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留在我心中的印象,不只是老街、水井、古树,更多的是理不乱的乡愁,剪不断的炊烟。
年少时,乡下的厨房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锅灶。铁锅、土灶、风箱是厨房的“三大件”,缺一不可。一日三餐做饭的时间到了,家家户户的房顶上会升起缕缕的炊烟,或浓或淡,或大或小,袅袅上升,越升越淡,直到飘到远方的天际,看不到为止。在地里干活的人们看到了炊烟,就知道收工的时间到了。不久,人们就扛着犁耙,牵着老牛,赶着羊群,哼着小调,闻着炊烟的味道往家里赶,成了人们一日三餐的“下课铃”。
最悠闲的炊烟,要数傍晚。人们不用赶着牛下地,也不用急着开会,那时候的炊烟不急不慢,气定神闲,慢悠悠的在房顶散步,很留恋农家的美食,久久不愿意离去,与屋后的树梢亲吻,与归巢的鸟儿相拥。
最浪漫的炊烟,是中午的炊烟。自古人们就习惯做丰盛的午餐。因为做饭时间久了,房顶上飘着炊烟的时间也就久了。瞧一眼炊烟,也就知道农家的日子是否殷实。炊烟往往与农家的饭食相牵,伴随着炊烟会飘出窝头的清香,炒菜的菜香,烙饼的葱香。那炊烟有时如少女的蛮腰,袅袅婷婷;有时如少妇,含蓄中透着泼辣;有时如富态的大妈,粗腰粗腿,恋恋不舍;有时如性急的小伙,慌里慌张的,急火上窜。
最正直的炊烟,要数早晨的炊烟。那些迎着朝阳,伴着晨露的炊烟,缓缓上升,直直的送上云霄。无一丝的招摇撞市的感觉,丝丝缕缕的,有时断断续续的,有种藕断丝连的感觉;有时清清楚楚的,甚至可以透过炊烟看到低飞的鸟儿,树上的叶子。那炊烟一本正经的,君子风范呀。
炊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哪家的炊烟断了,就知道哪家的生活困难了,难怪人们习惯称为“断炊”呢。炊烟还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质量。
炊烟不仅有形有色有诗意,而且还有情有义。有时间闻一闻炊烟,不仅能嗅出乡亲间的味道,还能嗅出乡村的邻里关系。刘家的炊烟爬上了王家的屋顶,赵家的炊烟攀上了张家的屋脊,几家的炊烟在空中握手、亲吻,分不清你我,亲亲热热。还有东家的狗,西家的鸡,南家的娃,北家的妞,似炊烟在一起,呼朋唤友的,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吃饭时,端着饭碗串门,你尝尝我家的烙饼,我尝尝你家的红薯,你就着我家的大蒜,我就着你家的咸菜,与屋顶上的炊烟一样不分你我,好不热闹。在你来我往中,把往日的区区小事付之东流,烟消云散了。
然而,再好的风筝也有断线的时候。中年后的一次回乡,正是中午做饭之时,刻意地去寻找记忆中的炊烟,却怎样也找不到那丝丝的炊烟,也闻不到那久别重逢的饭香。走进村庄,也听不到那曾经的鸡鸣犬吠,也听不到记忆中的猪哼鹅叫,唯有恋家的鸟儿仍叽叽喳喳,许多昔日的老宅都以“铁将军”把门。友人的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空心村比比皆是,人们做饭大多用上了液化气、电磁炉。过去厨房的“三大件”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哪里还能看到炊烟呢?
我却觉得,炊烟是乡村固有的符号,就如同鸡鸣犬吠是乡村的特殊音符。炊烟是柴火的灵魂,乡愁的图腾,思乡的路灯。
故乡的炊烟,时时飘荡在我的脑海里,古朴、宁静……成为我对故乡记忆的坐标,灵魂的寄托,回乡的依靠。
故乡的炊烟,浓浓的乡愁。怎不让人留恋、怀念、回味。(吕瑞杭)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