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杨绛在跨越了两个世纪的人生起伏之后,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昨日凌晨因病去世,享年105岁。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杨绛曾借用英国诗人兰德的诗这样形容自己:“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而在92岁高龄时先生提笔著书《我们仨》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儿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如今如她所写“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在大众的眼中她是“最才的女”,而在钱钟书眼中她更是“最贤的妻”。
看淡生死 希望过世消息不要成新闻
早在“520”时,网络上就传出杨绛病危的消息,这一消息并没有得到确认,只知道老先生确实因为“肺炎以及肠梗阻”住院并正在调养恢复中。因此当昨日凌晨过世消息传出后,诸多文学界人士都不太相信。
杨绛对自己一直有着很清晰的态度,甚至在《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中,有着如此感慨:“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对于自己过世这件事,她一直看得很淡、认为是自然规律,并有严格要求:“不开追悼会、不受奠仪、至多七八至亲送送。”更曾对与自己交往甚密的文学编辑坦言,希望自己过世的消息低调处理,不要成为新闻,一如她生前对自己的要求一般严格:家中一直非常简单,没有什么装饰,甚至是水泥地,“90多岁的时候,还经常下楼,95岁之后因为腿脚不便,就不下楼了。很少吃保健品,为了补钙,把排骨做成粉,说这样是最天然的补钙。”其保姆介绍。
捐赠一生稿费 心系南京《开卷》杂志
杨绛先生早年创作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被多次搬上舞台。来到社科院后,她翻译了《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 等多部高水平的译作,朱光潜先生对她的翻译也是倍加赞誉。杨绛先生一生创作不竭,著作丰厚。1980年,她发表了长篇小说《洗澡》;1981年发表《干校六记》并被译成多种语言;1984年作品《老王》入选初中教材;1985年散文集《隐身衣》英译本出版。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2007年,再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据悉,2001年,钱钟书、杨绛把一生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截至2016年,该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元,惠及学子上千人。
高龄杨绛还心系南京的《开卷》杂志,这本杂志在风雨中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去年《纸香墨润——当代学人墨迹展》在1865内的圈外艺术馆开展,其中还有杨绛在当年4月特地为杂志新题的词“稳步前进”。
一本小册子却能够让杨绛为其投稿,创办人董宁文告诉记者,杨绛先生的稿酬其实非常低,“千字60元的稿酬这么多年都没变过。”而愿意为其投稿,董宁文认为,杨绛看中的是这样一个交流平台,“杂志中都是他们老一辈人写属于他们的掌故,都是他们熟悉的人与事,但平时他们没有这个交流,所以杂志虽小,但他们都挺愿意供稿的。”
“门不当户不对”婚姻最终羡煞旁人
大众对于杨绛的了解,大多还在于她与钱钟书那一段可遇不可求的旷世情缘。这段婚姻此前被杨绛最初笑称为“门不当户不对”,但却最终羡煞旁人,并被广为传颂,钱钟书更给了夫人杨绛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使他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但是在生活上,清华才子钱钟书却几乎连左脚右脚都分不清,甚至连鞋带的蝴蝶结都不会绑。在墨汁打翻在桌布上时,他会懊恼自己做了“坏事”,但是杨绛只会轻轻说一句“不要紧,我会洗”;在钱钟书打坏了台灯苦恼之际,杨绛只会轻轻说一句“不要紧,我会修”; 在钱钟书弄坏了门把之后,杨绛还是那一句“不要紧,我会修”。但是为了夫人杨绛,钱钟书却开始学习做早饭,甚至就这么一直做了一辈子。就连杨绛此前都笑称,如果“钱家人知道这些,必定会大为吃惊”。
而86岁时,杨绛失去唯一的女儿、87岁失去一生的伴侣钱钟书,在丈夫与女儿相继离世后,她在92岁高龄下,提笔著书《我们仨》,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并着手整理丈夫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
书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现在,三人终于相聚。
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是家中第四个女儿。1928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借读。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一起赴英国、法国留学。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为什么称杨绛为先生?
在大众都尊称杨绛为“先生”之时,也有人提出疑问,杨绛是位女士,为何被称之“先生”?
“先生”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这时“先生”还不是个独立的词。之后,“先生”的意思成了“在前面出生”的意思。再后来,“先生”就逐渐变成代指年长于自己的长辈了,而且尤其指男性。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渐渐就变成了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后来意义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中国近现代对一些在某个领域(主要是文学、政治等特殊领域)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力的女性,如宋庆龄、杨绛、冰心、叶曼、许广平等均称为先生。
阅读杨绛 缅怀先生
●谈求知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谈成长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谈为人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谈婚姻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人民日报》微博
百岁感言 不是她的话
杨绛先生的语录很多,每句都能给人以启迪。不过也有一些话,不是先生所说,却被广为流传。比如这句“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一段被很多人手抄出来,并署名为杨绛《百岁感言》,韩寒、井柏然都在转发。“网上流传的百岁感言有的并不是杨绛先生写的。”25日下午,人民文学出版社宣传方面的负责人宋强称:“这个我们的责编跟杨绛先生本人确认过,不是她的话,手写体也不是她写的。” 成都商报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