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地之明德 回归本源初心 ——从袁隆平精神到党性的多维度建设

shiziwang 2021年8月30日原创文章评论500 阅读3773字

《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之道,在于彰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性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何谓“明天地之明德、回归本源初心”?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皆是由宇宙造化,放下其他与我之论而圆融天地之间。万物的最初本源本来一致,万物包含了天地与我,而万物与我归于一,我与所有人事物都是归于宇宙的。一即宇宙,宇宙即一,则万物归一。天地万物与人本为一整体,不可分割,故天地之明德与人类之光明性德高度一致。回归宇宙之本源,不忘党性之初心方可顺天承运,以德配天。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为人类的粮食安全作出卓越的功勋,而且他一生朴实无华、甘于奉献的无我精神更是人性之中“止于至善”、“以德配天”的鲜明体现。袁隆平院士作为无党派人士,非中共党员,但是身上却散发着中共党员党性的光辉。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一生简朴,平易近人,本为富家公子却活成中国最普通的农民之中的一员。如果袁院士将杂交水稻技术申请个人专利将坐拥千亿资产成为世界首富,但是他却无私的奉献给人类,奉献给养育他的祖国。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至上,人被异化为金钱的奴隶。诚然,当今社会教育、医疗、就业、买房、结婚生子等方方面面与金钱密不可分,多少人在生存的边缘线上拼搏与奋斗,但是我们忘记了人生最本来的价值和党性初心。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比例失衡时,当人性之中最朴素的价值观与现实的拜金享乐主义发生剧烈冲突时,我们不禁要拷问人类安身立命的方法和世界永久和平的方向在哪里?不禁要拷问袁隆平精神是否是党性的多维度建设和延展的生动体现?

人是现实世界的主体,人对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决定人类与宇宙万物的关系,继而决定人类安身立命之方法与世界未来之永久和平。人性一体两面,即有“善”亦有“恶”。善恶同体说明人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天地万物的运行法则遵循平衡与和谐的规律。换句话说,从善如流,上善若水,止于至善,符合万物的运行规律,故取人性之善法乃人类安身立命之法宝,世界永久和平之终极密钥。 中国自古遵循“天人和一”、“至诚感通”、“人为万物之灵”的自然传统哲学观,当代量子力学已经证实在地球上的粒子可以和远在亿万光年的粒子发生量子纠缠,更充分证明了天地万物的一体性。人类虽然是地球的主宰,人类的航空航天技术在不断探索外太空,但是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仅是一粒微尘,遵循天地运行之法则,明天地之明德,回归本源,不忘初心,方为立身、立命、立业之道。

人类不仅需要遵循天地运行之法则,明天地之明德, 而且要积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改造人类自身不符合天地运行法则的道德价值观与社会行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原始物我不分混沌阶段,物我二分对立、征服与改造阶段,物我平衡与和谐统一阶段。物理学上讲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是成对出现的,互相依赖,互相牵制,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两者同时存在,又同时消失。人类与天地万物的的关系也如此,在人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环境时,自然也以同样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道家的辩证法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曰:“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一切现象都有对立两方面,对立两方面的运动方向必然相反,相反就相仇,相仇就是斗争,斗争的结果必然归于调和。这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梁漱溟先生指出:辗转不出乎利用与反抗,是曰“有对”;“无对”则超于利用与反抗,而恍若其为一体也。笔者认为,人类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身主观世界,从而超越物我二元对立,达到“明天地之明德”的人生境界。因此,人类安身立命的方法和世界永久和平的方向在于遵循天地万物运行法则,彰明天地之明德,回归宇宙本源,不忘初心,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身主体,契合天地之明德,回归平衡和谐至善圆满的性德本体。

人类与天地万物本为一整体,人之初,性本善之性德与天地之明德同出一本源,休戚相关,不可分割。于是党性的多维度建设就有了充分有力的形而上的哲学基础。何谓党性?章蕴对于党性的的阐述,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她对党性内涵的认识。第一层次是党性的一般含义,即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而不是外界强加给它的。第二层次党性的阶级性,即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任何政党代表的都是本阶级和阶级同盟的利益。第三层次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即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它所固有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性,是无产阶级性最充分、最集中的反映,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中心的。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弱小走向强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的建立,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切的成功与壮举离不开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信息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是否匹配,党性与民族性、传统性、时代性、继承性、原创性该如何兼容?为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党性的多维度建设是党性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的伟大创新,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袁隆平院士无我的情怀,造福苍生的精神就是党性建设的多维度延展。党性的建设归根结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坚持共产主义道德修养,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京清在《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一文中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要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从中汲取学术创造的有益思想养分,在守正出新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力,不懈追求真理、探究规律。”保持一个政党生机与活力的法宝是创新精神。文化创新、理论创新同样需要党性的多维度创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本身就应该是党性多维度建设的重要内涵。古代的中华文明首先是一座天人合一、知天、乐天、同天,热爱自然,善待同类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主体身上可以看到坦荡胸襟、宏伟气魄、奋斗气质、不屈精神;也可以看到儒雅气度、谦虚品质、忠诚情愫和仁厚心怀。这种道德标准的形成源于我们先人对于人类、社会、世界、自然的思考,来源于他们明天地之明德,回归本源初心,和谐人天关系、统摄古今中外的深长智慧。当屈原放言“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的时候,当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的时候,当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当孙中山挥毫“天下为公”的时候,当毛泽东感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时候,当谭嗣同喊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时候,当无数仁人志士披荆斩棘、力挽狂澜的时候……当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候,当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的时候,当我国“天眼”项目成功上马的时候,当我国北斗卫星发回第一道信号的时候,当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下水试航的时候,当我国港珠澳跨海大桥正式落成的时候……这一切的巨大成功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耀眼光辉,同时也是党性多维度建设与延展的深刻体现。党性与人性的关系是什么呢?刘胡兰横卧铡刀,面无惧色;杨靖宇以草根树皮充饥,誓死不降;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挑战生命的极限;邓世昌率领余部一声高喊,撞沉“吉野”,还有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为人民服务的雷锋、无私奉献的焦裕禄、因公殉职的孔繁森、一身正气的任长霞等等。这些英雄烈士无不显示着人性之中至善的光辉,故人性之中的从善如流、上善若水、止于至善即是党性,或者说是党性建设的多维度延展。党性与人性的性德、天地之明德相一致,回归宇宙本源,不忘初心方可奉天承运、以德配天。总之,袁隆平院士是中华民族优秀人士的杰出代表,虽然并非中共党员,但是袁隆平精神却体现出党性的光辉,故党性的多维度建设超越民族、超越文化、超越时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人性之中的性德本应是党性多维度延展的重要内涵。

“明天地之明德,回归本源初心”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人类指明了安身立命,世界永久和平的新方向。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高贵的民族精神。中华祖先寻求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建立了人天传统哲学体系,为党性的多维度建设提供了形而上的哲学基础。党性与人性之性德、天地之明德本为一整体,不可分割。在历史的记忆中,无数像袁隆平院士一样的民族英雄,世纪伟人,仁人志士,用生命与鲜血焕发着党性的光辉;在当今时代,各行各业的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或为党员,或为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抒写着至善至美的人生。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成功与失败,辉煌与苍凉都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党性、人性性德、天地明德却会在宇宙之中,无始无终的循环,永恒不灭,熠熠生辉。我中华民族必将彰明天地明德,回归宇宙本源,不忘党性初心,实现民族复兴,崛起于世界,必将如同东方巨龙,遨游于九天之际,盘绕于东方之巅!

作者:王伟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附属医院

联系邮箱:shiziwang895@163.com

2021年5月30日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