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京是文学的金秋。在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幕首周,“两届十月签约作家对话”、“立足百年经典,再创时代高峰”儿童文学论坛、“共生共荣:文学与影视高峰论坛”等核心活动密集举办。众多作家在发言中围绕“新时代 新文学 新使命”这一主题,分享了各自的创作心得和文学观点。
新时代作家要“写出时代的精气神”
如何进行“面向新时代的文学写作”?“十月签约作家”关仁山、李洱、刘庆邦、宁肯、邱华栋、范小青、范稳、弋舟、张楚、付秀莹、石一枫对此各抒己见。
鲁奖作家刘庆邦谈到,这么多年来读者的口味一直在变化,但作家应该始终保持创作的定力,尊重自己的天性,从个人出发,从生活出发,从心灵出发。“我们还是要重视生活,特别是要重视新的生活,不断从新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跟上时代的步伐。”
江苏作家范小青这段时间正在创作一部关于苏州古城保护的非虚构作品,这也让她一下子扎进了“生活的富矿”里。“不仅是苏州,每个地方都有太多可以挖掘的东西。但是,当你掉进这个富矿以后,如果不爬出来,那还不是文学。作家要有在富矿里取舍的能力和提炼的技术。”
作为来自云南的作家,范稳特别提到,要在写作中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建立作家的辨识度。“过去我写民族题材,好像自然而然就有辨识度。现在我写《太阳转身》这样的脱贫攻坚题材,也要让它有辨识度,要写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特点。”谈到“新时代”,他有切身的感受。“我在云南体会到的‘新’,是任何一个村庄都可以开轿车进去,都是柏油路。过去好多县没有越野车没法去,到乡下不知道要走多久,到村里只有骑马。现在国家把所有路建到村一级,真是很大的帮助。”如何用文学来记录这样的“新时代”?作家宁肯也谈道:“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如何理解小康社会对中国人的影响,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这些值得作家们多做一些思考。”
河北作家关仁山从2017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雄安雄安》,今年即将完成。如何把雄安新区建设这样的千年大计转化为文学,是他创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在他看来,文学有记录时代的使命,也有塑造时代新人形象的使命。“我们的作品能不能留下,还得看能不能写出这个时代的精气神来,特别是写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高度、人性深度和广度。”
儿童文学创作不应回避苦难
围绕“儿童文学作家如何响应新时代的召唤”,四十余位儿童文学作家和评论家相聚北京,进行了精彩的研讨。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分享了自己“书写童年”的创作感悟,他说:“在书写自己童年的时候我考虑的是,是不是吸引人,是不是感动人,对读者有没有启迪。”他主张,童年的书写要有普遍的人性价值,还要有时代印记。“如何书写苦难也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在内容选择上,有些作家觉得只能写那些温馨的、好笑的、美好的内容,这样的作品让人读起来有些发飘。除了苦难之外,童年心灵的纠结、思考、成长,写得还是比较少。”
“我们应该书写怎样的儿童世界?”来自辽宁的青年作家张忠诚提供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儿童世界并不是真空的存在,成人世界每天都在深深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儿童文学作家在书写的时候必然要对现实世界做出一份筛选,当下的创作是否存在过度过滤呢?这值得我们一起检视。尤其把世界过滤得只剩下一群孩子,只剩下无理由的顽皮、天真、友爱和互助,我认为这样的书写是有些可疑的,也是有些虚伪的。”张忠诚当过14年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他希望,“阅读能帮助孩子见识世界的真实,在他独立踏入人的洪流时保有适度的戒心,在经历创伤之后依然相信天真。”
作家汤汤写过两三年精灵童话,后来又开始尝试从日常生活着手去写作。“将幻想植根在儿童的生活当中,这样的尝试让我向平淡无奇的生活伸出了触角。生活在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生长出想象,也许会让人眼前一亮。”
湖南作家周静的童话世界则源自她的故乡。“我们不要抓来表面的民俗风情给故事染色,要寻找故乡自身的语言,这样的故事和人才能连接在一起,帮助我们理解土地、热爱大地。”她呼吁,儿童文学作家要以手中的笔,在故事的森林、旷野和沙漠中再现故乡,再现中国。
当下影视创作急需文学“补钙”
文学和影视的联动一直是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在论坛上,多位文学界、影视界的嘉宾围绕“新时代文学与影视的共生共荣”、“文学影视改编的良性循环”进行探讨。
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马驰谈到,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片占故事片产量的30%,且大多是佳作。如何将文学和影视更好地结合,是新的历史时期文艺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这么多年在影视圈里打拼,我深深知道现在的影视缺什么,人到一定年龄缺钙,影视走到今天缺文学,这是实实在在的话。”曾创作《京华烟云》的著名编剧张永琛坦言,这些年在影视业的发展上,资本和平台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对影视剧的评判标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这个时代作为影视从业者,有时候不得不妥协,但还得坚定自己的一份信念往前走。归根到底,影视更需要文学才能发展好。”
儒意影业首席内容官张强谈到,过去这些年,影视业一直追捧流量加IP的商业模式,这导致了全行业都在为流量明星打工的病态局面,而这种局面现在已经到了物极必反的程度。“怎么颠覆这个模式?只有回到艺术创作本质的规律,内容决定一切。这个内容很大程度上是文学,文学是内容最重要的根源。”他举例,去年根据茅奖作家陈彦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装台》火爆,从中就可以看到市场正在发生着改变,文学的力量是可以征服观众的。“中国观众是走心的,他们还是喜欢有情感的作品,这是文学可以发挥的空间。”
演员黄璐曾出演过电影《推拿》,这部电影就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在她看来,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土壤,“文学是可以脱离影视的,但是影视脱离了文学,就会变得很脆弱,没有厚度。”
(原标题:新时代要“写出时代的精气神”影视创作急需文学“补钙”“十月文学月”聚焦新文学新使命)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李俐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