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时是障目的浮云,”不畏浮云遮望眼”是也;有时是惨淡的愁云,”愁云惨淡万里凝”是也;有时是让人透不过来气的浓重黑云,”俄顷风定云墨色”是也。但更多的时候,是闲云,是孤独的云,是思念的云。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南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隐居山中之后,齐高帝萧道成问他山中有什么,他就写了这一首诗作为回答。高帝问他山中有什么,其实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想劝他出山。陶景弘的回答看似简单,却有很深的意味,是一语双关。他说山岭上有很多白云,不过只能自己欣赏、愉悦身心,不能拿着送给你。从字面意思来看,这是实写,因为白云的确无法拿着。但这其实是说,我有我的志趣,是你无法理解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唐·《独坐敬亭山》
李白写孤独,常常是将物人格化,把物当成人,如”对影成三人”,只好把自己的影子看成一个人,和影子一起喝酒。在这首诗中,是把敬亭山视为人,越看越觉得同病相怜。一个人的孤独,只有一座山能够理解,这该是多么大的孤独啊。这首诗的前两句就已经营造出了孤独感,李白坐在山上,看着鸟群飞走,就连天边那仅有的一朵云也悠然地飘走了。敬亭山变得空大,和李白的内心一样。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杜甫在春天想起了李白,怀念起他们一同饮酒论诗的日子。但如今他们天各一方,一个在渭北倚着春天的树,一个在江东看着日暮的云。这两句诗对仗十分工整,两个相距遥远的空间相对,空间感十足,更添思念。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唐·王维《终南山》
我们不在山中,无法看到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但我们应该都遇到过大雾,身处其中,近处看起来很清楚,但远处却是白茫茫一团,走进之后,便又没有了。这和王维这两句诗所说的,是同一个道理。这两句诗画面感很强,有种捉摸不定的朦胧美,还有一点禅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王维这两句诗更是具有禅意。诗人并非有意去寻找水的源头,而是在随意地散步,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水的尽头。走着走着,无景可看了。如果是常人,这时恐怕会觉得郁闷。但王维毕竟是王维,坐在那里看云升起,这是闲适而有意趣,充满了化机的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不知有多少人用元稹这两句诗感叹过失却的美好。这朵云是最美好而又最令人伤怀的云,让人过目不忘而又再难遇到,让人失去了心动的能力,除了这朵云,眼里再也看不到云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白云这一意象,常和隐士联系在一起。因为隐士多隐居于山中,而山中多白云,白云的位置和洁白也象征着高洁出尘,白云的遮蔽不仅适合隐居,更显出了神秘性。这不,贾岛来找隐者,童子说师父去采药了,反正就在这山里,白云太多,看不清人在哪,你自己慢慢去找吧,实在不行你喊两嗓子。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唐·刘长卿《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古时候,人们通信不便,便寄情于同享的一朵云、一片月,觉得它们可以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带过去,如”随风直到夜郎西”,如”千里共婵娟”。刘长卿想起被贬的友人,甚是思念,可是放眼望去的只是白云和一轮明月,友人在哪里呢?千里万里的阻隔,但我们头顶的该是同一朵云、同一片月吧,希望白云可以把我的思念带给你,希望这皎洁的月光也同样照着你。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宋·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读了这一句,是不是觉得黄庭坚挺狂?可惜他下一句就是”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立马怂了。这其实展现出来他矛盾的心理,他厌倦了人世的纷乱,却又有太多牵绊。这里的白云深处,只能想想了。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