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万人的吕城镇办了一份坚持了5年的文学内刊

征文网 2021年5月29日文学快讯评论228 阅读2606字

一个人口只有5.6万人的吕城镇,办起了一份文学内刊,迄今已坚持了5年,并于日前作为唯一一家乡镇级文学内刊,在中国作协主办的2021全国文学内刊会议做经验介绍。

刊物的名字就叫《吕城》。吕城因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还是江苏丹阳市四大古镇之一,在古运河边上,风景秀丽。

《吕城》的主编庞云初,也是吕城镇作协主席。读中专时编过校刊,有一定的办刊经验。5年前,为了活跃镇作协工作,他一手创办了《吕城》杂志;5年来,依托杂志已发展镇作协会员43名,出版了20期,每期刊印2000册,这份小小的文学内刊也唱了一出有声有色的戏码。

困难:曾为经费和有效阅读率发愁

《吕城》之路可谓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庞云初介绍,困难首先来自于启动资金。“当初我向镇政府汇报,要办《吕城》内刊,发行量2000份。镇分管领导颇感意外,认为我口气很大。在他们看来,一个乡镇在文学创作方面能有什么作为,需要印这么多?我说你们让我做,我就要把内刊办好,往正式刊物方向做。”庞云初至今还记得当时的谈话。

几经往返,镇政府答应了他的要求,拨给了一定的办刊资金。庞云初又调动人脉资源,争取社会支持:五年来,《吕城》内刊每年的印刷费近五万元,随着印刷纸张涨价,今后仍有可能增加费用,但在庞云初看来,只要踏踏实实地办好《吕城》内刊,抓好作品质量,赢得读者和社会各界的青睐,经费就有保障。

编辑团队的组建也是很困扰庞云初的事,这份内刊,几乎由他一个人在编辑。在银行工作的他,只好利用节假日或者晚上时间来整理文稿,编审校对,累到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他也问自己这样费尽心力值得么?好在越来越多的会员开始理解他、支持他,这让他得到慰藉。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凭着热情和韧性终于坚持将《吕城》内刊办到了现在。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看手机、刷微信,纸质阅读的受众越来越少,乡镇全民阅读现状堪忧。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编辑的《吕城》内刊堆放在库房内,庞云初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多次跑到乡镇党委书记办公室,反复讲全民阅读对提升地方精神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最终说服了书记——《吕城》内刊得以在乡镇的会议活动上派发,人手一份。

除此之外,《吕城》还经常组织会员去村、企业采风,书写他们的真情实感和感人故事,“刊物出版后,我们给群众送去,他们看到自己的生活故事被写在了纸上,变成了铅字,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诸如此类的措施,确保了《吕城》内刊的有效阅读率。

定位:乡镇级文学内刊,小戏大做

2021全国文学内刊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 50位内刊代表就文学内刊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来自江苏丹阳市的《吕城》杂志成为本次参会的唯一一家乡镇级文学内刊,并做了经验介绍。

“地方特色,时代风貌,精神家园”。28日晚,在接受北青-北京头条记者的采访时,庞云初如此概括《吕城》的定位。“作为乡镇作协刊物,在内容上我们想多体现多样性、包容性,可读性。”一册在手,既能作为党政干部联系群众、倾听民生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载体,又能让读者感受到厚实温润的古镇历史文化。

庞云初还表示,他们小戏大做,将《吕城》办成了当地的品牌刊物,将主要赠阅对象定位为全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及行政村;在外地工作的吕城籍知名人士;江苏省文学内刊联盟单位;镇江及丹阳市政协、人大及宣传部文联等单位。品牌效应之下,《吕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专项经费投入和村委会、民营企业家的资金支持,保障了《吕城》的印刷出版和协会的正常运作。

庞云初介绍,给《吕城》投稿,镇作协会员以及其他基层文学爱好者一般没有稿费,省作协会员和中国作协会员的稿件,则分别按千字30元、50元的标准付酬。尽管如此,由于平台让他们练了笔,扩大了其知名度,投稿的作者始终没有断过。

在庞云初看来,即使是乡镇文学内刊,想要走长远发展之路,最起码的三审三校制度也要保障。内刊印刷前,他亲自到印刷厂看版样,最大限度确保内容质量无差错。

搭台:将镇上爱好文学的“散兵游勇”聚合起来

刊物要源源不断出版,经费保障之外,稳定而有质量的作者队伍不可或缺。“我们要做的,就是将镇上爱好文学的‘散兵游勇’聚合起来,给他们搭建一个文学创作的发稿平台”,庞云初说。

现年67岁的赵理章是江苏丹阳一家化工厂的退休职工,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他坦言,因家庭原因,小学尚未毕业就辍学了,可以说是文盲半文盲,文化基础相当薄弱。但这些并不影响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热情,从2013年9月开始写作,他向《丹阳日报》“老档案”栏目投稿,几个月中了十余篇,随后又向《京江晚报》《镇江日报》等地市级媒体投稿。

在庞云初的鼓励下,《吕城》创刊伊始,赵理章就向其投稿。“在内刊上投稿,最大的收获是提高了自己的写作经验与水平,并与文友们相互交流探讨文学创作。”赵理章透露,自己因此还收获了不少粉丝,在吕城有了50多位固定读者。去年,首发于《吕城》的纪实散文《三十五前千里送香醋》获镇江市级征文二等奖,更是让赵理章信心满满。这篇散文讲述了赵理章与同事开着三辆大卡车出江苏经安微、江西,跋涉1000多公里,为岳阳一家化纤厂职工送去端午节福利——镇江香醋的暖心故事,充盈着镇江特有的风土人情。

从事医护工作的李俊美,四年前开始在简书上发表文章,此后加入了吕城作协。她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庞云初一直鼓励她写作,每期《吕城》内刊基本上都有她的文章,同时庞云初还向别的刊物上推荐她发表作品。“吕城作协的氛围很好,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写作,品读名篇,共同进步。作协还会请名家来对我们指导,和别的内刊交流。作协还就我的几篇文章开展过专门的研讨会。”

李俊美之外,《吕城》还为小学高级教师何雯的作品组织过研讨会。会上,江苏省内的文艺评论专家对何雯小说的内容和结构给予了肯定,提出如果将人物语言再多琢磨,语境效果会更好。后来,何雯写了一篇关于疫情的小说,原本是想投《吕城》,结果庞云初主席帮我推荐到《连云港文学》,“在他的组织下,我出版了人生的首部新书。可以说《吕城》将我这样一个野路子的闲散人员,收编到正规军中,,给了我很大动力。”何雯说。

如今,《吕城》内刊被中国作家网页面重点展示,成了全国内刊文学的代表之一。“文学内刊处在中国文学谱系的最基层,是一方文化的代言人,更是当下完整文学生态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作协社联部副主任李晓东说,这些文学内刊的创办者、坚守者,“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身边的人”。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