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反映中央部署的为期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电视剧,《扫黑风暴》自8月9日腾讯视频全网独播后,在热度和口碑两方面均表现不俗。截至收官,该剧网播量累计突破46亿,播出期间连续26日摘得同期剧集播放量日冠军;全网热搜超1100个,豆瓣开分8分。
9月10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扫黑风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政法委、各大平台代表、剧集主创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该剧的创作理念、艺术手法、主题呈现、社会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观点分享和话题讨论。研讨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将《扫黑风暴》高度评价为“扫黑除恶‘亮剑’之作”。
以人民性的立场确立尺度
以真实性的原则衡量尺度
以扫黑除恶为代表的政法工作直击社会丑恶、直面社会矛盾,创作尺度如果把握不好,就会成为宣扬暴力、展示丑恶的犯罪类型片。
“如何把握尺度?我们的回答是以人民性的立场确立尺度,以真实性的原则衡量尺度。”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副主任王猛表示,该剧中那些大尺度的犯罪场面、案情逻辑、人物细节,甚至一些表情和台词,全部来自于真实的案件原型。这些大尺度的罪恶,无论是在剧情当中,还是在现实生活当中,都被铲除、终结。王猛强调,“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人民性的立场和真实性的原则,罪恶的尺度再大,最终成就的是正义的高度。”
五百介绍,从创作上来讲,《扫黑风暴》与以往大家看到的悬疑片有很大的差异:在故事和情节上不注重悬疑推理,而是要对社会起到公示和警示的作用——通过对黑恶势力的批判性展示,让大家看到什么是黑,因为知道看到黑,才知道“扫”的重要性。为了表现故事及人物的复杂性,该剧摒弃了常见的台词推进,拍摄中采用了大量留白式的人物微表情、第三视角及特殊镜头,比如李成阳的耳鸣就用到了多次移轴镜头,一方面表现人物情绪的状态,另一方面呈现了两条时间线的交错。在影像风格上,全剧通过灰色调凸显真实感,强烈的明暗对比和非常规构图,增强了人物关系的戏剧性,放大了人物内心。
五百也坦言,真实和尺度是《扫黑风暴》创作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我们呈现的真实是否是观众认知中可以接受的真实?太过于真实,观众未必能够接受,所以我们要艺术化处理,做一些调整,不能用现实的方式表达故事和人物,也不能过度戏剧化描述。这种合理的真实性是团队在创作中一直反复讨论的。”
前期采风阶段,五百团队查阅了大量卷宗,观看了大批审讯视频,最后决定把案件打散,将细节放到故事主线中。比如,团队在真实审讯视频中看到,一位犯罪嫌疑人三个月内从黑发变成了白发,这种真实的冲击力非常震撼,后来就把它套到董区长的身上。“从表达上来讲,艺术表达最终还是会落在人性和社会属性。作为创作者,拍摄悬疑作品,一定不是把最黑暗、最丑恶的一面展现给观众。《扫黑风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碰硬,它需要一些幽默的表达,让观众对角色或者对故事的某个情节点有深刻的记忆。这样,观众在看这类作品时,才不会感觉到那么沉重。”五百说道。
研讨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周继红也点赞了《扫黑风暴》播出的重大意义:“电视剧《扫黑风暴》在暑期档热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议论,赢得收视和口碑双丰收。作为首部反映中央部署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电视剧,它最突出的特征是真实,取材于真实案例,直面社会现实,展示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大案要案的侦破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塑造了新时代扫黑英雄群像,彰显了对黑恶势力坚决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网台联动、收视叠加,多屏共赢
内容的立体全面及快节奏的情节推动,加之年轻态黑色幽默元素,使该剧得以形成更广泛的影响。《扫黑风暴》播出平台代表,也在会上介绍了剧集的播出成绩及背后原因。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申积军看来,《扫黑风暴》是一部“具备独特题材优势和现象级潜质的优秀剧”,“创作的根很深,拳头很硬”,才能最终“实现了多屏共赢的局面”。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钟庆才,通过广东分会场视频连线参与了讨论。他表示,“粤产电视剧《扫黑风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广受好评,成为最近被关注热议的话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在多个电视台和腾讯视频播出后,很多观众持续追剧,回看用户规模稳居黄金时段电视剧首位。”
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韩志杰透露,“观众观看及讨论热情高涨,贡献了2500万余条弹幕,致敬、英勇、扫黑英雄等积极向上的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示观众不仅对剧作本身给予了认可,更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扫黑英雄有了深刻的认知和敬畏感。会上,东方卫视影视运营部总经理任剑伟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中心副主任朱礼庆,也分别分享了剧集的播出成绩和心得感受。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扫黑风暴》能成为今年暑期档最大的黑马,原因是剧集以真实打地基、用故事起高楼、以氛围抓人心、用角色引共情。
《扫黑风暴》播出以来,连续多周排名全国第一,在央视八套、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的收视率也遥遥领先于同时段的电视剧。任剑伟表示,《扫黑风暴》的成功也是网络+多平台联合播出模式的成功,它打破了以往黄金档两集单剧播出的固定模式。申积军也表示,这部剧依托它独特的编排方式,极大提升了网台联动的收视叠加效应,在累计观看量、关注度和人群覆盖率上均实现了最大化。再结合这部剧独特的题材优势和艺术感染力,它的播出实现了传播力、影响力多屏共赢的局面。
用现实触感彰显正义力量
电视剧《扫黑风暴》在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播出时又恰逢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时期。因此在此次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均指出,《扫黑风暴》作为新时代语境下的扫黑题材剧,对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的侧面展现,以及彰显一线扫黑工作者的牺牲奉献精神,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称,“《扫黑风暴》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力度的作品,也体现了建设性现实主义的成果,具有向上、向善、向前、向美的特点。尤其是剧中的反面人物,都有了犯罪发生学根基,有警示作用。”令《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印象深刻的,同样是“剧集把扫黑除恶的艰难性展现得非常到位,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表示,《扫黑风暴》为当下影视剧市场带来了破局与新思考,他认为该剧是“现实主义的崛起,也是扫黑题材剧的突破”。《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则剖析了该剧的成功之处,认为其“反映了生活的精彩、彰显了正义的力量、探索了人性的复杂”,相信这样的特点也能为未来同题材剧创作提供更多新思路。
优质的内容才能成功地为扫黑英雄们塑形铸魂。《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肯定“剧集迈出了从案件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坚实一步”,他高度评价主角李成阳“具有侠义精神”。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教授卢蓉逐一点评了剧中角色的丰富性和丰满性,并认为《扫黑风暴》“现实性最有效的落点是人物群像”。几乎剧中所有角色都为现场专家所津津乐道,这也印证了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的观点,“《扫黑风暴》看过之后,让人有一种血脉偾张的真实感,它描述了从中央到普通百姓,所有人对正义高度一致的追求。”
兼具艺术性和社会性,《扫黑风暴》为扫黑题材剧树立了新的标杆。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所说:“《扫黑风暴》是新时代现实主义社会教育剧,它主题式诠释了正义必能战胜邪恶的真谛。”研讨会最后,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总结:“我们需要以电视剧的方式来表达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扫黑风暴》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弱的一部分。正是这部剧,让人们感受希望,从心中充满了光明和正义。”
来源:综艺报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