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录人数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首次突破百万,达到了111.4万人。
随着研究生人数增长,研究生论文的写作质量问题逐渐引起重视。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增设论文写作和研究方法类课程,以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术规范。
但在一些学者看来,“懂方法”和“不犯错”只是最低要求,应对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提出更高期待,在毕业答辩和日常治学的各个环节坚持严谨态度。
以下是某985高校教授、核心期刊审稿人的口述:
毕业论文不应只求“安全过关”
有人说,现在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水准普遍下降了,这是预设之前达到过一个较高水准,然后才下降。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那样一个高点,一直以来都比较低,只是现在这个问题更为凸显,之前我们没有重视。
现在有一个好现象,很多高校专门开了教论文写作和研究方法的课。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跟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借鉴了西方那套已经形成并且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另一方面,也跟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扩张有关。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论文质量一直不太让人满意。
我给研究生开设论文写作课后发现,很多同学在写作时所呈现的就像没有受过学术训练,写论文没有什么章法。所以在这门课需要解决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切入,为什么作者选这个题目?文章的结构又是如何安排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的目标很简单,让学生能够大概知道,一篇合规的论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起码能够写得像模像样一些。
当然,这是在一个最低层面谈论的,即论文能不能安全过关,还没有要求学生论文能达到更高标准,做到尽善尽美。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标准是:作为一个研究生,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交出一篇相对出色的论文,通过这篇文章反映你这几年的学习情况,把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进去,甚至对研究对象所持有的理解和想法,也应该写进去。
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创意写作,也需要思想和热情。但现在不知是何原因,我们把正常标准拉低了,低到对于学术规范最基本的要求上——交一篇安全生产、中规中矩的论文,一篇看上去没有问题的论文,就能毕业。
我认识的一位教授,当年读硕士期间就在专业领域的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了,那篇文章只是他的课程作业,是全班唯二得“A”的,然后他就投出去了。但现在,很难看到研究生能够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包括博士生。
不过,这也跟现在学术期刊的供需有关。相比十年前,如今学术期刊的标准要高出很多。十年前,我所在专业领域内的期刊一般要求6000字,有些期刊连注释和参考文献都不做要求。现在专业期刊的要求基本统一了。所以今天的学术期刊,每期发表的文章数量非常有限。
老师应该守住高标准
学生的毕业论文,除了学生自己,导师应该是第一责任人。导师应该对学生的论文作出指导、督促、校正。不过,真正有学术兴趣的人是很少的。现在的学生压力要比以前大很多。我们读硕士的时候,一直到最后一个学期才开始考虑工作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可能从一进校,就开始考虑实习和求职的问题。
有些工作要做到前头。近几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率特别高——是有些虚高的,尤其在开题预答辩阶段。当然,最后能顺利参加答辩环节的学生,论文会比之前稍微会好一点——如果还是那么烂的话,就说明开题、盲审这些环节都没有起到作用,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毕业论文的主要流程是开题、预答辩、正式答辩。实际上,在开题之前,应该有相对长一点的酝酿过程,通过与导师的商讨,确定一个研究题目,阅读文献,确定可行性。但很多同学往往是开题前的几周,才匆匆忙忙地完成这项工作。
到了开题阶段,就得交出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计划,有明确的研究题目,交代拟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等。预答辩阶段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初稿,至少做到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正式答辩时应该提交比预答辩更为成熟的版本,吸收预答辩、盲审、明审等阶段专家提出的意见,对论文的结构、格式、文字、逻辑、观点等做必要的修改。
在开题答辩阶段,老师们应该严格慎重一点。老师们一般对开题报告有几个结论,第一种可以直接通过,让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和写作;第二种是要做出修改,会给学生一个期限,修改之后再反馈给我们看;第三种就是直接不通过。第一和第三种情况都是少的,大部分人都是第二种情况。
我不知道是我的标准高,还是其他审稿人的标准太低了。从拿到答辩材料到正式答辩,审议老师至少有一周来看学生的论文答辩材料。不过,是不是所有论文都能看完?是不是所有老师都看了?不太好说。我以前参加过其他学校的答辩,给了我将近20份的材料,花了好几天,一篇篇看完,手写提出意见。但是,我见过有老师是现场看的,随便提了几个问题,完全不看论文,现场听学生讲讲,这当然属于不太负责任的做法。
我也碰到过其他因素影响评审论文的情况,比如人际关系。有一次去某所大学参加预答辩,学生交了1万多字的论文,这个字数甚至比当时开题时的字数还要少,基本等同于没写。我问导师,导师的解释是这个学生还没想清楚,没有让他动笔。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不好说什么,主要是导师的责任,我只能让他通过。昨天,我刚审完某高校送来让我审议的三篇论文,有一篇我给了“不同意答辩”的意见,另外两篇建议修改。这两篇的其中一篇我写的意见是“需要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重大修改”——实际上这篇论文我也想给“不通过”,但这是我第一次审这所高校的论文,第一次就毙掉两篇好像太不近人情了。
相对来讲,现在标准最高的可能是期刊论文。因为期刊论文基本上都要同行评审,中间至少经过好几轮的修改,最后编辑部再做编辑工作。学位论文没有那么多程序。学生论文送到外校去匿名评审,有的时候也不会被认真对待。
甚至很多老师让自己的学生审论文。我在某论坛上看到有几个博士生称经常帮导师审别人投稿的论文,甚至帮忙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书,这太过分了。不是学术能力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资格去做这个事情。
全方位的“问题论文”
我审过的“问题论文”里,问题是全方位的,比如选题不好、写作不好、学术规范较差等。有的论文甚至出现好几种注释格式。好的论文是有标准的,首先是选题。一篇论文的选题好,内容欠佳,老师还是会给机会,提出修改意见。而有的论文选题平庸,即使内容很精致,其实是花很长时间做了一个不需要研究也能得出来的结论。第二看文章本身写得怎么样,逻辑清不清楚、材料是一手的还是二手的……总之还是看作者投入了多大的精力。
作者在一篇论文上花费的心思和精力,是可以通过文本看出来的。学术期刊每期为什么要退掉那么多稿子?因为有些稿子一看就很差,能看出来作者匆匆忙忙写出来,马上就投了;有人则是想走捷径,找个热门的、新鲜的题目,随便写写就投过来了;还有些人是“持之以恒”——不断地投,刚把他的一篇退掉,过两天他又投一篇新的过来,我们又退掉。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居然写了那么多选题跨度很大的题目,这太不严肃了。
相对学生来说,老师写论文的自主性比较强。对于约稿人所提出的要求,如果不想干,不接这个活儿就可以。现在别人找我约稿,如果我觉得这篇文章写了没什么用处,会选择不浪费这个时间。写文章很费劲,写一篇出来还是希望能够有用。在高校的考核体系里面,一篇文章只有发到C刊(CSSCI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编者注)才比较有价值。对刚入行的学者而言,一开始需要发很多论文。一方面是作为高校教师评职称的需要,必须要拿成果说话。另一方面就是从收入角度去考量,评上了职称,收入才会提高,这就是一个相互配合的过程。此外,只有写论文,学者才能在学术圈里立足。你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