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版本溯源及人物原型考辨

征文网 2021年12月2日文学快讯评论376 阅读4132字

从张锡磊的“发现”说起

李惊涛在其《“鸡毛信”:寄达抗战胜利纪念日》一文(刊2015年6月12日《中国国防报》,下简称“李文”)中,提及《鸡毛信》最早版本时说:

据张锡磊考证,《鸡毛信》的最早版本是一篇人物小通讯,收录在1949年1月出版的“人民解放军故事丛书”《旗》中,作者是新华社记者汤洛。

这个说法来自张锡磊的博文《最早版本〈鸡毛信〉与咱们课本中学到的有啥不一样》(简称“张文”),发表于2010年11月3日。“张文”带着“海娃到底有没有其人,他的原型是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等问题,“通过考证和阅读大量的解放前的新闻通讯,发现最初的《鸡毛信》版本”。这里照录部分内容:

最早版本的《鸡毛信》是一篇人物小通讯,作者是新华社的一名记者,名叫汤洛……

这篇人物通讯虽然只有短短的千字,但写的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但通讯中的人物和我们熟知的《鸡毛信》不同,最早版本中的主人公也不叫海娃,而是叫双虎,年龄也不是12岁,而是16岁,但个头较矮,按照汤洛的话说,看上去只有14岁的样子。

故事情节最大的不同点,是背景不同,我们熟知的海娃送鸡毛信发生于抗日战争,而最早版本的《鸡毛信》中讲述的事情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这篇通讯最早被收录在1949年1月出版的“人民解放军故事丛书”《旗》中,下面就请大家仔细欣赏一下最早版本的鸡毛信……

张锡磊的一番“考证”,自认为是一个“发现”,发表在自己的实名微博,情有可原。问题在于,这个与事实不符的“结论”,至今已发表七年,不仅无人提出异议,还被“引用”,甚至编入了《鸡毛信》的“百度百科”。本文意在厘清正误,还事实真相。

最早的《鸡毛信》

我们“熟知”的《鸡毛信》,是作家华山创作的短篇小说,至今已有多种单行本出版。“张文”未提及任何一个版本,仅说“我们课文中学到的《鸡毛信》”,其实已失去考证意义。尽管张锡磊阅读了“大量的解放前的新闻通讯”,但可确信,他并未见到工人出版社出版的《鸡毛信》单行本。因为这个单行本刊有“版本说明”,已把《鸡毛信》最早发表的时间“1946年”说得非常“清楚”。这里把“版本说明”全录于下:

本书在一九四六年发表于张家口出版的《长城》(文艺月刊)第二期;一九五○年由大连新华书店刊印单行本;后由作者略加注解,交由本社出版。

遗憾的是,这份简短的“版本说明”有两处差错。一是,《鸡毛信》发表于1946年7月出版的《长城》(文艺月刊)创刊号,而不是第二期。这样一个差错,不少文献依然沿袭陈说,甚至有说刊于《文艺月刊》第二期的,如李传新《初版本》(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中的《鸡毛信——华山的第一本书》文。二是,大连新华书店刊印单行本的时间为1949年11月,而非1950年。此单行本为插图本,封面上有“抗日童话”字样,是《鸡毛信》最早的单行本。前面提及的工人出版社版,是《鸡毛信》的第二个单行本,于1950年2月出版,收录在“新大众文艺丛书”中。

华山,原名杨华宁,1920年1月17日生于广西龙州。他6岁随家迁居南宁,14岁考入上海泉漳高中。1935年参加上海学生救亡运动,1936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民先”组织,被学校当局开除,遂在上海游击队做传令兵。后赴延安吴堡西北青年训练班、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毕业后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任《新华日报》《冀察热辽日报》《东北日报》记者,还担任过中央军委政治部、中央军委东进纵队和新华社特派记者。他以战地记者身份亲身经历了华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反“扫荡”以及反日寇“铁壁合围”等战斗,抗战胜利后任新华总社记者,在东北前线采访。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担任新华社记者。晚年与粤剧艺术家红线女结为夫妻。1985年9月22日在广州去世。

除了名篇《鸡毛信》,作为战地记者的华山,还创作了大量的报告文学、通讯、小说等文学作品。木刻连环画的经典作品《狼牙山五壮士》,文学脚本由华山于1944年写成,版画家彦涵木刻创作。《鸡毛信》也不是华山的第一本书,他的前线通讯集《光荣属于勇士》于1947年11月由东北书店出版;1949年5月,还出版了报告文学集《英雄的十月》和前线通讯集《踏破辽河千里雪》。

小说版与人物通讯版

华山的《鸡毛信》,创作于1945年7月(据刘绪源《中国儿童文学史略1916—1977》),首发于《长城》月刊创刊号。该刊于1946年7月20日创刊,由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张家口分会“长城社”编辑发行,时任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张家口分会常务理事和编辑出版部部长的丁玲是主编。创刊号还刊有丁玲的《“海燕”行》、周扬的《论赵树理的创作》、艾青的《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贺敬之的《看见妈妈——行军散歌之五》、王林的《五月之夜》、秦兆阳的《狗》(戏剧)等作品。

华山的《鸡毛信》,是一部描写抗日战争的短篇小说,成功塑造了海娃这位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鸡毛信》的故事被编入教材,还被改编成连环画、电影、幻灯片、宣传画等形式。其中,连环画《鸡毛信》有多种绘本,最有影响的是1950年出版的刘继卣绘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连环画的优秀代表,成为连环画的经典。

1952年,张骏祥将《鸡毛信》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1954年,由石挥导演的电影《鸡毛信》在“六一”节上演。这是我国第一部战争题材的儿童片,海娃也成为共和国银幕上第一个抗日小英雄。1955年,电影《鸡毛信》获得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

可以说,不管是小说,还是连环画、电影,海娃的“小英雄”形象,影响了整整几代人。

与华山一样,汤洛也是一名战地记者。他的《鸡毛信》是描写解放战争的一篇人物通讯,写了双虎在送信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充分表现了小英雄的机智和勇敢,最早刊于1948年4月25日的《晋绥日报》(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编《中国报刊通讯报告选》(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1949年1月,由北方出版社收入“人民解放军故事丛书”《旗》中出版。

显然,虽然《旗》要早于华山《鸡毛信》单行本的出版,但短篇小说《鸡毛信》的发表早于人物通讯《鸡毛信》,版本意义上的谁“最早”已一目了然。实际上,两者不仅背景不同,作品形式不同,“海娃”和“双虎”两个主人公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人物形象,在版本上没有任何关系。张锡磊的“考证”无任何价值。

海娃有无原型

“海娃”到底有没有原型呢?在“海娃”之前,还有一位出自《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抗日小英雄叫王二小,他给敌人带路,把敌人带进了包围圈;而海娃是给八路军送信,中途遇到敌人,也把敌人带进了包围圈。于是刘绪源认为:“海娃当年14岁,比王小二大一岁。很可能,这个作品就是以王二小作为原型创作的。”更有当代的多位具体的人物,比如秦玉根、宋培华、郑洪祥、海笑、张申元、王专、雁秀峰、蔡展鹏等,被 “挖掘”成为 “海娃”的原型。

诗人方冰作词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于1942年1月1日《晋察冀日报》第八十三期《老百姓》副刊。他后来回忆说:“王二小和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不一样,他是我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笔者认为,方冰的说法同样适用于海娃。最早的《鸡毛信》单行本标示为“抗日童话”,已经说明了这是一个创作的故事,主人公海娃,就如“李文”所说的:“海娃是华山虚构出的文艺作品形象,并没有直接对应的人物原型。”他“是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众多儿童团员和小通讯员们的英勇事迹,经作家提炼、升华、创造而成的”。

事实上,与《鸡毛信》同名的文学作品,除了华山的短篇小说和汤洛的人物通讯以外,尚有其他形式的作品。比如在华山的《鸡毛信》之前,延安诗人胡征“1940年2月3日夜于延安石窑洞”写有一首抗日诗《鸡毛信》,主人公是一位“白发的老汉”。他怀揣“一个插着鸡毛的信封”,给队伍“送来了‘皇军’的阴谋和秘密”。华山的创作是否得到借鉴或者受到启发,已不可考。但不管如何,华山的短篇小说《鸡毛信》是我们“熟知”的《鸡毛信》的最早版本,则是不需争议的。

历年单行本

关于单行本《鸡毛信》的版本,可以分文字版和连环画版两种。文字版又有中文版、少数民族文字版和外文版,还被收入各种文集。这里仅笔者所见,列出20世纪的中文版(含插图本)。

最早的是大连新华书店版,后有工人社版、中国青年社版、少年儿童社版、文字改革社版、上海人民社版等。工人社,1950年2月第一版、1951年2月第二版,1953年4月又出版了由刘继卣绘画的“职工业余学校课外读物”本。1954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秦耘生绘画本。1952年12月,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以后,重新选择出版了一批优秀的儿童读物,这类书称为“新1版”。1955年9月,秦耘生绘画本作为新1版由该社出版;后来出版了开本不同的新2版,由刘继卣绘画。28开本初版时间不详,1960年2月已第八次印刷;32开本1965年6月初版、1966年2月第一次印刷。1960年9月,由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了刘继卣绘画的注音儿童读本。

“文革”中,少年儿童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11月,上海人民社出版了夏书玉插图本。1978年1月,少年儿童出版社恢复;12月21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出版局等中央单位《关于加强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的报告》,在创作上重新肯定了过去被作为“毒草”批判的一批优秀作品,其中就有华山的《鸡毛信》。1979年4月,夏书玉插图本重由少儿社出版。此版本印量较大,比较流行。1980年3月,夏书玉插图本列入全国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小学生文库”,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6年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小学生注音识字读物”本;1993、1996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又将《鸡毛信》分别收入“童年文库”、“代代读儿童文学经典丛书”出版。

《鸡毛信》单行本大多有“版本说明”,主要用来说明作者的“修订”情况。比如:工人出版社有一份简短的“版本说明”;中国青年出版社在 “内容提要”下有“本书曾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现经作者修订由本社继续出版”的说明文字;上海人民社版,作者注明“一九七二年五月修改”;吉林人民社版,注明“本书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第一版,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9月新1版”,等等。

来源:文汇报 王建军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