翻,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政治体系。当时的战国时代可以说寻求变法的国家不计其数,可真正的成功的没有几个,也就吴起的变法有成功的可能,可最后还是被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给推翻了。然后就是后世之中能将之前陈旧的政策推翻建立一套新的政治体系的也就北魏的孝文帝改革了。
商鞅的变法能成功也脱离不开当时秦国国君秦孝公的支持。天下无论哪个国家想要通过变法富强起来,要有一个好的改革家,其次就是要有一个绝对拥有权力的一把手的支持,若是只是国君想要富强,可经不起周围人的打击,那改革不会继续下去,更何况成功了。
秦国的变法的主体就是让当时穷困的秦国富强起来,要通过人事改革来改变贵族掌握的话语权,要让这个国家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到自我身份的上升空间。要么通过军功,或者就是耕种来获取爵位来让自己和家族拥有阶层跨越。不得不说这点在当时那贵族掌握一切话语权的社会中,做出如此决定无论是眼光还是决心都让人感到佩服。当时不管是耕种还是战争,都是由贵族掌握的,普通老百姓只有服从的份,没有从中间的努力工作获得什么的权力。商鞅的变法直接就打破了这种一个阶层掌握的情况,让那些普通人家的老百姓能看到,只要自己在战争中获得军功,就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实在的利益,这个激励的项目也让秦国在后来对山东六国的战争具有一定的优势。以往由贵族掌握的国家,普通人的表现只能是白表现,就算征召入伍也是白忙活一场,有了军功不赏,要是死在战场上也是白死,只能说所有人都不是傻子,那种国家政策下出现的人的行为只能是出工不出力了。同样的奖励机制吴起在魏国的改革也是通过奖励来刺激军卒的战争力。几百年后南北朝的世家也是如此对待普罗大众的,那时南朝的社会风气和军事能力都是一塌糊涂。
里面有三段商鞅和秦孝公的对话,谈话的内容是商鞅以王道和霸道之法来探测秦孝公对于变法的预计,这两次也和《史记》上在记载的一样,两次的谈话都以秦孝公大怒离开收场,最后一次在渭水之上商鞅以法家之观点呈上,在奠定了秦国变法的基调。秦国在这次谈话后,制定了以法治国的国策,用六代人的时间统一六国。用时间证明了在那个整片土地上所有的国家都在试图强大自己吞并别人的大争时代里,法家思想是最适合那个时代的思想流派。
所谓的王道与霸道之法我都不明白,可法制知识多少明白点。商鞅的变法就是要提高整个国家的积极性,让整个国家摆脱大型贵族集团的掌握。还有就是提高了君主的权力。以前的秦国虽为嬴氏的,可还有许多的贵族掌握了不少的权力,商鞅也就是要打击贵族的权力,将国家的权力都集中到君主的手中。
还有一个最为重点的就是度量衡,这点就算到了秦始皇的时代都是要全国统一的,哪怕到了现在,也要把度量衡全国统一了,甚至全世界也要有个统一的标准。度量衡的重要性不只是说君主要多么的中央集权,而是全国要有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全国各地有自己对于尺寸和重量的标准。统一度量衡不止是对于国家有意,对于老百姓的益处更大,不能说甲在乙买了一斤粮食,可甲乙的重量标准不同,这不就要引起打架了。君不见当年二战结束美国从德国弄到了火箭的数据,可美国和德国对于尺寸的定义不同,这点就苦了那些研究火箭的人了,弄到数据的第一任务就要将所有的数据换算成美国的尺寸,白白浪费了两年的时间。
彻查户口也很有必要,一个国家的国君不可能连自己国家有多少人都不知道,这个就连一个放羊的也要知道自己手下有多少的羊。
商鞅对于法制的要求太过于严苛,若是没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他最后也不能成功。刑法严苛可以使民众产生畏惧感,可这种畏惧感当达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就会爆发。会将这种畏惧演变成仇恨,就连起初支持商鞅的公子虔也因太子事件仇恨于他,从而导致了商鞅最后的人生悲剧。
整部剧下来,里面商鞅说过:“法只诛行,而不诛心。”这句话是我最欣赏的。多少年来对于法是什么一直在争论,有人说这是治理的一套手段,有人说这是当权者用来压迫群众的手段,我认为法只是对于一些规则的制定,法是人和社会的一种契约罢了。里面有段是应该仁政教化百姓好,还是严法治理民众好。双方各有优劣,若是只用一种方式来治理民众,都会从不同的方向走向一个不同的极端。仁政虽然看着挺美,会有要通过教化来让所有人都懂得什么是善恶,可没有规则的制约,只是依靠个人对于道德的理解来形式,这样最后的结果会出现整个国家是伪君子遍地的情况,没有道德约束的话会全是真小人的世界。法制的国家会出现许多想要钻法律漏洞的小人,律法虽然严密,可不能面面俱到,最后总有漏洞有人钻。不管仁政还是法制,两个最后走向的极端全部都是伪君子和真小人遍地的局面,只有通过仁政的教化和法制的限制规则,才能尽量的避免有人通过钻漏洞来躲过惩罚。仁政是教化,法政是规则,仁政所教化的自我道德是自己和自己所立下的契约,是种自我约束,法政的制度就是人与社会所立下的契约,是种对于所有人所集体施加的约束。
法不诛心,也对,毕竟人的心里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若是瞎猜就像秦桧给岳飞制定的那个莫须有的罪名了。法只诛行,也对,这样的话,法就比较的被动,当触犯法律的行为在进行的时候,法并不能及时的阻止,只能结束了以后做些补救措施,这也会出现一些能够避免的悲剧的发生。心中有恶不算恶,只有做出的恶行才算真正的恶。虽然法会比较的迟钝,可我们还需要法的存在,这个世界需要规则的限定。法的延迟执行会出现许多的悲剧,可没有了法的约束悲剧会更多。
法制不可能面面俱到,会有漏洞,可不能因为有漏洞就不制定律法,制定了律法只能说有漏洞,可不制定律法就全是漏洞了。如果说制定律法的规则是张开一张大网的话,规则的漏洞就像网上的网眼,只能让规则变的更加的密集,让这网眼变的越来越小,到那时想钻过这漏洞就会更加的困难,如果没有这张网,那多么大的一条鱼就会钻个来回,更何况人在社会中好好的生活了。
到了最后只能说下商鞅的人生悲剧了,商鞅制定的秦法太过严苛,侵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虽然整个国家通过变法强大起来了,可贵族的势力还存在着,新继位的秦惠文王只能杀了商鞅来平息已经愤怒的秦国的贵族集团们。也许最能让商鞅安心的就是,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可并没有废除商鞅所制定的秦法,让商鞅的法家思想在秦国真正的弘扬开了。在秦国统一六国以后,后世多少的王朝都因为政策太过于陈旧想要变法重新强大起来,可最后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一个都没有,只有少数因为改革暂时的强大了,一旦改革者死去就又重新陷入了以往的陈旧律法之中。商鞅的变法不能说太成功,可对于后世的那些改革者来说,毕竟他是幸运的,有支持他的君主,有与他共同执行这套律法的官员,就算他死后整个国家还在执行着他的律法,直到最后也因为这个法家思想将秦国推向了灭亡。这点商鞅要比王莽、魏孝文帝、王安石、张居正等人幸运多了。
在商鞅制定的律法被侵犯了利益的人里有个甘龙,这个被人评价一代奸枭之徒的老家伙不得不让人佩服。商鞅变法甘龙虽不同意,可不表达出来,只是无声的称病在家表达着自己的不满情绪。说他在家什么都没干也不对,甘龙在家宅着研究了商鞅的所有律法,寻找到了这律法中的漏洞,耐心的在家中等待着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像一条毒蛇那样出击致商鞅于死地。天下所有敌人就怕这样的敌人,表面上不表达什么,研究了自己敌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出手,一击致命。天下阴损之人,此等老枭也算典型代表了。
秦国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强大以外,还要感谢那些猪对手。与秦国死磕了多少年的魏国,只有一个明白人就是庞涓,这人能够看出在战争中应该优先打击哪里,他提出要趁着秦国弱小的时候把秦国给灭了,这点是多么的正确,可猪队友魏王看不上秦国那穷地方。魏王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山东六国,结果就是魏王认为的敌人没有消灭了,不重视的穷鬼最后把魏国给干趴下了。真的不能小瞧自己的任何一个对手,只要有利可图就不管是不是对手也要给干趴下。
通过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山东六国也都想变法成功,可最后成功的一个都没有,只能说那些国君都找到像商鞅的人才了,可不会任用人才真是一种悲哀。
当自己弱小的时候,要让自己强大,哪怕付出精力和时间都不怕,最怕的就是不去试图强大。天下没有一个敌人,整个天下全部都是敌人。
商鞅云:“做不做是一回事,想不想称雄于六国是另一回事。”
法为规则,可规则用来限定别人,也会把自己给限定进去,要时刻做好为自己所制定的规则献身的勇气。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