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经济学》是知名财经博主财上海的精华之作,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道出货币、实体经济、楼市的关系,浓缩成两句话就是“一印解千愁,京沪永远涨”。
一、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活动、生产活动的一大利器。今年受疫情影响,餐饮业、制造业、旅游业等损失惨重,许多企业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幸而央行送来1.7万亿流动性的及时雨。
我国近年大多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与国内外环境息息相关。出口和消费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但人工成本的上升削弱了出口优势,人民币升值更是对外贸出口打击不小。而高房价让无数的普通家庭背上了巨额负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消费。企业还是要经营,经济也还要增长,中央和地方也要财政收入覆盖财政支出,于是隔一段时间会上演一次货币发行。好处是中小企业拿到钱继续生产经营,房地产开发商有现金流开发房产,各地基建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民工获得“高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充盈。当然也有负面影响,过量的货币发行造成人民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
二、财政政策通常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当前我国实行赤字财政政策。
有支就得有收,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对于每况愈下的实体经济而言,各类社保收费无疑是雪上加霜,碰上个碰瓷的员工、拿着放大镜找企业违法经营证据的科长,企业甚至要长年亏损经营。那为何很多企业不关停呢?一是企业有不少员工工作了五年、十年,小老板不想支付大笔的赔偿费;二是投入了大量资金购入设备,直接关停似有不甘,万一内需拉动行情好了呢,万一政府出台少征社保税费的政策呢。也有适时止损的小老板,将设备变卖、赔偿员工后的剩余资金投入楼市,做起了房东。
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卖地收入,房地产就像一个蓄水池,承接着各方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一旦房价腰斩,地方政府卖不出地,房产商卖不出房,资金无法回笼,银行将暴露巨额坏账,与房产相关的行业也会迅速萧条,农民工失业,这时还得央行降息降准放水。
三、京沪楼市是全国楼市的风向标,是普通家庭资产保值增值的工具。
过去几年京沪楼市限购,三线四线直至十八线楼市涌来达不到购买京沪房产软硬性条件的热钱,推高了当地房价;本地居民积累了几十年的改善型需求在几年间大爆发,都是点燃当地房产市场的烟火。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农民城市化进程的减缓以及当地缺乏高薪就业的机会,这些地方的楼市很多有价无市,投资性需求越来越少。京沪有高薪就业的机会、有国内顶尖的医疗教育交通配套。京沪楼市只要松开一点口子,会有许多人卖掉其他地方的房产,置换到京沪。
如果实体经济还能延续05年的盛况,小老板们在一轮生产结束后把利润投入扩大再生产,加大资金研发,国民经济也许不会依靠房地产苦苦支撑。
把房产增值部分折合成年化收益率,三线四线房产勉强跑赢通胀,而京沪房产小幅超越通胀。如今创业十有九亏,买股票也是八亏一平一赚,稳妥的投资还是购买一二线房产,最好是京沪房产。再来一次16年房价一夜暴涨的神话普通家庭怕是难以承受,慢慢放水、房价慢慢上涨更符合国情。(莒汩栗)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