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小波文集》,看电影文学的发展

征文网 2021年5月2日文学快讯评论457 阅读2754字

从《王小波文集》中看到几篇王小波关于电影的杂文,虽然是写于二十多年前,但是他所述的现象和事实却都一直存在,当然中国电影在这二十多年里也是有一些进步的,像是科幻片和动画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很遗憾王小波没能看到这些,若能看到,他一定会感到欣喜,当然也有可能失落,因为毕竟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电影和整个世界都变化太大了,有些变好了,令人高兴,也有走上歧途的,令人失望。我本人也算得上是电影迷,看过的没有一千也有几百,但毕竟不是专业的电影评论家或者电影工作者,不能看的很透,大多都是在看热闹,可是见得多了,自然就有了一定的想法,但毕竟不是吃药多了就可以当医生。那么我就根据王小波先生的杂文和自己的看法,从几个小问题上讨论一下。

商业片和文艺片

王小波在《商业片和文艺片》一文中批评了好莱坞的大片,大多都落入俗套之中,让人倒胃口,这种都算得上是商业片,恬不知耻地如法炮制,让人们看到这种电影就感觉恶心,才换了下一个套路,接着又是这样,就像偏好一种食物一样,非要吃“伤”了为止。

当然这只是王小波先生的看法,也是二十多年前的看法,不过这立即让我想到了前不久,马丁·斯科塞斯老先生批评漫威电影不算是电影的事件,漫威电影可谓是电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分类,从票房到口碑都无可置疑,也从来没让观众失望过,我们也必须要承认“漫威系列”的电影都是好的商业片,但是是否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文学”,这的确需要考究。

马丁老先生的一番话也立即收到来自漫威影迷的炮轰,之后《教父》的导演弗朗西也出面力挺自己的老伙计斯科塞斯,他说我们都希望从电影中学到点什么,但是我不认为这些千篇一律的东西能让我学到任何东西。这就又把问题拉回了王小波所说的,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落入俗套。漫威电影也包括早起好莱坞的电影,爆炸、飞车、机枪充斥了整个屏幕,两个小时的电影一直都是乱哄哄的,确实很容易落入俗套、陷入单调。那么文艺片该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像中国的导演冯小刚、姜文这样的吧,在外国也有很多,像卡梅隆、黑泽明这一类的,但是我们真的无法给商业片和文艺片下一个定义,就像这些导演一样,他们拍过商业片,也拍过文艺片。这么多年的讨论也一直没个结果,就是因为商业片和文艺片就像一个母亲的两个孩子,又不用,又相同,你像我、我像你,若非要把两个区分开来,那样的意义不大,也容易产生争议。

从我的观点出发,我不完全认同马丁的说法。既然是不完全认同,那一定是有一点点认同的,从现在电影的发展阶段和电影的功能来看,漫威的电影确实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但是马克思教育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切定义和评价都是有局限的,人们的观点和想法也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的,我相信若干年后,漫威一定是电影史册中比不可少的好电影。在中国还有个和这个问题极其相似的问题,那就是金庸的小说算是文学吗?现在看起来非常可笑,金庸可是文学大师,怎么能质疑他呢,但是金庸武侠刚出生时一定也遭受了很大的批评,因为它有别于严肃文学,人们无法从中得到除了快感的其他东西。但是结果如何?时间推移,仅几十年人们就完全承认了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这不但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改变。

我还从网上看到一种分类,也觉得十分有道理:票房好的叫商业片,拿奖多的叫文艺片,票房和荣誉都没有的就是烂片。我感觉这样的定义十分有趣,若非要分个彼此,这一定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文艺片和商业片本事师出同门,我还以为王小波的观点说一下两者的联系:“没有好的艺术片,就没有好的商业片”好的艺术片拍多了,看多了就成了商业片,商业片也往往是艺术片的精华结晶,如果一个人只看艺术片,那肯定是矫情的行为,如果只看商业片,也有可能会变笨。归根结底,电影即是文学艺术,也是娱乐消遣,至于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那是学者该研究的事情。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

这是王小波的一篇文章。现在看来中国有科幻片,这毋庸置疑,大众科幻一词也不陌生,刘慈欣的科幻著作《三体》斩获雨果科幻奖,很多人都读过,也十分喜欢。中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作《流浪地球》也是口碑票房双收,当然像《上海堡垒》这样的,大家不太喜欢,我不去评价它,但这已经充分证明了科幻电影在中国很有市场,很多导演愿意去尝试这样的题材。

王小波是二十年前写的这几篇文章,可能当时中国的科幻电影实在太小众了吧。王小波总结了“中国没有科幻电影”的几个原因,我先来评述一下这几个观点:

其一,科幻电影要求创作者有一定的理科基础,科幻不能完全脱离科学,否则就成了玄幻或是魔幻。其二,科幻要求创作者有想象力,科幻讲述的就是不存在的东西,就像在沙漠和大海中间找方向,没有很好的想象力,创作出来一定是失败的。其三,拍科幻电影需要很多钱,经费是一大问题,怎么让投资者投资科幻电影也是问题。其四,古怪的科幻电影如何顺应形势呢?应该怎么向上面交代,这玩意能教会人什么。

其实前三点都很容易解决,第四点就没那么简单了,涉及到观念、政策、时局,想想还有点可悲。

科幻电影的特点就是,看起来荒唐其实内在逻辑清晰严密,看似离生活很远,其实随时可能发生,看似很高端,其实就是未来的普通。现在的科幻片和科幻文学之所以能发展,主要原因还是人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接受,越来越需要。王小波担心的前三点都已经解决了,但第四点还是限制的因素,有来自审核的压力,也有来之科幻本身的压力。那么科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呢?

其一是引人思考。现在看来科幻的主要主题大概都是一些人类导致的后果,比如环境污染,地球环境承载力变弱,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比如人类文明消亡,外星人入侵地球,新的文明诞生。再比如说人类发明了机器人,因为太过智能所以反目成仇侵占地球。通过以上举例你一定发现了,科幻的出发点都是“人类”,都是人类在打破某种平衡后,造成了危机,这些迫使人类做出反应,这难道不就是在警示人类,对待现有的真实世界应该呈什么态度吗?通过这些来激励自省,去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其二是正义至上。正义至上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是人类世界永恒的话题,文艺作品早就向我们传达了邪恶永远无法战胜正义的概念,像科幻中的外星人入侵,机器人崛起都是在破坏正义,打破原有世界的生态、伦理、道德平衡,而人类的反抗就是在维护这种平衡,维护正义。这也是科幻能带来的思考和对时下的意义。

其三是人性。这一点詹姆斯卡梅隆做的最好,中国的《流浪地球》也不差,科幻在通过科技的手段让人感到视觉震撼的同时,还有跨越信仰、跨越宗教背后的人性,展现人性的美,也展示人性的恶。这是与科幻本身没有关系的,却是在科幻的背景下,才能暴露无遗的。

当然科幻的作用和价值还有很多,我想表达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中,除了剧情、演员、特效、想象力、科技感这些之外,要注重 人的本身,这是科幻的根本,也是文艺的根本。半岛精选文摘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