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国家监察》全景回顾总结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国家监察体制和纪检监察机构“三项改革”一体推进的历程,生动展示了监察体制改革带来的治理效能。该片凭借权威的视角、生动的细节和精良的制作,播出后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通过观看,我深受教育和启示。《国家监察》不仅仅是一部纪实专题片,更是一部深刻的警示教育片。
抓住“关键少数”这个“牛鼻子”,引领清风正气。“暗号、接头、密谈、往下水道倒年份酒”影视剧里的情节真实的发生在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身上,他也成为监察法出台后首个被查的中管干部;全国人大原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委原书记秦光荣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后第一个投案的原省部级一把手,在他身上围猎与甘于被围猎交织,最终落个“父子齐立案、全家被调查”。忘了初心,失了本心的秦光荣在被调查期间忏悔道:“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面对镜头,曾经的高官深刻剖析自己严重违纪违法的根源,从内心深处深深忏悔,这一幕幕直击人心、撼动灵魂。监察体制改革后,因为监察对象的成倍增长,在监察全覆盖的基础上把握好“重点”,抓住“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成为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盯关键少数,强化对中管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前两集披露的秦光荣、王晓光、白向群等落马“一把手”、中管干部典型案例,直击人心、发人深省,充分印证了党中央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也证明了强化对“关键少数”特别是对“一把手”的重点监督,是营造一方良好政治生态行之有效的“破题窍门”。
给所有公权力带上“紧箍”,保障公权力永远为人民谋幸福。第二集《全面监督》中有这样一个案例,2018年2月,吉林省纪委接到反映吉林工商学院副院长张国志以权谋私的问题线索。但是张国志并非中共党员,他落马时也并非行政机关公务员。监察体制改革前,在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从事管理的人员,掌管着公共资源、行使着公权力,但大多数不属于行政监察范畴,非党员也不在纪委管辖范围,这就出现了监督的空白。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扩大监察范围,整合监察力量,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将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推开的战略部署。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正式颁布施行,该法明确将包括公务员以及参公管理人员、受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教科文卫体等单位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等纳为监察对象,类似张国志这样的身份不再是监督的盲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实施,将监督延伸至基层和村居,打通了监督“最后一公里”,无论是高校书记、校长,还是掌握公共资源、行使公权力的普通公职人员,亦或者是农村的村主任,都能对其实现有效监督,实现了全面监督无死角、无盲区、无空白。通过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建立起了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解决了过去想监督但不会监督、监督效果不好的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监督之路。而通过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给所有公权力戴上“紧箍”,保障了公权力永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巩固扩大反腐败斗争成果。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总体框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第一集《擎画蓝图》中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海的违纪违法和失职渎职案,在国家监察体制出来之前,经多个部门调查,但由于调查的保密性和各自为政,案件进展近3年停滞不前。郭海案遭遇的尴尬,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前,涉及公职人员的违纪违法问题,多头办理,各管一段,没有充分实现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集中统一领导,存在谁都管但谁都没有管住、管到位的问题。山西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开始之后,这个案件迎来了转机,通过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责、优化反腐败资源配置,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解决了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的问题,山西省纪委监委仅三个多月就办理完成了这件拖了近三年的积案,可见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于标本兼治、巩固扩大反腐败斗争成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反腐败工作成绩斐然,许多涉嫌违纪和涉嫌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党员、监察对象在反腐败高压态势和政策感召之下,纷纷选择主动投案。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艾文礼是监察体制改革后第1个投案自首的中管干部,他曾先后4次主动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交代自身问题,在涉案款物登记签字时,艾文礼留下忏悔的眼泪“这是我人生当中拿过的最沉重的一支笔,我感到无地自容,既羞又悔。”艾文礼等案的成功查办,充分展现出了国家监察成立后的反腐力度和反腐成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了治理效能,标本兼治的综合效应正在日益凸显。但腐败问题非朝夕形成,激浊扬清也绝非一日之功。日前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清醒认识腐蚀和反腐蚀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切实增强防范风险意识,提高治理腐败效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的我们,必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贯彻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认真履行好我们的责任,紧盯干部滥用职权侵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行为,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进一步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刘津堂)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