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衡到张锡峰

Listener 2021年7月10日原创文章评论304 阅读1423字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我国的大科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大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便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对呀,为什么呢?

毛主席当年看到我国的重工业落后不堪时说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工业大概是一种人与机器的关系,推之教育,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教科书之间的关系。工业有工业体系,人有人格,正如工业体系不完善,难以制造出高精尖产品,人格若不完善、不健全,就培养不出“大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那么,何为健全的人格?

张衡的人格就是较为健全的。“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衡不慕当世”;“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上下肃然,称为政理。”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的张衡,他有贯六艺的才气,有发明和创造的科学素养,有治理政事的能力。他被小人诬陷后没有一蹶不振,没有选择辞去官职在山水田园中寻找虚假的安慰,在无所事事中度过余生,而是用自嘲的方式安慰自己,写《思玄赋》抒发对官场风波诡谲的感想,后出为河间相,终还是“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放之今世,我们可以评价张衡为一位人格高尚,不慕权贵的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以及聪明的政治家。可以说他有传奇的人生,而他传奇人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健全的人格。他没有受限于自己,没有受限于他人,没有受限于时代,他敞开了心胸,让宇宙间每一处的风自由吹入。用哲学家罗素的一段话来表达便是:

“一个人一旦领悟了造成灵魂伟大的东西之后,如果依旧猥琐悭吝依旧追求私利,依旧为渺小的不幸所烦恼,依旧惧怕命运的安排,那他绝不会是幸福的。凡能具备伟大灵魂的人,会敞开其心胸,让宇宙间每一处的风自由吹入。”

“在人类的局限之内,他将尽可能真切地认识自己,生命和世界。在意识到人类生命的短暂急促和微不足道的同时,他意识到已知的宇宙所具有的一切价值都凝聚在个人心中。而且他将看到,凡是心灵反映着世界的人就和世界一样伟大。”这样的人格,是为健全的人格。

还有个例子,不过是个反例。”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在最近播出的一档演讲类节目中,来自衡水中学高三应届生张锡峰的一番话引发网友质疑。在不同声音的探讨中,我们的衡水“土猪”张锡峰同学,要拱“城里的白菜”,一心只想成为人上人,这样的人格实在不幸。他也许能如愿以偿,拱到“城里的白菜”,却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而现在好像又成了”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在这个繁华而浮躁的社会里,许多人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缺乏社会责任与担当,在追逐所谓的名与利过程中一次次地迷失了自己,内心的世界极度贫瘠,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从张衡到张锡锋,在社会急剧变迁与加速转型的新时期,人格的缺失与重塑让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作为当代青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刻不容缓。而人才的人格培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久久为功,才能形成“教养有道,人才自出”的局面,让“今之学者为人”的风气重新形成,并持续向好成为常态。

如此,“钱学森之问”也许就能得以回答。今天,我们思考从张衡到张锡峰;明天,我们希望从张锡峰到张衡。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