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也许我们有理由害怕:如果不把自己的个性塞进某个公共认可的口袋里,那我们的个性就会像粉末一样四散而开。”
《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未完成的遗作,一部“精神长篇小说”,在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小说的背景是1914 年前的奥匈帝国。维也纳,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1918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而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 30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1918年正好将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这将一个滑稽荒唐的炸弹放进小说的基底)。
小说的主人公——平行行动委员会秘书乌尔里希——在故事开始时32岁,他认识到,对自己来说,可能性比中庸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 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他看到自己被迫 面对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理性和心灵、科学信仰和文化悲观主义之间的种种矛盾。另外,小说还塑造了主人公在平行行动的活动圈里接触到的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 物,如行动负责人狄奥蒂玛、金融巨头和“大作家”阿恩海姆、年轻时代的朋友瓦尔特和克拉丽瑟、神经错乱的杀人犯莫斯布鲁格尔、同他一起经历乱伦之爱的胞妹 阿加特,等等。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1880-1942),奥地利作家、德语文学大师,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
1880年11月6日,罗伯特•穆齐尔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克拉根福特市。1903年,穆齐尔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心理学,辅修数学和物理学,同 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于1906年出版长篇小说《学生托乐思的迷惘》。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他放弃在大学任教,选择了作家职业,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 《协会》、《三个女人》以及剧本《醉心的人们》等。1930年出版《没有个性的人》第一卷,1933年又出版了第二卷。
希特勒上台后,穆齐尔开始流亡生涯,于1942年4月15日在日内瓦病逝。1999年,他未完成的鸿篇巨著《没有个性的人》经票选名列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首位。
译者:张荣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1938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近四十年来主要从事德语文学翻译,主要译著有《变形记》、《在流放地》、《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等。
【译者后记】
一
《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一八八一九四二)的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第一卷(包括第一部《一种序言》十九章和第二部《如 出一辙》一百零四章)初版于一九三年,它奠定了穆齐尔的世界声誉。著名文艺评论家比尔评论说:“《没有个性的人》与迄今为止的所有德语长篇小说迥然不 同……一千零七十五页中没有一行字言之无物,每一行字对这部无可比拟的作品的整体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书中写了什么?今日的整个世界。”
穆齐尔写作态度极其缜密,一些章节他修改竟达二十多遍,直到自己认为完全满意时方肯罢休。在出版商的再三催促下,又有三十八章终于在一九三三年面世,这就是第二卷第三部(《进入千年王国》)。这两卷三部一百六十一章便是今天呈现在我国读者面前的这个译本。
后来,希特勒占领奥地利,第三部的另外二十章(即第三十九章至第五十八章)的出版便受到阻挠。此后,穆齐尔生活在贫病交加之中。一九三八年,他 流亡瑞士,从此渐渐为世人所遗忘。但是穆齐尔生命不息、笔耕不辍,直到逝世前的一天,他仍在润色自己的书稿。一九四二年,这位现代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家、二 十世纪小说革新家在日内瓦与世长辞,他给世人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皇皇巨著。
一九五二年,穆齐尔死后十年,著名出版家阿·弗里泽首次整理出版了包括作者遗稿在内的新版《没有个性的人》,全书共两卷,两千一百六十页(其中 包括作者生前出版的第一卷的全部及第二卷的三十八章,共一千零七十五页)。于是,穆齐尔这才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在五十年代,兴起了一股不 小的穆齐尔热,人们终于认识到:《没有个性的人》堪称一部世纪长篇小说。
七十年代末,新的修订版《没有个性的人》出版;与此同时,还首次出版了穆齐尔作品全集,其中包括两册日记。于是,穆齐尔重新在欧洲文坛成为人们 关注的焦点。一九八年十一月六日,穆齐尔诞生一百周年,在维也纳、柏林、巴塞罗那、马德里、伦敦、华沙、罗马,人们纷纷举行学术讨论会,纪念这位伟大的小 说家。一时间,穆齐尔和他这部小说的独一无二的特性,成为各地接连好几天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不久,意大利首先推出穆齐尔两册日记的意大利文译本。欧洲 各地的报纸、杂志纷纷重新评论、介绍《没有个性的人》和它的作者。顿时,穆齐尔成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位中心人物。人们把他和普鲁斯特、乔伊斯进行比 较,并声称:穆齐尔的这部伟大小说超越了《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也超越了卡夫卡的《诉讼》和托马斯·曼的《魔山》和《浮士德博士》。
一九八七年,奥地利举办了国际穆齐尔作品翻译研讨会,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众多翻译家交流了翻译《没有个性的人》等的经验。这部小说影响之深远,翻译之艰难可见一斑。
二
乌尔里希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中心人物。一九一三年八月,故事情节开始的时候,他三十二岁。在这之前他已经进行过三次尝试,企图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 人。但是当军官、工程师和数学家的三次尝试都未曾取得令他满意的结果。最后他认识到,对他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由于在一个极其技术 化的时代再也找不到“整体的秩序”,他便决定“休一年生活假”,以便弄明白这个已经分解为各个部分的现实的“因由和秘密运行体制”。这样,乌尔里希便退而 采取一种消极被动的只对外界事物起反射作用的态度。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 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乌尔里希看到自己被迫面对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逻辑和情感、因果性和同属性、科学信仰和文化悲观主义之 间的种种矛盾。跟古典主义教育小说里的主人公相反,乌尔里希成为一个集中反映了这一时代哲学思想史思辨的人物。在乌尔里希的思考中人们往往会看到本世纪著 名哲学家如尼采、马赫等人的观点。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在奥匈帝国。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一九一八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七十周年的活动。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 威廉二世在位三十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一九一八年正好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所以维也纳的这个平行行动便自然而然 地具有讽刺意味。乌尔里希是这个委员会的秘书。他在平行行动的活动圈里接触到敏感的埃尔梅琳达·图齐他讽刺地称她为狄奥蒂玛和她的丈夫图齐司长,另外还有 行动的精神领袖莱恩斯多夫伯爵、正直的施图姆将军,最后还有德国金融巨头、“大作家”阿恩海姆对此人,狄奥蒂玛怀着柏拉图式的激情。
此外,小说还塑造了另一组人物: 乌尔里希青年时代的朋友瓦尔特、尼采崇拜者克拉丽瑟、预言家迈因加斯特、银行经理菲舍尔及其女儿格达以及格达的男友汉斯·塞普一位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追随 者;乌尔里希的胞妹阿加特、阿加特的丈夫哈高厄尔以及她的朋友林特讷尔则构成乌尔里希周围的另一个人物圈。鉴于“反射性”原则,所有这些人物的重要作用仅 仅在于:他们都使乌尔里希的某些特定的可能性和资质人格化,向他传达“一面哈哈镜的不可更改的形象”。阿恩海姆是个对乌尔里希起反衬作用的人物,因为他自 以为找到了乌尔里希正在寻觅的东西:在理性和心灵之间的组合物中的一种新的道德;瓦尔特早期也曾和乌尔里希一样,感到自己“有特殊才能”,几次尝试当美术 教员、音乐评论员等均宣告失败,最后他终于躲进一个舒适的避风港当上了一名小公务员,但从此也就陷进文化悲观主义的泥潭;神经错乱、杀害妓女的莫斯布鲁格 尔可以说是这个紊乱不堪的世界的极端的象征,他的妄想与乌尔里希对“另一种状态”的体验有异曲同工之妙。乌尔里希渐渐看透现代现实的秘密运行体制,便开始 思念互不相称事物的自由,思念本真的、如天堂般的体验。尤其是小说的下半部,他反复体验到脱离现实世界的状态,体验到一种空间界限的消失。乌尔里希并不把 这“另一种状态”理解为对理性的否定。反映在狄奥蒂玛和阿恩海姆身上的一种常规的经历神秘主义以及它向莫斯布鲁格尔的癫狂的反常转化,这些经验一再迫使乌 尔里希对现实进行批判和审察。
在小说的第三部,乌尔里希试图和他胞妹一道去经历这“另一种状态”;在和她的共同生活中他才觉得生活有了意义。这“如出一辙”的世界,这“幽灵 似的”世界渐渐被淡忘。这兄妹俩的爱是一次“向可能性边缘之旅”,一次“进入千年王国”之旅,它被穆齐尔当作神话来刻画了。乌尔里希知道,这“另一种状 态”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
我们不妨把《没有个性的人》看作一部真正的现代精神小说,是本世纪世界文坛上一部经典小说。
首先,《没有个性的人》如果说不是世界文学史上头一部真正意义的“精神长篇小说”,那么,它至少也是这样的小说之一。有人在描述长篇小说从十九 世纪到二十世纪发展的历程时,指出其主要的变化即以情节长篇小说向精神长篇小说的转化,现代小说家想了解和剖析的是人的心灵,它被认为是基本的最高尚的现 实,决定着其余的一切。所以,穆齐尔在《没有个性的人》中不是描绘了一个过去的时代的肖像,而是试图把握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社会精神状态中的典型特 征并将其突出表现出来。穆齐尔本人就曾明确声言:“……我感兴趣的是精神上的典型特征……”而从乌尔里希身上折射出来的,恰恰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典型特 征”。正是基于这一点,穆齐尔用全部精力去关注他笔下人物的心灵并进行深入挖掘。这就是穆齐尔在这部长卷中所开辟的道路。
其次,《没有个性的人》又是现代长篇小说文体的一次有意义的试验。小说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线型或板块组合的叙事结构,运用杂文体,把叙事、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此外,小说中瑰丽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也给作品大添光彩,读来令人啧啧称奇。
张荣昌
一九九九年一月,于北大燕北园
【精彩书摘】
- 一个国家的一个居民至少有九种性格,一种职业的、一种民族的、一种国家的、一种阶级的、一种地理上的、一种性的、一种意识到的、一种没意识到的 以及也许也还有一种私人的性格;他集这些性格于一身,但它们溶解他,他实际上无非就是一块小小的、受到这么许多涓涓细流冲蚀的洼地,它们渗进这块洼地,又 从那儿溢出,和别的小溪一道注入一个新的洼地。所以,地球上的每一个居民都有一个第十性格,这个性格不是别的,正是消极幻想未曾充满的空间;这个性格允许 人做一切事,唯独不允许下面这一件:认真看待他的至少九个别的性格所做的事和它们所作的处置;换句话说,恰恰不允许做这件会将他充满的事……
- 克拉丽瑟站在将一切团团围住的冷峻亮光里,从房间中央微笑着向她的朋友望去。在苗条的身体微微向窗户拱起的地方,她闪烁着强烈的色彩,而阴暗的 那一面则是一团蓝褐色的雾,额头、鼻子、下巴像雪峰那样从中凸现出来,这雪峰的尖角被风和阳光擦拭得模糊不清:她不像一个人,倒像冬季高山鬼气森然的孤寂 中冰和光的相会。
- 乌尔里希紧紧握住这手,甚至过久了,他的思绪不能马上离开这只手:它宛如一叶花瓣安放在他的手中;尖尖的指甲像翅鞘,似乎有能力随时和她一起飞 走,飞进一片迷茫之中。女人的手已经把他制服,这是一个多么不知羞耻的器官,像一张狗嘴,什么都触摸,但在公众场合却集忠诚、高贵和温柔于一身……他感觉 心中怀着某种敌意,一种想激怒这个笑眯眯的女人的欲望。
- 莫斯布鲁格尔便在他们面前跳舞,庄重而为人所不见地跳舞。他,一生都不和人共舞的他,就着一种音乐翩翩起舞,这音乐越来越变成冥想和睡眠,变成 圣母宫殿和一片寂静,变成一种神奇而不足信的极端松弛……谁也没有看见,直至一切在外面的、出自他内心的东西,僵直和纤细得像一张让严寒冻坏了的蜘蛛网, 悬挂在种种事物之上。
【推荐文】
穆齐尔是一位主要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奥地利大家,是西方日耳曼学中的一大热门。他经历过被遗忘和被追捧,但始终没有经历过超越小圈子的 阅读和接受,在中国更是问者寥寥。长篇巨著《没有个性的人》是穆齐尔最重要的作品,蕴含厚重的基本主题、人物形象和反讽手法,成为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文学 作品之一。
穆齐尔于1921年开始创作这部鸿篇巨制,计划出3卷本,直到1942年去世也未能最终完成,而是留下12000页、100000个注释和出处 指南的遗稿,日后的出版者据此想象出小说的后续情况。整个创作过程经历了其最为艰难困厄的生存时期,小说的主要内容是,1913年8月,知识分子乌利希第 三次决定要向上爬,结果这个尝试又失败了,于是他决定出去度假一年,称之为“生命之假”。他父亲要他到表姐那里去做秘书,表姐的沙龙正聚集着当时的社会名 流,他们谈论着计划中的1918年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登基七周年庆典。由于在同一年德皇威廉二世也将庆祝他管理国家30周年,这个庆典准备团体便自称为平 行行动。
乌尔里希,这个“没有个性” 、也没有政治野心的人,带着嘲讽,保持着距离观察着这个团体徒劳的寻找共识的过程。他相信,现代危机的根基可以在历史性生长的“科学”和“心灵”的矛盾中 找到,要求建立一个“精确性和心灵的地球秘书处”,以使这二者和解。在小说里,相对于这个知性乌托邦的是乌尔里希的一个“另外状态”的具像乌托邦,一个 “白日光亮的神秘状态”,这种状态最终将他带入与双胞胎妹妹阿加特的一种不正常关系中。
穆齐尔计划让小说在这种关系中、在一战爆发时结束(乌尔里希自愿报名参战,并让他妹妹作间谍),于是兄妹之恋的灾祸与1914年夏季的欧洲灾难重合到了一起。
《没有个性的人》是一部富于随笔式思考的文学作品,作家通过小说里的微型世界,勾画了从启蒙理性塑造的大(富裕/高等)市民社会到现代大众社会的过渡,展示了其时代人物的蜡像馆。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变异现象,这也是作家的主要关注点。
文 / 印芝虹南京大学教授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