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茉莉花》,当今人们都认为它是江苏民歌。知道它的前身称《鲜花调》者却为数很少。知道它最早出现于凤阳花鼓之中,并由此传播全国,流传国外者,更是凤毛麟角。
《茉莉花》最早版本,为清乾隆年间刊印的《缀白裘·花鼓》中的插曲。该剧演一对凤阳夫妻打花鼓卖艺,被浪荡公子曹月娥邀至家中,唱了一首《花鼓曲》(又称《鲜花调》)。该曲共12段,前两段唱词是:好一朵鲜花,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它。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后10段唱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演唱中,浪荡公子不时乘机调戏花鼓女。花鼓女躲之,其丈夫护之,形成热闹的三人歌舞表演。唱词中的“茉莉花”,即为剧中的“花鼓女”;想“采一朵戴”者,为剧中的“浪荡公子”;“看花的”为花鼓女的丈夫。
早在乾隆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打花鼓》就记录了凤阳花鼓艺人在北京街头演唱《鲜花调》的情况:“打花鼓,凤阳妇人多工者,又名《秧歌》,盖农人赛会之戏。其曲有《好朵鲜花》套数,鼓形细腰,若古之搏附然。”文中的“好朵鲜花”即《鲜花调》。
1973年,笔者在凤阳县燃灯公社采风时,71岁的刘陆氏演唱了《鲜花调》。该曲目有15段,前4段分别唱了“鲜花”、“茉莉花”、“玉簪花”、“牡丹花”,后11段为“张生戏莺莺”故事。唱词的句式结构与《缀白裘·花鼓》相同,其曲调亦与昆曲《鲜花调》相似。据刘陆氏回忆,她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听奶奶说,这首曲目流传很久。笔者认为,李声振在北京听到的《好朵鲜花》,当为刘陆氏演唱的《鲜花调》。
《鲜花调》的流传主要有两个载体:一是流传600年、走遍全国的民间凤阳花鼓艺人,二是戏曲《打花鼓》中的《鲜花调》。到了清末,随着地方戏、地方曲的兴起,这首小曲成为全国众多地方戏、地方曲艺、各地民歌中的重要曲目。如1932年版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中就收有遍布全国近10种不同名称的《鲜花调》;中国戏曲、曲艺音乐集成中可找出诸多《鲜花调》;《霓裳续谱·花鼓献瑞》是专为乾隆皇帝祝寿的曲目,便使用《鲜花调》来演唱;20世纪初,上海各唱片公司录制了多首《打花鼓》中的《鲜花调》;18世纪末,《鲜花调》流传至英国,后传遍世界,并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多》中。
1942年,新四军小战士何仿在江苏六合采风时,记录了一位民间艺人演唱的《鲜花调》(拟为扬剧《打花鼓》中的《鲜花调》)。15年后(1957年),改编成民歌 《茉莉花》,参加全国会演。并被首次标名为“江苏民歌”而传遍全国。在唱词上,删除“张生戏莺莺”的故事,专唱“茉莉花”;在曲调上,在昆、徽、京剧《鲜花调》的基础上,追求旋律婉转细腻,节奏稳重并富于变化,把以叙事为特征的《鲜花调》改编成以抒情、歌唱为特征的《茉莉花》。但是《茉莉花》曲调结尾,仍保留上扬8度、渐慢、大拖腔的戏曲唱腔特点,与昆、徽、京剧《打花鼓》中的《鲜花调》完全相同。
如今,《茉莉花》已代替了传唱数百年之久的《鲜花调》,普契尼《图兰多》中《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使该曲成为中国民歌最杰出的代表。但是我们不要忘记《鲜花调》数百年来为中国民间艺术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更不要忘记传播它的载体——凤阳花鼓。
作者:夏玉润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