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仍然是心绪难平。让我想起了曾在朋友圈写过的一句话:历史就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当你看不懂今日中国的经济现状时,不妨跟随吴教授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顺流而下,穿越历史的三峡,去看看中国经济变革的发展史。
书的开头提出一个问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底是中国的大势,还是天下的大势?东西方历史何时分流、区别点在哪里?有一个精准的答案就是: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而这两个字的后面还站着三个怪物:集权、独裁、专制。大一统的文化心理和政治格局,贯穿了中华千年,并深刻地影响着历史和当今的政治经济形态。马克思曾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基础是如何决定上层建筑的,而政治、文化这些上层建筑又是如何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的。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历史的九个经济改革的案例,而在每一个案例中,都能够看到我们所熟悉的经济现象和治理措施。我且将这些案例作一概述。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经济变革,他们灵活运用价格手段放活微观、管制宏观,实行盐铁专营,垄断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同时鼓励消费,修筑宫室,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对外以商止战,和平称霸。战国商鞅变法用“农耕”、“军战”和“中央集权”将秦国变成纪律严明、高效好斗的战争机器,军爵制度打破贵族与平民的界限,与隋唐的“科举制度”一起打开了文人武士进入统治阶层的通道,郡县管理模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商鞅国家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治国理念受到了毛泽东的推崇,在很多时期都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态。汉初文景之治轻傜薄税,修养生息,国库丰盈,却也导致了地方势力庞大,中央集权旁落。到汉武帝时期,统一思想独尊儒术,对外大动兵戈扩张版图,桑弘羊变法均输平准,实行统购统销物价管制,权贵经济形成。同时国营化增加的财政收入,大量用于军费开支,致使民怨愤起,武帝晚年黯然罪己。新朝王莽围绕财政、货币和土地三大核心课题开展社会主义改革,试图实现均贫富,鲁莽激进,失败告终。唐朝李世民“小政府、大社会”,轻税简政,加大对外贸易,营造了空前的盛唐气象。晚唐刘晏重启桑弘羊措施,却无法挽回败局。北宋王安石大刀阔斧地对政府机构、产业、财政、物价及流通进行整体配套体制改革,实行强悍的国家主义。以清官之身创造了一个贪婪的集权制度,并被蔡京等后来者推向极致,导致北宋灭亡。与王安石同时期,欧洲开始出现自治城市、自由人、自由的大学和自由的思想,世界时间的钟摆开始由东向西摆动。长达500年的明清时期经济停滞,治国者们以“铁桶阵”对外闭关锁国,以“散沙术”对内男耕女织。“水稻”和“棉花”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乃至国民性都造成重大不可逆的影响。直到现在,桃花源式的“男耕女织”仍然是我们很多人心中的“唯美主义”。这一稳定状态被鸦片战争打破,洋务运动是晚清内外交困时无奈之举,变革轰轰烈烈却无法扶大厦于将倾。国民党政府在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连续失误,同时在土地改革的无所作为,使其最终输给共产党。建国初期陈云在上海整肃经济取得成功,全国逐渐建立起封闭、垂直的计划经济模式,国家以无处不在“看得见的手”调动经济的每一个细胞。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经济彻底紊乱,到1976年前,中国与世界基本绝缘。1978年总设计师启动改革开放,放权让利,经济全面复苏,增长迅猛。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面目全非,许多坚硬的东西被打破,利益格局出现变化,历史上的景象再度重现,即权威旁落,中央财政窘迫。1991年朱镕基出任副总理,随即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以其霹雳手段整顿经济秩序,实行分税制,启动金融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998年他当选总理,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以“投资、出口、消费”的三驾马车,将中国经济拉出泥潭。之后又率领中国加WTO。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向垄断上游产业,国有资本阔步前行,民营资本遭受排挤,分税制使地方政府将土地出让金作为主要财源,房价水涨船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又一次的“国进民退”,致货币严重超发,通货膨胀压力增大。201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此时全球经济低迷,经济增速放缓,贫富差距、共识缺乏、公平危机等发生在社会各个层面,新一代领导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在“历史的三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
这本书从春秋时期一直写到2013年。作者认为,发生于历史以及当下的所有中国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这四大利益集团互相争斗、博弈和妥协的结果。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经济犹如一条大船,行驶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左岸是“稳定压倒一切”的集权,右岸是“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分权。太集权会造成创新不足,经济低效,太放权又会使权威旁落,还会加大贫富悬殊。如何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作出适当的制度安排,成了统治中国的首要课题,历代政权往往踯躅于此,兴盛或衰落也由此而生。此景,两千年以来未曾稍改。
读书的过程是思想激荡的过程。我不由得被那些改革家的魄力而折服,为他们付出的代价而叹息,商鞅被车裂,满门抄斩,王莽被流寇杀头,王安石黯然离场……他们或是为了强国,或是为了富民,或是想挽狂澜于既倒,或是想扶大厦于将倾,无论成功与否,都值得我们致以遥远的温情与敬意。至于成效,正如作者所说的:“任何制度如胚胎,一旦形成便会惯性生长,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若没有良好的制衡机制,其最终的形成甚至会超出设计者的初衷和预期。”
读书的过程也是回忆的过程。80年代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拿着粮票、肉票、布票排队买粮、买肉、扯布,批个条子买回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9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制,下岗再就业成为热词。当我读到这一段时,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个纺织女工卖早点的公益广告,还有刘欢的《从头再来》。正如书中所说的,中国经济变革的残酷是“在经济复苏和物质增长的过程中,基层农民及产业工人付出了最大的代价。”可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在经济改革的战车中,有的人搭上了顺风车,有的人却做了铺路石。
从作者写这本书到现在又过了五年。这五年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不断为中国经济注入新鲜活力。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电子商务蓬勃崛起,同时也迎来了思想多元、言论自由的自媒体时代。技术带来的破壁效应,促进了传统行业的再造,如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对传统银行的颠覆,政府的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金融管制壁垒打破,民营银行正再度回归中国经济舞台。
“读史使人明智”,纵观中国数千年的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深刻理解。未来中国必然还要经历更多的经济变革,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将个人目标融入国家任务,就会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洪流,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就不再遥远,中国经济的这艘巨轮将在历史的三峡中长风破浪奋勇前行。(霍聪)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