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遇见Y之前,对于书中所有形容一个女子的美好或如何惊艳八怪是难以察觉的。要不是她的外貌百分之百长在了我的审美点上,要不是她的优点百分之二百表现了我所所向往的美好,要不是她的缺点百分之三百展示了我对个性的理解,我将会以为我的青春会是一本寒窗苦读书。
小学时候我最喜欢看的书是世界名著,对于班上疯传的文艺言情小说我有种天生的抗拒,小说里面奇葩的感情纠葛和描写极品美女的面容在我看来都太过魔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实生活中遇见的或者电影媒体展现的所有美女的确有可以惊艳到我的,但是没有一个比书上描写的能够让我动容。
“舔狗”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个贬义词,形容一个人忘掉自我,毫无原则地对自己所追求的人不记后果地付出,表现得十分卑微。但在我看来,“舔狗”这个词很大程度上是幸运的,而且是有追求的一类人。舔狗幸运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人能完完全全贴合了审美,让你内心触动到能够为她不计后果地付出。她的出现让你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审美所在,不会再为其他人驻足留恋,对于她的追求甚至可以升华到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可能很难会有人明白这种荒唐的观点,可是,人就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不是吗?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我很庆幸自己的审美因为曾经作为一个舔狗的愿景而没有沦为大众蛇精似的审美。你不需要法布尔为你讲述美是什么,因为他喜欢的是昆虫,但是我可以和你讲述书里的美是什么,因为我喜欢的是Y。
书·悲秋
花开有时,叶落无时
秋风吹舞满地的金黄
掩住了堕落的残红
惜物之人总在残败中
拾起零星的红
不料却挑起了一片血色
晕染了整个秋
素手蹁跹的人
蘸取了深红浅红
在编织而成的游丝中
将其点染
游丝缠绕成茧
包裹着未曾醒过的蚕儿
在白茫茫的世界里
沉沉着睡着
是否有一天她会化作血蝶?
在来去无回的秋风中颤栗
看惯惨败 满目荒凉
亦或是在白茫茫的世界里安静地沉睡
不问秋天 不闻悲凉
我不知道如何把书里诗画般的意境去和现实贴合,但在补课时第一次见到她那一刻起,我明白了。那不是惊艳,而是一种震撼,宛如一张白纸被撕碎洒落在五颜六色的染料里,散落、打湿后渗透,书里的颜色在空白的大脑里肆意涂抹碰撞。从我遇见Y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青春向往的不是各色书籍对美人的准确刻画,不是言情小说里粗制滥造的感情纠葛,也不是世界名著的严肃深刻,是席慕蓉散文的柔和、仓央嘉措情诗的不寿和《红楼梦》谶语的思考。
书·恋夏
神往于半空中的花瓣
飘摇、迂回又坠落
随风而逝的是她辗转不定的迷惑
安之若素堕入弱水的一刹
她化为命运之舟
夙夜漂泊
一般月圆 一般月缺
是她所向往轮廓
任风吹雨打、沙石砥砺
也无法阻挡它前进的执着
最终她甘愿在一朵莲花下静候
静候、留连又缱绻
流连于日升日暮
缱绻于花开花落
人们留恋于她的留连
缱绻于她的缱绻
人常道路人穿街过河
好景只是片刻
我却道若你如花美眷
何惧似水流年
有些人生下来就是需要被好好呵护和珍惜的,没有任何利己和现实的原因,只是因为不想看到悲剧的发生而已。然而作为一个想要成为舔狗的人,我也受到了反噬,不能客观辨证地去看待周围的人事和造就了过剩的自我意识。
书·唤冬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觉得我是多余的”
“我害怕晚上一个人乘坐公交车”
“我想学哲学”
“我喜欢把花装在盒子里”
“你看,我们十指相扣了”
“你觉得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什么?
我觉得是社会现实”
“她的叫声很淫荡”
“她其实很笨”
“她很有心机”
“她不会学物理”
“我觉得她长得很一般”
“能教到她这样的学生是我的荣幸”
Y总是用否定句代替肯定句词,用复合词代替简单词,用景物去描写和渲染美好。
而别人喜欢用白话去解释白话,用偏见来加深傲慢,用一大段肯定句去制造悲剧。
书是什么?书本身就是帖尽一切标签的集合体,写尽了世上的一切偏见,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打破成见,放下傲慢,否定一切后再创造,结束后再开始。
人和人相遇不也是这样的吗?
《傲慢与偏见》中有一句经典的否定句可来概括人和人的距离“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
如果可以,我希望和Y相遇在一个没有傲慢和偏见的世界里。
书·春溃
四月,一场倾盆大雨下了三天三夜,春闱刚结束,我泣不成声。我曾经想作为一个舔狗的青春结束了,它在现实的逃避中被颤抖地画上了一个仓促的句号。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