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我想讲的是江湖运行的底层逻辑

征文网 2021年10月12日文学快讯评论234 阅读2819字

说到金庸武侠小说,可以自动忽略“武侠”,甚至“小说”,“金庸”两个字就代表了那个快意恩仇的江湖。当六神磊磊从2013年起开设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金庸的江湖就又多了一个围观的宋兵乙。

新书《六神磊磊读金庸》近日出版,在对金庸11部作品的解读中,六神磊磊读出的是“不再心中一荡,谁来怜我世人”。

金庸小说里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有“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行侠仗义的本质是什么?六神磊磊觉得,是同情。“武侠”二字,“武”和我们渐行渐远,但“侠”永远不会过时。看到别人的苦难,能感同身受,这是金庸武侠的核心。

中青报·中青网:写了那么久《六神磊磊读金庸》,书中的文章是怎么选出来的?

六神磊磊:有从以前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也有新写的。时事相关的文章就不收了,毕竟时过境迁。选的都是与小说相关、直接从小说解读的。当然,我选的都是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

中青报·中青网:你最早读到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什么时候?

六神磊磊:我们那一代人躲不开金庸,电视里一直在放金庸的武侠片。我真正看原著是初中,看的第一部是《神雕侠侣》。那时候资讯不发达,看了几年小说,才知道金庸长什么样。

当时看的金庸小说都是从书店租的,10元押金,4角租一天。但很可怕的是,如果租来的书被老师收缴了,10元押金就退不回来了,“资金链”断了,就看不成了。大概是1995年,班上有个同学买了一套盗版的金庸全集,也要299元巨资,他特地搬到教室来开箱。

中青报·中青网:那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拥有一套金庸全集?

六神磊磊:不可能啊,不仅是贵,家长也不同意你看,买了之后那么一大箱子书藏哪里?现在我家里有三套不同版本的原著,还有几套口袋本,甚至还有一些早年的盗版。

中青报·中青网:金庸最后一部长篇《鹿鼎记》写于1969年,也已经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金庸武侠还能有持续的吸引力吗?

六神磊磊:先说一个有趣的现象,经典在诞生之初都是非常大众的,比如《红楼梦》面世时就是一部通俗小说,是少男少女排遣寂寞的读物。清代有个女孩痴迷《红楼梦》,读出病了,家人就想着把书烧了说不定病能好,谁知女孩崩溃大喊“奈何烧杀我宝玉”,竟然吐血而亡。但是前段时间,我组了个群和大家一起读经典,大家纷纷表示千万不要有《红楼梦》。西方名著也是类似的命运,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当年的青春读物,而今天愿意打开这本书的人也越来越少。

所以,当年的潮流会慢慢被束之高阁,这是必然现象。流行文化无法取悦每一代人,如果没有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它就消亡;如果经受住了,它就成为经典。

有家长跟我说,特别想让孩子看金庸小说,但孩子就是不爱看,不知道如何引导。太有趣了,我们这辈人小时候,家长严防死守不让看,现在的家长强迫孩子看。看原著的人越来越少,但现代人会通过更大众的方式去认识经典,比如电影、电视剧、漫画,看过金庸武侠片的人一定比看过原著的多。

中青报·中青网:金庸的封笔之作是《鹿鼎记》,你书中最后一篇是《侠客消亡年》,武侠小说在当下还有它的生存环境吗?

六神磊磊:我倾向于把这个问题想得简单一些,不是武侠不行,是写武侠的人不行。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也一度出现日本武侠小说没落的论调,但不久出了一个藤泽周平,开辟了武侠的另一种类型——他笔下的主人公不是大英雄大侠客,而是为藩主工作的低级武士,有着市井俗人的苦恼。

金庸、梁羽生、古龙……都是当时一流顶尖的文人,他们创造了“新武侠文学”。现在如果有一流顶尖的人愿意去投入武侠小说创作, 说不定武侠就又行了,关键在于创新。

中青报·中青网:现在仙侠似乎比武侠要热?

六神磊磊:我们当年看武侠的时候,武侠承担的功能是“爽”,没有人想着要去武侠里找什么意义。但是现在武侠不承担“爽”的功能了,大家寻求的刺激越来越强,口味越来越重。以前觉得一掌出去打倒一个人,过瘾;现在要打垮一座山、打爆一个星球,才够。

中青报·中青网:为什么金庸小说里描写的武功,越靠近后期也越弱?

六神磊磊:两个原因:一是越靠近当下,史料越丰富、现实感越强,就越不好“编”,读者愿意相信宋朝的人能飞天遁地,清朝的人这样就不太可信了;二是金庸心态的变化,觉得行侠仗义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理想主义破灭,心态也许有一些苍凉。

中青报·中青网:长期以来对金庸小说的解读就不少,你觉得自己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六神磊磊:我比较喜欢小说中的人情世故,我想讲的是江湖运行的底层逻辑。

比如,书中有一篇《一篇精彩的领导讲话》,讲的是《神雕侠侣》中,丐帮主要领导梁长老,在丐帮选新长老的大会上的公开讲话,我对这个讲话做了解析,它难在哪里、高在哪里;还有一篇《曼陀山庄的形式主义》,讲的是《天龙八部》中,王语嫣的妈妈王夫人为什么总也种不好茶花,因为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形式主义,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和人性的问题。

中青报·中青网:你是在用金庸小说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还是在分析金庸小说本身的意图?“金庸注我”还是“我注金庸”?

六神磊磊:那肯定还是“我注金庸”。这个事应该这么讲,有的是作者存心这样写,有的作者未必存心,但也许有潜意识。比如梁长老的讲话,金庸未必认真思考了我写的那些,但是他就是有这个本领,洞察人性和职场,信手拈来就能抓住关键。

中青报·中青网:你觉得金庸小说中哪个故事最有现代感?

六神磊磊:《白马啸西风》中的李文秀,她的爱情状态在古代背景的小说中是很少的。她身在西北大漠,在精神上像一个现代人。尤其她在结尾说的那句话,“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中青报·中青网:这个问题虽然有些老,还是想问,你最喜欢金庸小说哪个人物?

六神磊磊:现在比较喜欢包不同,《天龙八部》里的一个人物。因为他有一个女儿,虽然长得丑——“年方六岁,眼睛一大一小,鼻孔朝天,耳朵招风”,但他还是很喜欢。我也有了女儿,也有点这个心态。

中青报·中青网: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一个场景?

六神磊磊:《笑傲江湖》里有一幕,小镇鸡鸣渡的一个小酒馆里,令狐冲和莫大先生喝酒,船窗中透出灯光,倒映在汉水之中,一条黄光,缓缓闪动。莫大先生的琴声渐趋低沉,静夜听来,甚是凄清。我觉得这一幕特别美,可能是金庸小说里最美的场景之一吧。一个被世人误解、落魄天涯的人得一知己,这种突然而来的温暖,感觉太好了!

我的书中有一篇讲令狐冲和莫大先生的友谊,他们之间没有道德绑架,没有谁必须帮谁的义务。比如,令狐冲和任盈盈在少林寺被正派高手围困,莫大也在其中,但自始至终保持沉默,没有为他们说过什么话;反过来,在华山思过崖的黑洞里,大家同时被人围攻,令狐冲一门心思只记着盈盈,顾不上救莫大;但条件允许的时候,他们又都义不容辞,挺身相助。

后来,令狐冲功成名就,成大侠了,办喜事,前来贺喜的江湖豪士挤满了梅庄,这里面趋炎附势的恐怕也不少。按理说,莫大先生完全可以来,当个主婚证婚都当得起,但他没有。他不现身、不吃喜酒,就等大家闹完了,才在墙外拉了一段《凤求凰》。

这样的友谊,让人感动,是最令人向往的友谊。来源:中青网 蒋肖斌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