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到了秦锦丽

wang1688 2021年3月20日原创文章评论440 阅读12784字

2018年,经一文友引荐,我有幸进入了《铜吴堡》微信群。里面有许多名人学者,他(她)们都是吴堡籍各条战线上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中大部分人有大学文凭,有毕生从教的老师,有记者、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加入这个群体真是让我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文化人”喜出望外

群里每发出一篇文章,我都是如饥似渴地阅读,时间长了,我学到不少知识,愈使我增加了对文学爱好。后来,我也总是不断地发表自己的作品、感想。此间得到了许多文友老师的点评与指导,这使我非常高兴,他们使我从此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时时被精彩的作品激动着。我窃喜自己遇到了知音。某日,一篇散文《朝拜生命高地》突然映入我的眼帘,作者秦锦丽。我被作者非凡的文学功力,精湛的语言而深深地打动着,这篇文章我记不清看了多少遍,从此记住了秦锦丽这个名字。此后又拜读了她的《放生》、《请指给我故乡的村口》等好多作品,至此我成了她忠实的粉丝。每有她的作品发出,我都是反复阅读。在这个群里我不仅熟读她,同时阅读了陕西省省党校教授张德丽以及宋增战,王兆富、宋红红、高锦鹏、李常茂等人的文章,每读一篇,由不得发几句阅读感悟,也许是我专心阅读的精神感动了秦老师,使她与我有了片言只语的交流。见群里有人向她索要书,我也斗胆提出要一本,秦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不久,一本《月满乡心》寄到我的手中。我如获至宝、废寝忘食的阅读着,秦锦丽,一个鲜活的、至情至性的黄河女儿闪耀在我的脑海里,我盼望着有一天能见到她。

每到逢年过节,我就在微信上问一句:秦老师准备回老家吗?二0一九年国庆节前,高兴地收到她回吴堡的消息。一天她说,与几个文友准备去枣林坪的上河源转转,你有时间了可以一起去。我立刻推掉应承好的一桩事,欣然答应。

那天, 云白风清,天空格外澄明。我从任家沟出发,先她们一步来到了上河源,这里有人造石山、有清澈见底的小溪、也有古朴典雅的窑洞和琳琅满目的黄河奇石。但我无心观看这些,而是用期待的目光等待着秦老师的到来。这位网上有交流、现实未谋面的女子,是们吴堡黄河边长大的女性,一位有着山里娃经历的农村女孩,却在全国文学界小有名气,百度上可搜出几十个页面来。她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传记文学委员会主任、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班学员、中国地质大学特聘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月亮沒有爬上来》、《月满乡心》,报告文学《大地作证》、纪实文学《永远的月牙泉》等,先后获中华宝石文学奖、冰心散文奖、黄河文学奖、全国首届旅游散文大赛金奖。作品《黄河缘》《放生》《早熟菜》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中高考阅读网、散文年度选等。被吴堡籍著名经济学家誉为“黄河畔上的山丹丹”。我这个农民兄弟在她面前是很渺小的。所以当看到她下车走过来的时候,一种不敢接近的感觉,使我紧张起来。

四五人中只见她背着照相机,步态轻盈,身穿一件格子昵长大衣,戴着春秋帽,白色的眼镜后面闪出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短发齐肩,红唇如桃,脸如玉盘,给人一种精明干练的感觉。看见我后,她先开口了:"你就是王学飞老师吧?”我的目光迎了上去不知所措,很不自然地点点头。是她的吴堡话忽然缩短了我们的距离。

我们大家一起走着,参观着古窑洞建筑,她像回到了她的村庄,兴奋地不时端着相机横一下竖一下地拍照。她看得仔细,说得少。一转圈到了农家院玉米垛前,她给我们拍了单独照和合影,抓拍镜头的样子天真极了。说笑间到了游乐区,我没想到她竟一跳上去荡起秋千。摇摇晃晃中她开心地又叫又笑,并鼓动同行的几个女同志也荡了起来。看得出她是一个很有童趣的人。这使我想起她的文章《东北看秋》里写到她小时候的往事。在那贫苦的年代,母亲到河对面的碛口古镇买粮去了,她用仅剩的一小碗高粮糁糁煮好粥,与弟弟们等母亲回来。等着等着突然听到坡底上来的第一拨儿的赶碛口的人说,她家有亲戚跟她母亲一块来了。备好的饭突然增加一个人是不够吃的。小小年岁的她急中生智,跑到院里望着一棵老槐树,蹭蹭蹭地爬上树拽了半筐槐树叶,一溜烟跑回家洗了一把,哒哒哒地剁了几刀,掀开锅盖揽进去,晔地再添一瓢水,用饭勺一搅,坐下咚咚咚地紧拉风箱把锅烧开,等母亲与远房亲戚进门时,大汗淋漓的她已经一人一碗把饭盛到锅台上。眼前的不正是那个懂事、机智的小女孩吗?我仿佛又看到她曾与母亲在一亩三分地里的情景:山坡上烈日当空,一个扎着小羊尾辫子的女孩正与母亲在地里除草,望着满地还未成熟的西瓜,等不及瓜熟,母亲用手劈开递给了女儿,她大快朵颐地吃着,母亲慈祥地端着瓜看着,我不禁为她的这种母子之情所感动着。

不幸的是,后来母亲病逝,她随夫调入甘肃,长年在外,思乡念亲情切,因此她的每一篇文章里总有对家乡的思念,对父亲的牵挂,对母亲的缅怀。一个上午我的思想总是不由地“跑”到她的文章里去,以致她说我心不在焉、若有所思的样子。

此时她温文尔雅而又不失风趣的形象,让我怎么也无法与文章中的她联系起来。时间不觉到了下午,夕阳洒落在园林中,火红的晚霞拉长了一群人的影子,也把几个女人的脸拂照得像红苹果一样。我们享受着黄河边上美丽的上河源,享受着文友在一起,随意放松、相谈甚欢的快乐时光。此情此景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上河源游乐图:

众仙浅步前,

凤戏上河源。

明眸含笑意,

蛾眉宛如剪。

天生丽质貌,

品质似雪莲。

红日高空照,

影落黄河边。

下午吃饭时,她请来了曾与她父亲共事的原县志办主任薛耀厚先生和冯东旭老师。看得出,她很尊重薛耀厚,像个孩子一样坐在这位长者身旁,问长问短,并不停地给老薛搛菜。后来她说,她是带着父亲的心意看望这位谦逊的长者。

我很想听她谈些有关文学方面的话题,可在众人热闹的气氛中,她始终是微笑着听别人说,自己发言少。这让我有些失望。终于耐不住了,我提问了两句,她说“写作一定要耐得住性子,放慢了写,写好后一遍一遍打磨、沉淀”,这一句分明让我听的真切,回味无穷。

第二天,她有意到张家墕的吴堡县敬老院去转转。她说,自打知道县上有了敬老院,我就很想去看看。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这是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体现。我与文明办宋红红主任陪着她去转了转。面对一群身体有残疾的人,她问了饮食起居的情况,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秦老师是一位非常谦和并有情怀的人。也似乎看到一个记者的素养。

返回的路上下起了小雨,我的“小宝马”因为油表坏了,拋锚到半路上。面对这位作家、记者,我实在不好意思,懊悔自己为什么不提前加添满油。秦老师与宋主任却说:"没事,我俩正好可以拉会儿话。我只好狼狈地抛下她俩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添上了油,当我返回时,看见她俩坐在车上滔滔不绝的聊着文学,毫无厌嫌之色,这使我暗暗地松了一口气,秦老师平易近人的目光彻底消除了我的尴尬。

与秦老师的一面之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质朴的语言,谦逊的风范,尊老敬长、体恤弱势群体的品格,永远映记在我的脑海里。

秦老师的作品像一盏明灯照耀着我,她用她的人格、她的思想激励着我勤读不辍,前行不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