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作品有哪些 路遥穷得自己买不起自己的作品

征文网 2021年12月10日文学快讯评论1,189 阅读1844字

来源:文史博览 张云泽

路遥(1949-1992,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平凡的世界》《人生》)从出生到去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与贫困做斗争的。

1949年12月3日,路遥生于陕北清涧县,原名王卫国。他的父母亲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育有5个儿子,3个女儿。身高只有1.5米左右的父亲挑着全家十口人的生活重担。为了生存,在路遥7岁时,父亲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

对于在父母家的生活,路遥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与屈辱。父亲性格软弱,活得很窝囊。路遥小的时候,被别人家的孩子打了,回来后希望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但得到的往往是父亲又一顿揍。

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学生年代。伯父也是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穷,路遥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发愁。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在大学里,路遥的生活是很简朴的。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卡叽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吃完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上大学后,路遥日后的妻子林达给予了他很多帮助,林达是北京人,家里境况好,其父亲是归国华侨,曾担任廖承志的秘书。林达在经济上给了路遥很多接济,就连路遥背到学校里去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达给准备的。

路遥的四弟王天乐,在一篇纪念路遥的文章里,把路遥称为“悲剧人物”。王天乐之所以称路遥为“悲剧人物”,除了怜悯他生前的艰辛和病痛,也慨叹他出人意料的贫穷。

王天乐在文中回忆路遥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1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后的情形:“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

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路遥早在发表《人生》的时候,已经是知名的作家,《平凡的世界》更是让他如日中天。一个如此著名的作家,居然要借钱去北京领奖,而且连自己的作品都买不起。

最后,领奖日期临近,弟弟王天乐在外借了钱,火速赶到西安火车站,送给焦急等待的路遥,愤愤地说:今后不要再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路遥咬牙:日他妈的文学!

路遥的朋友海波曾说,他穷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是挣得不多,二是花得不少。据海波回忆:

路遥的工资不高,具体多少我记不清,只记得我在青海那年,他的工资比我的还低。1991年年底,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有一点津贴,但也很有限。国家的津贴好像是每月100元,省里的他没说过,估计不会更多。那么,路遥的稿费多吗?据我所知,不多,甚至可以说少得可笑。别的不说,光说他长达百万字的巨著《平凡的世界》,稿费最多也不过3万元(每千字30元)。这些都是路遥告诉我的,时间长了,也许记得不太准确。但有一笔稿费我是清楚的,那就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著作权报酬。1989年的一天,我去找他,他说:“今天不能坐在家里‘拉话’,得去一回第四军医大学招待所,你若不忙,和我一块去,咱们边走边‘拉’。”去了之后,才知道是和中央电视台《平凡的世界》剧组见面。见面后,对方没说多少话,只是给了路遥一个信封,说:“这是你的著作权报酬。”路遥自己没接,示意我收起来。离开那里后,我们到一个饭店里吃饭,拿出来一数,总共680元。我说:“就这一点?”他只是苦笑。

本来收入就不多,再加上还要接济农村的穷亲戚,赡养农村的两双父母,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路遥虽穷,却出奇的大方,大方得让人意外。他喜欢喝咖啡,至少从1982年开始就喝那种“三合一”的袋装咖啡。他的烟瘾很大,一天抽两包以上,且不肯“量入为出”,抽的都是好烟。100多块钱的工资有时还不够他的烟钱。而且他抽烟只认准一个牌子,一连几年,别的牌子绝对不抽。

路遥对别的很随便,吃饭一个馍一块饼就能打发,穿衣十块钱一件也无所谓。

小弟王天笑说:“我就记得他连抽过几年的‘恭贺新禧’,一天总要两三包。只要在写作,他总习惯燃着一根烟,有时候整根烟都燃完了,他都忘了抽,于是就再点一根。”

路遥也在文章里写道:“我可以用一百元钱买一条高级香烟供‘关键’的几天抽,也可以用五十元钱买一件仿羊皮夹克穿几个冬天。”

海波曾问他,为什么不降低烟的档次?

路遥不同意,认为抽好烟不是生理上的需要,是心理上的需要。不是为了打肿脸充胖子,而是为了营造一种相对庄严的心情。《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认为,抽好烟,“有捍卫其强大自尊心的一面,这毫无疑问”。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