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时代的精魂。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他们用文字记下喜怒哀乐,写出回忆期冀。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宏大景观中,残疾人的文学创作已逐渐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具有相对独特而又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残联宣文部、浙江省残联、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共同主办的残疾人文学研讨会(“仁美文学专刊”)在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会长程凯出席活动并讲话,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代表、残疾人作家代表及中央媒体100余人参加活动。
“残疾人作家是中国作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残疾人文学也是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作协我们可能比别的协会、比别的社团会更关注残疾人事业。”胡邦胜表示,关注残疾人作家是中国作协义不容辞的内在的责任,中国作协也将一如既往的关注关心残疾人文学,以前举办培训班,以后还会举办各种形式支持残疾人文学、残疾人事业、残疾人作家的活动。
据记者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清晰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强调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残疾人与文学是‘有缘’的。残疾让生活之门一扇一扇在残疾人眼前合闭,但是‘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文学创作或许就是很多残疾人朋友人生之路的另一个通道。”程凯表示,今年,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我们赶上了一个美好的新时代,残疾人参与文学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
文学照亮生活
仁者有爱,成善成美。
据记者了解,“仁美文学专刊”由《中国作家》于2020年推出,展示了当代残疾人作家的文学创作实绩。这期“仁美文学专刊”的作品,文学样式丰富,有小说、诗歌、散文和纪实文学等。作品围绕残障与存在、疾病与人生、内在体验与外在制约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文学呈现与哲学思考。
会上,专家代表围绕残疾人作家作品开展研讨,表示此次研讨会的意义不仅是对残疾人写作的一次总结,更在于为社会贡献了一份精神食粮,残疾人作家们用自己与命运博弈的生动故事,向社会传递着残疾人自强不息、拼搏进取、无私奉献、感恩生命、追求理想的精神。
“我翻开这样一本厚重的杂志,从里面可以看到或者想象得到的是,这里面有大量对于人性真善美的表达,但是我觉得这样一种表达又并非是一种肤浅的歌颂或者标签的一种生活的感受。比如里面提及的小说《一路向前》,这里面是一个完整的小世界,既有盲人,听力和语言障碍,也有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这个小说特别有代表性,把这样一种不同的残障人士的生命经验集合在一起,里面所发生的故事、发生的冲突进行了一种集中的表达,这里面所提示出来的不仅仅是有对于生命当中温暖的、温情的、质朴的一面,也有痛苦的、残缺的、不堪的、卑微的一面的展示。”《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傅逸尘在读过“仁美文学专刊”时称,文学恰恰就是在真善美所代表人性的上限和种种生活的缺陷和限制不停去面临的人性的下限之间的对冲当中,所体现出来对于文学力量的信任。
据记者了解,这些作品围绕残障与存在、疾病与人生、内在体验与外在制约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文学呈现与哲学思考。通过阅读这些文字,读者能够感受到文字间跳动的真挚情感,以及其中涌动的渴望——全社会应该毫无功利地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精神命运和心灵世界。读者从这些文字中能够读到的不仅有残疾人与命运斗争的坚毅,更能感知到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健全的思考和认知。这一期专刊不仅显示了当代残疾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也彰显了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我感觉这一期杂志内容非常丰富、情感真实,真的是献给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份厚礼,这个评价我觉得是不过分的。”《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邓凯表示,今天的社会,大家看到很多的设施里都有无障碍通道,这恰恰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这期“仁美文学专刊”也就是文学的一个无障碍通道,是对中国8500万残疾人群体的一种深切的关注。
此外,参加活动的残疾人作家代表也分别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畅谈了各自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与艺术追求,纷纷表示,要在文学创作方面积极努力,靠自身的勤奋创作出更多的文学作品,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来自湖北的蒋毅华,出生仅七个月、还没学会走路时就因病致残,永远失去了奔跑的能力。他从小孤独敏感、以书为伴,以文字慰藉心灵。如今,蒋毅华已成为了一名残疾人工作者,成为了全国首份残疾人纯文学内刊《自强文苑》的编辑,文学已成为照亮他黑暗世界的一束光,他感恩生活的厚爱。
“我觉得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来说,我们对残疾人应该更多的给予精神上的抚慰和救助,残疾人文学可能在这个方面起了其他经济上、物质上不可替代的一种作用,这是我觉得残疾人文学存在的一个社会价值,我觉得它不是一种歧视,应该更多表现出社会对残疾人这个群体的一种包容和扶持,一种关怀。因为我们需要,特别是刚刚起步的残疾人是非常非常需要社会更多的包容和关怀的。”蒋毅华称。
时光像一条河,许多事物都将随着这河流渐渐远去,唯有文字,穿越时空,踏浪而歌,像一朵朵花朵在心中次第盛开。
列入《“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
文学是没有局限的,是不分健全与残疾的,是不分高低与贵贱的,文学为残疾人朋友创造了平等的舞台。
众所周知,中国残疾人文学发展源远流长,历史上有左丘明失明后著《国语》,孙子膑足后写出《孙子兵法》,司马迁受宫刑后发奋著述《史记》。中国当代残疾人文学起步较晚,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末,获得社会认可并产生广泛影响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涌现出张海迪、史铁生等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残疾人作家,出版了《轮椅上的梦》、《我与地坛》等多部优秀文学作品,在短时期内即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的华彩乐章。
1983年,在轮椅上度过了23个春秋的张海迪拿起手中的笔,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虽然只是一篇短短的自述,但标志其文学创作的开始。1985年她以自身经历为模型,开始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艰苦创作,历时5年方才完成。小说出版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深深感染了当时的一代人。事实上,从残疾人文学发展的历程看,《轮椅上的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文学作品自身,大批残疾人因它的鼓励重拾生活的信心,一些甚至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推动残疾人文学发展的力量。
史铁生的主要成就在于纯文学作品的创作,为上世纪80年代残疾人文学在当代文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铁生初期的作品主要以自己“文革”期间下放插队的经历为描述对象,这段时间的记忆曾被一代人视为无法平复的伤痕,则以平静而温情的方式出现在史铁生的回忆中。他的作品为之后的残疾人文学创作奠定了多层面发展的可能性——除了残疾主题,还可以走入广阔的生活。作家莫言如此评价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对于很多残疾人来说,文学是他们生活自信的精神支柱,更是一份心灵救赎,残疾人与文学有着比一般人更加亲密的关系。
就此,程凯表示,中国残联把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学艺术创作列入了《“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并作出安排。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每年将举办一期残疾人作家培训(研修)班,帮助更多怀揣梦想的残疾人文学家提高创作水平,用手中的笔书写这个美好的时代,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留下鲜明生动的文学记忆。
程凯希望,广大的残疾人文学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切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创作,从培根铸魂的高度认识文艺工作的重要作用,把握时代脉搏,更新文学观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发挥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挥舞着书写时代与人生的如椽巨笔,努力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描写新时代中国残疾人故事和人民情感的精品力作,以闪耀德性光芒的精品奉献人民、照亮人心,同时活出精彩的人生。华夏时报社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