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合理、梯次衔接 “文学陕军”再出发

征文网 2021年8月29日文学快讯评论261 阅读1448字

“十三五”期间,陕西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2020年,我省共出版文学作品154部(篇),73部(篇)获各类奖项;拍摄完成影片46部,11部获国内外22项大奖;许可发行电视剧11部440集,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获飞天奖;排演戏剧作品30余部,话剧《长安第二碗》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1.89万场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

今年,陕西省亮出“红色家底”,献上多部红色优秀经典作品,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多种形式。此外,我省创作推出一批具有陕西标识的文艺精品,引领观众在重温红色经典的同时,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用具有陕西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去年电视剧《装台》热播后,陈彦这位从商洛走出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更加广泛地被大众所认识。贾平凹这样描述陈彦:“他是有极高文学艺术天赋的,他的山里有矿藏,丰富矿藏的山,总有一天会被开发的。”

7月10日,陈彦文学创作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商洛举行。从事创作20多年来,陈彦已发表《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装台》《主角》等精品。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陈彦的文学作品牢牢扎根中国传统,充分反映中国的时代变迁,是现实题材创作典范。他说:“在陈彦几乎所有的小说里,都存在着戏里人生和戏外人生非常微妙和复杂的对照。戏在陈彦这儿是非常复杂的一面镜子,他所有的小说都是通过这面镜子或者是在这面镜子的反照之下,让我们看到了人,看到了时代。”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大最美当数乾坤湾。乾坤湾因此成为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背景。

7月,陕西知名作家吴克敬的长篇小说《乾坤道》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乾坤道》讲述了在延安生活过的三代知青的故事。吴克敬认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追求进步与光明而奔赴延安的青年为第一代知青,几十年后上山下乡来的为第二代知青,而近年来到延安参与精准脱贫的青年则是第三代知青。这三代知青或长或短地在陕北工作生活,汲取了这片热土的养分,也为这片土地奉献了智慧和力量。

2007年,吴克敬从媒体人转型成为一名作家。次年,他首部与陕北有关的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在《延安文学》上发表,并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19年,吴克敬受邀进行脱贫攻坚主题的报告文学创作,仅用1个月时间便完成24万字的《小海的梦想》,该书被列入2020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不管是《小海的梦想》还是《乾坤道》,吴克敬的书都能给读者传递温暖和能量。他说:“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苦痛和不如意,好的作品能让人在失望中看见希望,在绝望中看到未来。”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陕西作家是最具实力的创作群体之一。据统计,目前除省作协外,陕西有市作协13个、县市区作协79个、行业作协11个,有省级作协会员4132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429人,有各市、县(市区)、行业作协会员8000余人,网络作家3万余人,有庞大的作家群体。

这些年,陕西文学适应社会转型和文学转型的要求,多文体、多元化创作推进态势进一步凸显,显示了“文学陕军”强烈的原创意识和深层次活力,“文学陕军”新梯队建设也初见成效,“70后”有周瑄璞、贝西西、黄朴,“80后”有周子湘、杨则纬、丁小龙,“90后”有范墩子、王闷闷等,各个代际均有重要作家代表。

可以说,陕西文学队伍已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局面,人才队伍不断得到补充,实力作家不断涌现。(陕西日报记者 师念 实习生 吕欣容)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