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影视创作人员也是蛮拼的,不管是什么题材,好剧迭出,古装剧有《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清平乐》啥的,现代剧有《棋魂》、《隐秘的角落》。因为建党100周年,也有很多制作精良的红色电视剧出来,比如说《觉醒年代》、《我们的西南联大》、《跨过鸭绿江》,这些也是文艺振兴的一部分,是一种软实力,一种文化自信。
最近我在写完论文之余看了《觉醒年代》,其中的服化道和台词非常考究,且步步细致,塑造了一群人物立体且鲜活的著名人物,比如说温和敦厚,兼容并包的蔡元培蔡校长(孑民),热心于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仲甫)、胡适(适之)、李大钊(守常)三巨头,家里有两颗枣树,在剧里写了《狂人日记》的周树人(豫才);还有陈独秀先生的两个捣蛋儿子,虽然有一个著名的老爸,却一直想要翻越父亲这座山的叛逆青年陈延年和陈乔年,他们不依靠自己的老爹,最后也像老是和老爸王华作对的王守仁(王阳明)一样,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以及在当时还没有起到中流砥柱作用,但却也初出茅庐、偶露峥嵘的毛润之毛同学,虽然在这部片子里面他发挥作用有限,但是也是进步青年一枚;还有也带动了同学出去游行的周翔宇(周恩来)、赵世炎、萧子升;还有保皇派的傲娇老头儿辜鸿铭,虽然很多人说他很作,但是这可是个大学霸哦,会好几国外语呢,而且现在反过头来看,他提倡传统文化没啥毛病,但是那个时代必须得不破不立,所以就把他当做一个靶子而已。可以说有些原来我们只是在历史书上看到寥寥几笔带过的人物,但是在这部剧里一个个都生动鲜活起来,再现了风云激荡时期不同人物的历史身影。
虽然说那个时候他们都是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你仔细看看他们当时穿的衣服、他们读的书,说话引用的古诗词,其实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比如说当时进步青年穿的长衫、男生校服的小立领、女生校服的对襟褂子和旗袍式的领子、裙子上面的盘扣,都是传统的文化元素,就不说老派人士的长袍马褂和瓜皮帽咯,这都是清代的旗装。在当时进步学生认为他们的校服是潮流和激进,经过时间的洗礼,在现代看来反而是一种复古美,凸显民国时代读书人的内敛和风华。“家国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语始工”,很多人把民国和百家争鸣对比,其实还真的有点像呢,一是乱世,二是新旧交替,时代变革的前夜,大家都在探索发展的道路、各种思想激烈交流碰撞,这时候极容易出现伟大的人物、丰富的思想、经典的文化和其他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比如说中西合璧出现了旗袍和中山装,也涌现了一大批大学者和散文大家,主席曾经有云“枪杆子里出政权”,一群文化青年和文人的交往,就是“笔杆子里出文化”。
剧里的服化道和小动物也很有趣,比如说在北大三位“卯字号”,在“老兔子”孑民,中兔子“秀儿”,小兔子“适之”出现或者三个人同框的时候,在他们的背后和空镜头里绝对会出现一只可可爱爱的红眼睛大兔子,这准是编剧和导演在开他们的玩笑,也可以算是一种文人的玩笑吧。在迅哥儿写《狂人日记》、与新旧知识分子互相口诛笔伐的时候,背景里就是“听取蛙声一片”,出现一只小青蛙“孤寡孤寡”的叫,也是编剧和导演在开玩笑把他们辩论比作青蛙“呱呱呱”。陈独秀家的院子里除了文雅的藤萝架,也是鸽子、兔子、大鹅一大堆,有一个镜头是他在家里和学生及同仁们讨论时事政治的时候,手里还在抱着一只大兔子快乐的撸着,我发现这应该是有三层意思,一是陈独秀是“卯字号”,属兔;二是陆游有云“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也许是在说,和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经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文武兼备历史男神陆游一样,五四精神旗手也是个小动物控,突出人性的另一面;三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表明了“猛男”也有柔情的一面。
从我作为现代人的视角来看,我觉得《觉醒年代》不止表现了他们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一面,而且也表示了他们不排斥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部剧里穿插引用了很多的古诗词,比如说过年了,下着大雪,大家在陈独秀的院子里写对联,家里养的鸽子被陈独秀引用了《诗经》里的“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取名英英,这只“英英”在陈独秀写的春联上留下了爪印,胡适开玩笑说“雪泥鸿爪,好兆头”。这里运用了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当顾维钧谈判没有保住青岛的时候,郭心刚回忆父亲的叮嘱,如果青岛回到祖国的怀抱,一定要儿子到坟头告诉自己,编剧化用和直接引用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李大钊、辜鸿铭、胡适送别陈仲甫的时候就引用了杜甫的“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毛泽东告别陈延年和陈乔年引用了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还有陈独秀被捕入狱的时候吟唱苏轼的《定风波》上半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辜鸿铭考胡适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蔡元培先生三次去请仲甫出山担任北大文学院学长的时候下着大雪,镜头语言也暗示了“三顾茅庐”。这里其实有一个梗是扮演陈独秀的于和伟也出演了新版《三国演义》的刘备刘皇叔哦,大家也开玩笑说“原来是刘备三次请孔明出山,这次终于有人三顾请“刘皇叔”出山了。”
除了里面古诗词古典的一面,还有一些文化人之间的幽默梗,比如说有一天李大钊去看望毛润之,润之在一边看书,一边蘸着盐巴吃小米辣,这就是运用了毛泽东年轻时看书爱吃辣椒提神的梗,还有毛泽东第一次认识陈延年和陈乔年的时候,他说想听陈独秀先生和胡适先生的课,他们哥俩说“包在我们身上”润之问他们“为何?”,两个熊孩子答曰“仲甫是我爸。”,这里运用了“我爸是李刚”的梗。
这部剧不仅细节用心,充满民国那个年代独有的文化气息,而且全景式展现了五四时期中国新思想的启蒙,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思想基础。电视剧所反映的年代,是中华民族在饱受帝国主义摧残后,仁人志士寻求救国之道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其对中国历史的作用犹如文艺复兴之于西方。但对于其中各色人物的评价、各种思潮的作用、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各有臧否,正所谓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立场的人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解读,我认为该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很值得一看。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