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逝世700周年,世界各地正以丰富多样的形式纪念这位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和欧洲人文主义的先驱。一年前,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将每年3月25日命名为“但丁日”(Dantedì),号召意大利乃至全世界各国人民铭记这位人类世界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诵读其作品,传承其思想,彰显其精神。
3月25日,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研究中心合办的“走进但丁世界”讲座暨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孟斐璇(Franco Amadei)、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铮、北京大学意大利学专家成沫、浙江大学副教授朱振宇等参加纪念活动。
孟斐璇向大家解释了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为何选择3月25日作为“但丁日”。但丁出生于1265年,具体日期不详。在《神曲》开篇,但丁写道,“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黄文捷译)。根据基督教的看法,人的平均年龄是70岁(“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引自《圣经·诗篇90:7-12(和合本)》),“人生的一半旅程”就是35岁。意大利学界的专家学者再通过但丁在《神曲》里留下的诸多线索,考证出但丁“开始地狱之旅”的具体时间是1300年3月25日。这成为了受到普遍认同的“但丁日”的来源。
活动期间,文铮以题为“走进但丁世界”的讲座引领大家走近但丁,呈现这位伟大诗人和思想家的人生际遇与情感经历,揭示了但丁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文铮提到,当时意大利语诗人普遍使用拉丁语写作,但丁则用意大利俗语写成《神曲》,无疑推动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意大利语之父”。成沫以“《神曲》的打开方式”为题,向大家展示了这一不朽经典的美妙之处,通过对诗歌韵脚、节奏及修辞特色的解读与赏析,让非母语读者也感受到文本的“弦外之音”。朱振宇则介绍了浙江大学主办的纪念但丁大型系列学术活动。活动现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们还为大家朗诵了《神曲》8种不同中文译本的10段选段。
但丁1265年出生于佛罗伦萨,幼年父母双亡,9岁偶遇贝雅特丽齐——他一生写作的灵感缪斯。贝雅特丽齐不幸早逝,但丁在诗歌里寄托哀思,写成《新生》。此后,但丁从军从政,卷入政党斗争,不得不背井离乡,开始流亡生活。在放逐期间,但丁颇感时局艰难,为排遣孤独困顿的忧思,开始创作长诗《神曲》,耗时14年完成。但丁生活的时代正值中世纪末期,意大利社会内部正在萌发革新,但丁以《神曲》跻身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先驱。恩格斯曾评价但丁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三卷,每卷三十三篇,加上序言共一百篇,是但丁精神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国的过程和见闻的记载。自问世以来,《神曲》成为全世界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的灵感源泉,当属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S.艾略特曾评价:“如果说莎士比亚展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广度,那么但丁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深度。”博尔赫斯则称“《神曲》是一切书籍的峰尖,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曾给过我如此强烈的美学震撼。”
据悉,由年逾八旬的意大利文翻译家肖天佑翻译的全新中文全译本《神曲》,被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选为有声书中文底本的黄文捷全新译本《神曲》,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教授王军翻译的新版《神曲》都将在今年面世。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鹏波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