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查重与人为判定冲突 看国外学术圈如何认定抄袭

征文网 2017年4月22日论文发表评论1,762 阅读2200字

央广网北京1月2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华语广播网》报道,论文查重,几乎已经成为国内大学生在毕业答辩前的必经步骤,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标准,论文的重复率在10%-25%不等,就基本可以被认定为抄袭,无法参加毕业答辩。

近日,有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的教师反映,院长雷裕春的九篇论文和一篇专著,经过知网检测,重复率有的在30%,有的甚至高达94%。但该校学术委员会却认定,所有论文都“不涉及抄袭”。

广西财经学院目前拥有在校生两万三千多人,教师10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77人。拥有正高职称的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院长雷裕春,被学院多名老师举报,称他的正高职称论文,全都是抄袭而来的。法学院教师李老师将雷裕春的九篇在2004-2008年发表的论文通过中国最大的论文数据库知网进行检测,发现每篇重复率都在30%以上,最高重复率是94.8%,这么高的重复率,可以说几乎整篇都是抄的。

广西财经学院纪委副书记张文安告诉记者,他们在接到老师反映后,已经责成学校学术委员会对此进行调查。第一次,认定雷裕春确系抄袭。在雷裕春不服,提出二次鉴定后,学术委员会又请来三位专家做出二次鉴定,这一次,他们剔除了论文中与此前公开发表文章重复的部分以及一些法律条文、术语,得出部分文章只有30%重复。在专家提交结果后,学术委员会认定,雷裕春不存在抄袭情况:

知网认定94%的内容与其他论文重复,专家组和学术委员会是如何认定成不涉及抄袭的?专家是如何将重复率94%的文章,变成30%重复的呢?剔除的部分究竟是什么?广西财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邓文勇说,国家没有对抄袭有强制认定的标准,至于其他的,他没法解释,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传话的”。

有查重工具,有系统给出的重复比例,规定层面,却没有直接的判定标准。于是,当机器查重与人为判定出现矛盾,争议似乎难以避免。看看国外,在学术领域,对于抄袭行为采取什么样的判定措施?相关反抄袭机制能否有效遏制抄袭行为的发生?

曾在英国和美国先后取得硕士学位的王玥珉回忆说,留学期间,反对抄袭,是学校工作人员三令五申的话题。每年期末之前或交论文之前,会有册子发下来,不停强调学术规范。其中,抄袭会重要强调的方面。英美国家对抄袭的定义非常明确,所有论文交上去之后,都会过系统,检查有多少百分比跟之前的文章类似。如果超出某个范围,这一科就挂了,甚至会被直接退学。

这里提到的“过系统”,指的是防止抄袭的查重系统,与国内报道中提到的知网数据库检测有些类似,可以给出新论文与已有论文的重复率数据。在要求严格的学校,重复率超过5%都可能导致论文无法通过审核。这些查重工具是依据什么原理、在美国等“学术大国”的普及程度和公信力如何?

据华尔街多媒体记者官子俊介绍,许多美国大学都在使用反抄袭软件,对学生论文进行审查,其中一个比较受欢迎的就是Turnitin,它拥有庞大的数据库,里面不仅收录学生论文,还有网络文章以及书籍和期刊内容。在对论文进行审查时,Turnitin会把论文中的语句和数据库里的内容进行对比,相似或者重复的内容会被标出来,两者之间的相似度会以百分比的方式呈现,Turnitin并不会明确表示论文是否有抄袭现象,而审查人员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仅凭Turnitin的数据就做出判断。可是,当需要审查大量论文时,Turnitin可以加快工作人员的效率。早在2012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开始使用Turnitin来审查研究生的入学申请论文,如果相似度在10%以上,学校就会判定论文抄袭,从而拒绝入学申请。斯坦福大学也在同一年使用Turnitin,审查36000份学生的入学论文,如果相似度达到7%,论文就会被判定抄袭,但学生有申诉的机会。使用Turnitin每年需缴纳数千美元费用,而一些学校认为这笔费用不划算,因为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来审查论文是否抄袭,比如把论文水平和学生SAT的写作分数,以及面试效果相比较,如果两者相差很大,就可以对论文的真实性做出质疑。

即便有了相对可靠的查重工具,机器检测毕竟与人为判别存在一定误差,争议也往往由此滋生。在德国,学术抄袭问题被认为是严肃的诚信问题,即便是资深的政客,都有可能因为多年前的抄袭行为名誉扫地。一旦争议发生,德国人如何保证让受到质疑的论文得到“不偏不倚”的裁决呢?

德国观察员薛成俊指出,在德国,知识受到特别的重视,拥有学术头衔,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他们代表了荣耀。一个拥有学术头衔的人往往也是受人尊敬的,前提是必须原创,应用别人的成果必须要按照规定,详细注明出处,抄袭、剽窃论文行为将会面临严重的后果。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德国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这位贵族出身,年轻有为的政治新星原本有望成为德国总理的人选,但2011年被媒体爆出其博士论文涉嫌大段引用而未见来源注明,后经学术机构调查,确实构成抄袭,不但博士学位被剥夺,而且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主动辞去国防部长职务,从此在德国政坛销声匿迹。

2013年,在古滕贝格抄袭门事件中强烈表示愤慨的德国教育部长沙万女士自己也深陷论文抄袭丑闻,被剥夺博士学位四天后被迫下台,辞去了教育部长的职务。2015年,德国现任女国防部长冯德莱恩也因其25年前的医学博士毕业论文中有30多处违反了学术界认可的引用规范而险些重蹈前两位同事的覆辙。由此可见,对于论文抄袭行为,德国基本上采取零容忍态度,一旦查处,无论身处什么地位,绝不姑息。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