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陪着孩子整理玩具箱。在那数不胜数、功能奇特的玩具堆里,一个还没有拆封的包装盒吸引了我。包装图案显示,那是一辆红色的玩具火车,车头有两块玻璃,里面的司机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看不清他的眼神,但是表情很严肃,很认真!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30多年前。
80年代初的中国,一切都很朴素。没有绚丽斑斓的色彩,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流,更没有形形色色的玩具,陪伴我童年的只有火柴枪和弹珠。直到父亲从深圳回来的那一天,我的生活变了,变得更加有趣而美好。依稀记得,父亲拆开那只玩具盒的手是抖的。后来我才知道,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速度”里,他花了近半个月的工资,单纯为了充实我快乐的童年时光。
那是一辆可以分成三节的流线型黑红色玩具车,车头的红灯能发亮,左侧的蓝色按钮能控制鸣笛,黑色塑料轨道是可以拆卸的。对我来说,这一切就像做梦一样,那么不可思议。父亲告诉我,这叫“火车”。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的贫瘠乡村里,我甚至连摩托车都没有见过。从此,我如获至宝,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同小伙伴一起“开火车”,碰了摔了会心疼,没电了会焦灼。就这样,时间慢慢的来到了1989年。
这一年,我上小学。在所有的汉语拼音中,我想努力的去找寻“火车”,可密密麻麻的生字词就像呲嘴獠牙的怪物,一次次无情的嘲讽着我。“明天我们学习第六课的四个词语,首先做一下预习,分别是大桥、汽车、轮船、火车......”。我迫不急待的打开了课本,翻到了第六课,终而见到了那个熟悉却又陌生的词。“江上有一座大桥,汽车火车在桥上跑,轮船从桥下过......”,我竖起耳朵,异常认真的听着老师讲述着课文。这时我才知道,原来火车是交通运输工具,可以乘坐很多人,车身不止三节,是绿色的,有司机、有电视、有广播、有小商店,还有厕所.....。回到家后,我默默的拿出自己的小“火车”,端详了许久,仔细的将它擦拭干净,装进了柜子。连同它一起被封存的,还有我对火车最稚嫩的认知。
再次邂逅“火车”,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叫做《小站》。“这是一个铁路线上的小站,只有慢车才停两三分钟......小站上没有钟,也没有电铃。站长吹一长声哨子,刚到站的火车跟着长啸一声,缓缓的离开小站,继续走自己的征途。”这也是我第一次从课文插图中见到火车站,独特的白墙红瓦建筑,在群山峻岭的守护下,显得格外夺目;小小的喷水池、开得正艳的杏花,给沿途的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几排隐隐约约的铁轨,像钢铁战士般守护着小站和旅客的平安。我暗自许下愿望,一定要坐上火车,游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操控这个庞然大物,在铁轨上飞驰,在“小站”中歇息。
1995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借着发展的东风,我们家添置了第一台像样的家电,1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至此,我便经常能在荧幕里看到火车,挂着一节节车厢,好似绿色的长龙飞卧在铁轨上,更像一只脱缰的野马,在辽阔的田野间奔腾。我明白,除了雄伟壮观,它承载着太多远行者的期盼和梦想。
时间的长河不断向前流动,即将跨过一个世纪。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二八”大杠、三轮车,到轮船、摩托车、小汽车、火车,过渡的那么和谐自然。每每听到同学自豪的讨论坐火车的感受,我都会兴致勃勃的倾听,时不时的也发表一下“专业评论”,可他们不知道,提到火车和铁路便能侃侃而谈的我,现实中却还没见过火车。尽管心心念念,却一直未能如愿。幸运的是,那个夏天,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县城的高中,我觉得自己离愿望又进了一步。
从未离开家乡的我,第一次站在县城的街头,看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惶恐之余感叹着自己的渺小。报名是父亲陪着的,我急切的寻问火车站的位置。父亲看了看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小县城哪来的火车站啊”?我懵住了,没有火车站,我初中的那些同学怎么坐的火车?不甘心的又问了很多路人,得到的答案都是“没有”。火车这么方便,为什么通不到这呢?这个疑问陪伴我开启了高中时光,遗憾的是,直到毕业,我依然没有见过火车。
2002年冬季,怀着报效国家的一腔热血,我选择了参军。县城到天津将近900公里的路程,我没有关注交通工具,又或许,不想让自己过于失望。果然,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公共汽车。昏昏沉沉的睡了好久,被接兵教官叫下了车,迷迷糊糊的拿上行李列队,“向右看齐”!“向前看”!“第二名,看哪呢”?那时的我特别想跟教官解释,不是我不想向前看,是因为右边“徐州站”那三个金色大字将我勾住了,无法动弹。没错,这就是我魂牵梦萦、心心念念的梦想啊!实现的如此简单、如此突然。经过站前广场的时候,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了《小站》里那栋白墙红瓦的建筑,还有月台边的喷水池与杏花,现实中的火车站相对缺少了一丝意境,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进入站台,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从互通天桥的最高处看去,一列列绿皮火车,真的像电视里呈现的那样,整齐静卧在铁轨之上,就像临战前的战士,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蓄势待发。
那是我第一次坐上火车,虽然没有表现的欣喜若狂,却令我终身难忘。车厢很大很宽,狭长的过道两侧设置了一排排座位,由于是运兵专用车厢,并不拥挤,便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片刻后,随着一声响亮的笛鸣,车轮开始慢慢转动,外面的站台和远处的建筑物也缓缓向后退却,逐渐模糊。伴着火车的颤动和颠簸,同行的战友大多数进入了梦乡,而我却毫无困意,甚至还有一丝兴奋。沿途的景象疾驰而过,大部分是广阔的田野、绵延的山脉、夕阳下金光闪闪的河流,夜幕降临后,还能看到陌生城市的一角霓虹......,对我来说,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美好!
父亲曾经抱怨过,火车很慢、车厢很挤、声音很吵,或许是第一次乘坐火车,旅途中我并没有感觉到。除了列车结合处互不相识的人们凑在一起借火抽烟的情景,能让我感受到他口中的“烟火气息”,其他一切都相得益彰、井井有条。那时的我特别想告诉父亲,中国铁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40公里的时速,并且正逐步向发达国家靠近。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提速难题也被层层攻破。在之后的十多年里,由于驻防任务变换,我辗转于城市之间,无数次的体验着“中国速度”的飞快增长。在感慨新中国的诸多奇迹和国人伟大的同时,也总会想到家乡,那个仍旧没有“通火车”的苏北小县城。
2014年11月的一个下午,在与父亲的通话中得知,家乡要建铁路了,以后回家就方便了。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情,查看了当地新闻,“连盐铁路正线全长232.2公里,需设置新建......等12个车站......”,家乡果然名列其中。当时的我欣喜若狂,这份牵挂终于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9年转业到了地方,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我,时常感叹苏北这座沿海城市的日新月异。工作地点离家很近,可我仍旧热衷于乘坐高铁往返,带着年迈的父母、妻女,一次次的感受着城市血脉贯通后的喜悦。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从青藏铁路到京沪高铁,从40公里的绿皮火车到350公里的高速列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飞速发展的高铁技术代表着中国完全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更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取得一系列斐然成果的缩影。放眼当下,“中国制造”正稳步激发“一带一路”的建设潜力;“中国智慧”正用她独有的魅力传递着中国梦的温度;“中国速度”也正引领着世界高铁的潮流。
“爸爸,这个盒子能拆吗”?女儿的话语将我拉回了现实。看了看她手中的包装盒,我笑了笑,“这个盒子里藏着爸爸的梦想”。是啊,梦想!我忽而想念起第一次乘坐的绿皮火车,它穿行于山村乡野,承载着千万人的生计与希望,联通着大山与城市、贫穷与富裕、愚昧与智慧、落后与先进。
我的梦、城市梦、高铁梦、中国梦,都在一步一步的实现......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