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诗词的女儿 风雅的先生

征文网 2021年3月6日文学快讯评论335 阅读2470字

“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不久前,叶嘉莹获得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予她的颁奖词如是说。

生于乱世,21岁便开始教学生涯,从中国到美国、到加拿大,再到回国,执教70余年来,叶嘉莹播撒着中国诗词的种子,一生与中国古典诗词“恋爱”。她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

“卅年离家几万里,

思乡情在无时已”

作为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面对漂泊动乱也好,人生苦痛也罢,叶嘉莹都用整个生命吟诗、写诗、传诗,并用曾经支撑自己走过苦难的诗词来反哺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察院胡同一个书香世家,她名字中的“叶”来自“叶赫那拉”。叶嘉莹虽生于乱世,却从小受到良好的中华传统教育。白先勇评价叶先生身上拥有一种“天生的华丽”。

读初二那年,七七事变爆发。尔后,年少的叶嘉莹经历了丧母之痛,一连写下八首《哭母诗》。叶嘉莹在辅仁大学国文系就读时,师从诗词大家顾随先生,从此与诗词结下了深深的情愫。

1948年冬,叶嘉莹结婚,并随丈夫前往台湾。“那时候我以为很快就可以回来,所以随身只带了简单的行李。”想不到,这一走,却别离故土几十载。

在台湾的那些年,叶嘉莹的丈夫被卷入“白色恐怖”下狱后,她靠教书承担起养活一家老小的重担。后来,叶嘉莹开始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执教,白先勇、席慕蓉等一批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成为她的学生。

上世纪60年代,叶嘉莹从台湾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讲学,与哈佛大学著名的汉学家海陶玮教授合作研译中国诗词。至60年代末,叶嘉莹到加拿大温哥华,成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

然而,本以为可以安度此生的叶嘉莹却再次遭遇大不幸:1976年,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在一次车祸中罹难。叶嘉莹含泪写道:“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丧女锥心后,叶嘉莹开始寻求还乡之路。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一年后,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受时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主任李霁野的邀请到该校执教。叶嘉莹在长诗《祖国行》里写道:“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之后的几十年间,叶嘉莹以诗为约,与中国求诗若渴的年轻人们一道探索古典美的殿堂。

如今,90多岁高龄的叶先生仍未停下爱诗的脚步,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也正如她所说:“我要把自己的一生交给诗词。”

“好将一点红炉雪,

散作人间照夜灯”

叶嘉莹说,诗歌的价值在于滋养精神和文化。“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往往是用生命谱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古典诗词凝聚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从这个精神家园中,她获得了力量。因而颠沛飘零,甚至动荡离乱中,她依然坦然面对人生。并且,她还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叶嘉莹先生的助手、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说,叶先生不仅是一位女性的代表,也不仅是一位教师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她唤起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生存观的反思。叶嘉莹身体力行的“弱德之美”,影响了很多人,真可谓是“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先生作为一个柔弱的女性,她如何活出自己来?我觉得是很具有典型性、经典性、榜样性的。”张静说,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先生那样,通过诗词找到自己思想灵魂的精神支柱,无论什么境遇,都能像叶先生那样活出自己来。

叶嘉莹数十年来一直投身于古典诗词的普及工作。从2019年开始,以叶嘉莹别号命名的“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开始举办,面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古典诗词的读诵与讲解。那个暑期,还在病中的叶嘉莹,坚持和决赛选手们在南开大学见面,讲到动情处还与大家齐声吟诵。

为叶嘉莹拍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台湾导演陈传兴说:“叶先生对这个时代所投下的重大影响、贡献,后代人可能会比我们这些跟她同一时代的人看得更深。随着时间的拉远,随着不被时代既有的经验世界所影响,她将影响更多的人。”

“一树猩红艳艳姿,

凤凰花发最高枝”

对张静而言,叶嘉莹还有另外一面。

张静回忆,7年前的夏日,叶先生在家中收拾回国装箱的资料书籍时,不慎摔倒,腰部扭伤,但几天后依然坚持站着用英文发表了半个多小时的讲话。后来伤痛加剧,以至于每次下床都十分艰困。

虽然张静就住在叶先生卧房的隔壁,但叶先生从不喊张静协助,每次下床都坚持自己在床上挣扎良久。张静禁不住跟叶先生提“意见”:“人家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您为什么还这般客气?”叶先生却说:“我自己能做的事情还是要自己做。”

前年,叶先生又因患肋间筋膜炎,十分疼痛。所以开头有几个晚上,张静在叶先生家中陪护。“先生看到我就说,你孩子和老公都在家,我偏偏得了这个病,你不能陪他们还过来陪我,我心里十分过意不去。”

“先生在疼痛缓解后,首先想到的竟是我们。可见她情感的真挚、细腻、丰富、深邃,才能够解读出古典诗词中一般人看不到的那种深细之美、幽微之美。”张静感叹。

对于叶嘉莹的意志力之强大,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都说,叶先生是凭着对于理想和事业的执着战胜病痛的人。

即便现在,97岁的叶嘉莹,依旧是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让阿姨帮她做。

叶嘉莹是一位极度自律的人。张静说,她从未见过先生跷二郎腿,跟人谈话的时候也永远是正面直视。“先生的许多生活细节值得我们去学习。”她说。

严于律己、诚恳待人,叶嘉莹对治学也从来一丝不苟。张静记得,在一次修改文稿时,稿子虽然已经改了五六遍,编辑那边已经排版了,但叶先生还说要修改一个字,我们还得再撤再修订。“她对于文字特别认真、特别较真。”

如今,叶嘉莹每天仍要继续工作。“叶先生一直很急于把她生平所做的,还有留下的大量手稿整理出来,所以事实上她的时间是蛮宝贵的。”陈传兴说。

“一树猩红艳艳姿,凤凰花发最高枝。”

先生,叶嘉莹。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白佳丽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