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三伏,溽热难耐,在书房品鉴藏画以消暑。
有一函启功绘山水册页。册页蓝布函套,纸本蝴蝶装,通体金口,十八开。启功先生绘画,继承“书画同源”的文人画传统,将书法的用笔融入到绘画中去,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水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山水缜密苍劲,毫锋颖脱,墨法精微,充满勃勃生机,寄托文人高雅淡泊的情怀。
拳拳初心
启功,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学者教授。曾先后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但他终其一生,最看重的却是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这个职业。当有人称他是当代书法大师时,他总是郑重声明:“我这辈子教书是主业,别的都是副业。”在北师大建校95周年时,启功先生提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校训。“行为世范”,语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启功先生将毕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归结为这句话,既十分贴切地反映了师范大学应有的特点和百年名校深厚的文化积累,又生动体现了启功先生在学问和人品方面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光辉典范。
启功先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儿子,其同父异母哥哥弘历即是乾隆皇帝。由于清朝实行降袭制,先祖支系世代降袭,其后代逐渐从王府中分离出来。至启功曾祖时,家族已失去门荫,要通过科举找出路了。曾祖考中进士,入翰林,曾任礼部尚书。祖父也是翰林出身,曾任四川学政主考。启功一岁时,父亲去世,随祖父生活。辛亥革命后,清帝逊位,启功曾祖父不愿居京城,以示不再过问国事,携家人迁居其门生家乡河北易县。启功也随着在易县度过了童年。启功十岁时,曾祖父去世,家业因偿还债务而衰落。次年,祖父去世,家中变卖世藏书画,以作殡葬费用。当时母亲和尚未出嫁的年仅二十余岁的姑姑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姑姑为了教养这一线单传的侄子成人,毅然终身不嫁。其间,启功在曾祖父和祖父门生帮助下,先后进北京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学习。但面对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启功中学尚未毕业便辍学,急于谋求一个职业维持生计,以奉养母亲和姑姑。后曾祖父门生、著名教育家傅增湘把他介绍给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从此启功在陈垣恩师的帮助下,开启了在辅仁大学、后合并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生涯。
滋滋以学
回顾启功一生,他幼年丧父,生于忧患,长于国难,命途多舛,作为一个肆业的中学生,为什么能够成为博闻多识、渊雅深醇的文化大师?其要诀就在于“学”。
向前辈专家学习。启功从1933年教授辅仁大学附中始,到20世纪50年代初,先后在中学、大学讲台上,教授过国文、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历代韵文选、历代散文选等课程。他清醒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学未毕业的人,没有大学文凭,要在高等学府立足,必须虚心学习,具备真才实学,才能获得社会承认。在辅仁大学,他结识了一批当时蜚声社会的学界名流和饱学之士。他的恩师陈垣,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民国时期曾任教育部次长、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对启功做人处事、研究学问、教书育人影响巨大。作为大学校长,陈垣为了给学生以坚实的语文基础,亲自编选课文,从一篇文章的章法,到一字一词的用法,他都亲自给予指点和示范;从一个学派的思想体系,到某些文章的风格特点,他都具体地加以分析和指导。陈垣先生对于书画鉴定未做过专门研究,但他研究过避讳问题,撰有《史讳举例》一书。他对清初一册《仿古山水八帧》,未凭借笔迹画法,单凭对史料的掌握,即从一个字的避讳就迅即辨别这本画册是伪作。悟性让启功从中得到启发,他举一反三地将历史、书画、建筑、舆服、文学各种有关文献综合运用,作为鉴定书画文物的一个有效方法,令同辈赞叹。帮他推荐工作的傅增湘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版本目录、校勘学家和大藏书家。1917年任教育总长,1919年因抵制北京政府罢免蔡元培的命令被免职,后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从事图书收藏和版本目录研究。他嘱咐启功说:“要勤向陈垣先生请教。学到做学问的门径,比得到一个职业还重要,能够一生受用不尽。”教他绘画的吴镜汀老师,经常带他到故宫看陈列的古字画,观察古代名家作品。老师边看边评论,使启功在国画鉴赏上受到启迪和教育,为他后来书画鉴定打下基础。启功还经常参加同族长辈和诗坛名士溥心畬、溥雪斋等人主持的笔会,学习诗词。
在辅仁大学,对启功治学影响最大的还有沈兼士、余嘉锡诸先生。沈兼士是章太炎先生弟子,精通文字声韵之学,是我国语言文字学大家。他“提拔寒畯,乐道后学之长”。年轻的启功常受到沈先生的揄扬、鼓励和鞭策,并被推荐到故宫博物院任专门委员。余嘉锡是我国著名目录学专家。启功先生称他:“读书广博、善辨真伪,能博学约取;他用功勤奋、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做学问下笔不苟,引用资料坚实,论断确凿;对古人成说不盲从、不轻信,足为后学楷模”。启功还结识了于省吾、容庚等先生。这些老先生上课前后,到教员休息室评论某人学术论文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或一本专著出版,哪怕是片言只语,往往有深刻意义,回去再找那文那书来看,真有“一听三得”之益处。启功师从百家,善于从这些前辈言行中汲取学术营养,学习为人道和治学之道。
向同辈学者学习。在辅仁大学,启功结识了台静农、余逊、周祖谟等一批年轻的同辈学者。他们“谊兼师友”,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谈论学术问题,收到解难折疑、相得益彰的实效。启功后来回忆:“他们对一本书、一首诗、一件书画,也常常各抒己见,轻松地评论,有时见解十分周密、深刻,有多少受用不尽的箴规、鼓舞,得知多少为学的门经。”
向后辈才俊学习。启功从教七十余年以来,对学生以朋友相待,师生平等,教学相长,许多研究成果都是从教学实践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发现教师的不足。对学生的提问,不能给学生讲明白的地方,一定是自己还没有搞明白,不明白就要去研究。启功主张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更能促进学术研究。他最反对编本教材教一辈子,结果是误人子弟。他讲课的内容,不但“血肉丰腴”,而且妙趣横生,有时还伴有精美的板书,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审美享受。
涓涓如水
启功作为文化大家,不仅术有专攻,“学为人师”,而且有大胸怀、大智慧。几十年来不亏操守,道德高尚,“行为世范”。
坚净品格。启功有一方藏砚,铭文是“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他取“坚净”二字把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坚净”二字是他一生为人品格的真实写照。启功洞明世事,有为有守,清正自持,不趋炎附势,不迎俗媚上,是一位有志向、有刚性的正直学者。抗战胜利后,辅仁大学有位教授在国民党北平市教育局谋到局长职位,想从辅仁大学找几位教师做助手。此人看中年轻有学识的启功,想让他去当科长,地位待遇较生活清苦的教师高许多。启功以“少无宦情”为由婉拒。启功晚年功成名就,在他的朋友中,既有“高官”,也有“普通老百姓”,他都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他十分厌恶某些人谄上傲下、曲学阿世,有时甚至不客气地把他们拒之门外,表现了一个学者的铮铮风骨。学问深处,是做人的高度。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论学,标举“行己有耻,博学于文”。启功一生不折不扣地做到了这点。
淡泊名利。启功先生一生对金钱、名利看得很淡。他经常婉言谢绝记者的采访和拍照,不愿为名人词典、传记一类的书籍提供资料。在时下社会环境中,一些追名逐利之徒,一张小小的名片上,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头衔都写上。而启功的名片上只写“启功”二字,其他一概不提。他在回答记者采访时曾说:“不少人称我这个家,那个家,其实我称不上什么家,一定要称,顶多是个杂家而已。”对其书法,有人称之为“学者之书,饶有书卷气”;有人却认为他的字“缺少金石味”。对此,他均一笑置之。启功作为著名书法家,不时求字之人盈门,他从不以字换钱。感情相投的人欣然相赠,话不投机的人千金难求。一位企业家来访求字。启功问其原因,他回答:“先生名气大,楼顶挂上你写的招牌,再围上霓虹灯管,几十里外都能看见,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启功对这位求字者说:“你给我二百万也不写。”从此他和院办公室人商定:今后凡有商业性求字,需先和院办公室打招呼,所得收入一律登记在册,作为公益事业之用。他卧室挂着一个纸袋,每月领的薪水或拿了稿费,他就数也不数往袋子里一塞。这些钱除了维持生活花费,买点自己喜欢的古书、字画、古玩之外,大部分用来帮助生活困难者,报答有恩于己的人。他书房有一副对联: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无如本色难。这就是启功先生一生信守不渝的座右铭。
人文情怀。启功先生既是一位高逸之士,又是一个尘世凡人。在他身上生动体现了人间正直、善良、宽厚、仁爱的人文情怀。他重情谊。在文博界、书画界有许多老朋友,大多是国宝级人物。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走在一起。相近的经历、经受的磨难,几十年的莫逆之交,使他们心心相印。他们在工作之余,相互走访,或交换见闻,或交流学术研究心得。有时大家让启功题书签、写牌匾、作序言,他都欣然接受,及时交卷。书画市场上有许多仿冒启功先生的赝品,有好事者劝他“打假”。他回答说:“这些假字都是穷困之人因生活所迫,寻到的一种谋生手段。我若打假,就把他们饭碗打碎了”。面对假字,他从不气恼,充满一种人道情怀。为了报答恩师陈垣对自己的培养,他向学校捐出书法作品100件,绘画作品10件,1万元装裱费;于1990年陈垣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在香港举行义卖展,筹集到30余万美元,取陈垣先生“励耘书屋”中的“励耘”二字设“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借以绵延恩师的教泽,奖掖和培养后学,报师恩于万一。
启功先生性格开朗、豁达,以超然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他一生经历坎坷,但他从未以伤感之情写过回忆文章。他认为:“人的一生主要是‘过去’和‘未来’,‘现在’很短暂,已经过去的事还想它做什么?不要温习烦恼,要多想未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浩劫中,他饱经磨难,但能以平常心对待之。他安慰当年批判他的人说:“那个时候好比演戏,让你唱诸葛亮,让我唱马谡,戏唱完啦就过去了。”惟有明了缘由的智者才能有如此度量。启功先生能够把一个人的自我成败从小悲中解脱出来,转化成一种人生大智慧、大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学人道德文章并重的价值取向。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四人,即使没有文学天才,凭他们的人品也足以立世而惊天动地。综观启功先生其人其学其德其行,足有警世励人的积极作用,给后人留下清新隽永的启迪。
来源:学习时报 李秀潭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