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故事和道理(关于江郎才尽的故事)

征文网 2022年1月5日语录文摘评论144 阅读2614字

深山出神童

方仲永是江西金溪人,他祖祖辈辈都是裤脚上泥巴没有干净过的庄稼人,家里自然没有一个知识分子。

相传方仲永出生时就有些与众不同,他眼如流星,声似洪钟,头圆而大,聪明灵敏,谁见了都称赞。

由于家庭贫穷,方仲永五岁之前都没有见过笔墨纸砚是什么模样。

奇怪的是,有一天他突然拽着父亲的衣襟,哭闹着索要笔墨纸砚。

父亲感到奇怪,只好到村里唯一一个穷秀才那里借来文房四宝,方仲永这才喜笑颜开。

相传小仲永当时磨墨铺纸,握笔挥毫,一首五言绝句便出来了:

大海四四方,乌龙蟠中央。

若遇天下手,飞出好文章。

一个从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竟然能吟诗写字,这绝对是小山村里的神话。

父亲当时就惊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欣喜若狂地对着苍天连连磕了几个响头。

附近的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的家里来看,并一致认为方仲永不仅诗写的磅礴大气,字也是刚劲有力。

同乡人连忙让他再写一首,只见方仲永想也没想,又挥笔写出四句诗:

父母恩如山,百事孝为先。

比邻相和睦,犹如月团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方仲永还给这首诗提上了自己的名字。

神童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方仲永的家里开始热闹起来,父亲乐得合不拢嘴,经常驮着小仲永到处炫耀卖弄。

有一次父亲又驮着小仲永出来,一位老先生想考考他,就出了个上联:

子骑父当马

没想到小仲永想也没想,就高声对出了下联:

父望子成龙

众人都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但一个举人不信,又出了一个上联:

禾秆扎秧母抱子

小仲永抬头看到对面走过来一个挖笋的老汉,于是笑着对道:

扁担挑笋父担儿

五岁的方仲永不仅能“指物成诗”,而且诗的内容雅致深刻,文采也是绚丽,天赋极高。

如此天赋,若能加以调教,日后必能有一番成就。

神童暗比试

就在方仲永的名声越传越远时,王安石和方仲永相遇了。

市井中流传这样一个传说:

王安石也是自幼聪明的人,史书上这样记载:

“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有一次王安石跟着父亲到舅舅家做客,见到了神童方仲永。

因二人年龄相仿,都爱争强斗胜,见了面自然要比试一番。

王安石正巧看到舅舅家有人劈柴,便说到:

钝斧劈柴,三权四丫,柴开节不开

方仲永也不甘居人之下,他瞥见一个厨妇在切藕,便随口答出:

快刀切藕,七孔八窍,藕断丝相连

王安石听到后,心中暗暗佩服,却又忍不住继续试探。

等到吃晚饭时,王安石见到桌子上的一盏青油灯,又灵机一动,出了个迹联:

白蛇过江,头戴一顶红日

方仲永侧目一看,墙壁上挂着一杆秤,便立刻回了一个谜联: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王安石连连称赞,神童果然名不虚传。

就这样两人成了好朋友,分别时候,王安石依依不舍,赠送了纸和笔给方仲永,鼓励他日后要认真读书。

王安石担心方仲永的天赋被淹没,便跟方仲永的父亲说:

“方仲永的天资实在是难得,如果有名师指点,日后一定能够成为旷世奇才。”

然而方仲永的父亲并没有听从王安石的建议,只想着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神童儿子。

神童的故事没多久就传到了县里,很多富人、名流都十分欣赏方仲永,时不时奖赏一些银钱,连他父亲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

父亲尝到甜头之后,为了得到几吊钱儿,不停地催促方仲永作诗,所以方仲永根本没有时间去好好读书。

少年有成,却摊上唯利是图的父亲,真是一种悲哀。

泯然众人矣

比孩子天赋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远见。

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父母的短视。

十二岁的时候,王安石又到舅舅家去玩,就想着让方仲永写诗,看看他现在的水平。

方仲永写出来之后,王安石左看右看,觉得他现在的思想和文采都比之前逊色了很多。

王安石再一次找到方仲永的父亲,请求他赶紧给方仲永请个老师,不要整日在外面卖文,否则……

还没等王安石后面的话说完,方仲永的父亲就等不及反驳道:

“我儿仲永天生奇才,无师自通,天下没有比我儿更聪明更有学问的人了。”

又过了几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在扬州做官,衣锦还乡去看舅舅时又提起了方仲永,舅舅长叹一声:

“而今泯然众人矣。”

王安石去找过方仲永,但是他羞于再见儿时实力相当的伙伴,躲着不肯出来。

王安石最终没有见到方仲永,过了不久便回扬州。

关于方仲永最后的结局,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方仲永20岁那年就再也没有写诗的感觉了,只能像祖辈一样扛起锄头。

他就这样一直活到67岁,虽长寿却一生落寞。

如今江西抚州金溪县东部,有一座“神童峰”,山峰中有一种“神童鸟”常在林间啼鸣:“父望子成龙,父望子成龙。”

相传这鸟就是神童方仲永所变,因为他至死不忘父亲的期待。

还有一种流传更广的说法是,方仲永听说王安石得中进士,而自己却由神童变成了普通人,积忧成疾,不久之后就死了。

王安石听闻方仲永死讯感慨万千,遂作出《伤仲永》。

明明有天赋加持的方仲永,最后却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王安石)

方仲永的天赋和起点都在王安石之上,当他已是家喻户晓的神童时,王安石还没有出名。

方仲永最后的结局是“泯然众人”,而王安石却成为了广为人知的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也凭借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的评论一语见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方仲永的通达智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小荷才露尖尖角确实值得欣喜,但这绝对不是自持优秀的理由,也不是停滞不前的借口。

方仲永尽管表现出“早慧”,却因为父亲目光短浅,导致其后天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成名之后一直在吃老本,所以才有高开低走的结局。

没有人能够靠天赋吃一辈子的饭,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天赋,或许中国历史上也能多一个名人。

方仲永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希望通过走捷径实现阶层的越级。

相传宋朝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够绕过激烈的科举考试,就想在小时候把孩子培养成神童。

这种揠苗助长的心态,让宋朝有个风俗,孩子吃完早饭后需要做两件事情:

“以葱系竹竿上,就窗内钻出窗外,谓之开聪明;

以彩线系蒜,悬于心胸之间,谓之能计算。”

将大葱绑到竹竿上,捅破窗户纸,葱窗内穿到窗外,孩子就“开聪(葱)明”;

用彩色丝线系一颗蒜头,挂到脖子上,就寓意孩子“能计(系)算(蒜)。”

父母过早催熟孩子,进而想到一些走捷径的方法,最后都走成了弯路。

人们常常认为天赋就是能力本身,然而浇灌这些天赋的,是不段的、无休止的好奇心和挑战的探寻。

靠天赋赢在起跑线上,并没有实质性作用。

人生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赛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坚持和努力,才是一个孩子最稳妥的成才路。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