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金秋十月是稻米上场入仓收获的季节。金湾里村从老祖宗时代就有酿酒传统,每年糯稻一上场,每家每户,尤其是老吃酒家庭,都要酿上30-50斤米的老白酒,悉心存放供春节招待亲眷。民国时期用辗石碾米,村上袁志成、袁王大、袁保如、蒋爱生、陈祖根、袁志林等家庭都有辗屋间,备有辗石,铺有麻石碾盘,养牛人家由牛牵引作业,无牛的人家由强壮男人代替作业。每到秋季稻谷上场,脱粒入仓后,利用冬闲在碾屋间要碾米数天。村上如无碾米设备,就去近邻借用,那时期民风淳朴,讲究人情世故,一般富余人家也愿借出,方便人家使用。上世纪50-60年代,轧米由洋龙船在河岸定点加工,3队定点轧米在张家港河的西岸,4队定点轧米在东横河河边、陆家祠堂西旁。1967年大队在原静头庵东南建了电机灌站,内有碾米加工,全村都在大队加工厂碾米,很是方便。2000年后,农田由种田大户承包,承包户支付村民承包金,承包金收入按家庭人口分配,所食用粮油等由村民自购,村民也像街上城里人买成米食用。公社化后,生产队也安排种上5亩左右糯稻,因糯稻产量低,仅安排本队社员逢年过节用的糯米。正月半过节要吃元宵、吃团圆,八月半、中秋节过节要吃米团子,农历6月24日家有新亲订婚,女方要带舅、姨、姑、叔、伯、兄、姐等亲眷全家到男方吃团子、馄饨,客气的男方邀请亲友对象广泛,宴请规模较大,生产队当年分的糯稻远远不够,还要向邻居借糯米数斤,来年再予归还。9月9日重阳节要蒸一点糕,要备炒米、年糕,请年老前辈吃重阳糕,表示对老人尊重,祝愿老人长寿。春节前小年夜吃团子,年初一吃团圆,所以生产队考虑农村习俗,种几亩糯稻是为了解决全队逢年过节社员家中所需的欢喜食品。糯米是酿酒的必需原料,糯米酿的酒,出酒量足,清甜醇香,农户糯稻一上场分到户,好酒的社员马上加工成米,因为要赶酿酒季节,阴历10月酒称为10月白,那时温度适宜,是最适宜酿酒季节。称上30-50斤糯米,放入缸中浸泡2-3天,晚上开始蒸饭。蒸饭的那天晚上是我儿时最高兴的一晚。我蒋家有一只蒸桶,三家合用,由我伯父(阿堂)保管,队里村邻也有人到蒋家借用,伯父都乐意借出(蒸桶伯父生前保留完好,现已丢失)。蒸桶内备一块丝瓜巾,与桶内面积相等,垫在桶底木格上。每年丝瓜季节,我伯父要留意几条老丝瓜做蒸垫之用。那时每家农户都有土灶,锅内放满水,蒸桶放在铁锅上,将糯米放入蒸桶近八成,浇上一些水,一蒸约20-30斤。锅盖盖在蒸桶上,锅沿与蒸桶连接处拿抹灶布盖住,防止热气蒸发。灶堂内烧火要旺,高温蒸汽快速将糯米蒸熟,约45分钟,饭粒香熟,但米粒之间不能粘在一起。然后父亲将蒸桶内蒸饭倒在预先准备的中盘篮(竹编加工),中盘篮底上要洒上一些水防止粘盘,蒸饭一倒入盘篮,一股饭香扑鼻而来,我们兄妹几个欢呼着涌到盘篮周围馋几口蒸饭团,邻居蒸饭时,60年代由于粮食困难,各家父母预先交代儿女,隔壁不要去朝看,再馋也要熬熬住。蒸饭熟后,父亲较为公平,按全家不管大小,每人一小团,巴掌大小,约一两米。好的年景,我母亲炒一点芝麻,加一点白糖,夹在糯米团里。在那艰苦年代,吃起来正是无物可比。那时祖母看我吃得快,看我眼色贪婪还想吃,总要掰一点塞给我吃,我父亲责怪祖母:你为啥不自己吃?他(指我)长大后愁他没有吃。姐姐妹妹那时还小,看到祖母塞给我吃,她俩还要抵碍(计较)我,那时虽然有点难为情,但能多吃一点,心里想:面皮老老,肚皮饱饱。蒸饭倒入盘篮,要冷一些时间,父亲守候在盘篮边,以防我们姐妹偷吃。等蒸饭冷却到常温下开始洒酒药,蒸饭温度高,酒要酸,温度低,酒不易发酵,酒缸内要出僵米,出酒量底。蒸饭洒药后(酒药用秤砣研粉),加上水保持蒸饭湿润,然后,将上药蒸饭放入水缸,酒缸选择在灶尾头,温度高。缸容量按蒸饭数量留足30-40%预量,缸中心在蒸饭中掏一个孔,使上药蒸饭透气发酵,面上再洒一点剩余药粉,然后盖上草盖,周边用稻草围紧,面上加一条旧被子,保持酒缸内发酵温度,在发酵期不要随意开盖。缸内发酵要5天到一星期,缸内发出酒香,然后将被子掀开,去稻草盖,一阵酒香扑鼻而来。缸中孔一股清酒在冒小泡,缸内蒸饭已成酒酿,缸边酒酿都已脱缸。这一缸酒就算圆满酿成。当天的开缸酒家人都能尝一点,那酿的酒一块一块,有甜味,有酒香,但小孩不能多吃,以防吃醉。父亲盛上酒酿各家一碗,安排母亲送去,大小伯父家各一碗,祝贺今年做酒成功,又使二家人都能尝尝新酒。缸内再发酵几天,祖母烧上一锅开水,凉透后由我父亲掌控兑上水为米酒,我家无吃酒人,兑水兑得紧,我伯父(阿堂)全家都吃酒,兑水多,一年要做2-3次,春节才够招待亲眷。我家的酒水兑得紧,春节时,蒋家老亲要轮番招待,到我伯父那里吃新年酒,米酒可多吃几碗也不醉。到雪洪我父亲家吃新年酒,酒凶容易吃醉。我果园里二姑夫、北高头小姑夫每年到我家吃新年酒,一般都要吃醉。酒酿兑水后,要发酵1-2个月,使酒酿与水融合,使米粒发酵后的淀粉分解融合到水中,2个月后用淘米箩过滤米酒,注入酒罐头里,盖上稻草盖头,以防出气冒味。兑水多的米酒在清明后要带帽,表面浮上白花,酒味变酸,那酒不能吃了。兑水紧一点的也不能过伏,过大伏天后同样要发白变酸。过滤的酒糟喂猪,但不能多喂,因酒糟内有余量酒精,猪多食后也要吃醉。在困难时期,酒糟也舍不得喂猪。上世纪60年代,我祖母将酒糟在锅中加上佐料炒一下,放点大蒜叶,也是桌上菜肴。遇到队里干河,分到几斤小鱼,小鱼烧酒糟也是不错的佳肴。酒药由药农专户生产,酒药草收集晒干磨粉,加淀粉(比例不详)搓成圆形约1两5粒左右,晒干,按斤量在袁家桥出售。酒药口碑好的是后塍公社袁桥大队雷灯头药农(名字不知),他卖的酒药较好,酒药与糯米做酒比例由药农按酒药草成分告知,当年产的酒药酿酒有保障。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粮食稍微宽裕,每年蒸饭,父亲总要多备15-20斤糯米,用甜酒药拌上15-20斤米蒸饭,做一小缸甜酒(酒艺与上同),甜酒发酵后,不兑水,买两斤红枣,最佳黑枣,浸泡在酒酿内,春节招待妇女小孩,烧上一小锅开水,加一碗甜酒酿枣子,放一点白糖,醇香的甜酒汤是春节招待的佳肴。甜酒酿放置时间长,也会逐渐变老(酒精度升高),我家无人吃酒,我父亲到清明后,到代销店买上10斤江阴白酒,冲入甜酒酿中,发酵一段时间,过滤去酒糟成甜烧酒放入瓶中,我题名“蒋氏甜烧”,常年招待亲眷朋友,放上2-3年都不会变味变质,保持醇香。顾长法在上世纪80年代常到我家,我父亲都用“蒋氏甜烧”招待他。时隔多年,长法多次赞誉“蒋氏甜烧”酒好上口,有力度。我年迈后,在会所休闲,为了传承“蒋氏甜烧”,从2016年开始,每年按父亲工艺做上“蒋氏甜烧”上百斤,招待到会所的亲朋好友,好友江金虎、王钟民、陈云华等人来会所每顿必喝。当年陆游(我改一下)有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会所待客甜烧酒”。这可能就是我现在的意境。蒋建恩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