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28日电 《尘埃落定》是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出版二十多年来,迄今累计销量达数百万册。在《尘埃落定》荣获茅盾文学奖20周年之际,这部作品全版权独家落户浙江文艺出版社,以全新的面貌和读者见面。 12月27日,本书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电视节目制作人、导演关正文,和读者分享了《尘埃落定》背后的故事,以及这部文学经典二十多年走过的历程。
曾遭遇三四年沉寂才得以出版
《尘埃落定》以一个有先知先觉能力的傻子少爷的视角,讲述雪域高原上最后一个土司家族的崩溃,以诗意灵动的语言,书写了一个时代尘埃起落的寓言。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鲜活饱满、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傻子少爷、土司太太、侍女桑吉卓玛、银匠、行刑人尔依等;同时建构了一幅真实生动、深入日常生活细节的土司制度下的藏族人生活图景。
关于这部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很多人不曾得知的是,它创作完成于1994年,直到1998年才得以出版。出版后不到两年便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持续畅销至今。正如阿来所说:“文学书写在总是考虑变的时候,也需要充分地注意到,甚至是充分地坚持住什么是文学不变的东西。”《尘埃落定》正是以这种“不变”的力量,走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内心深处。
从藏族出发,又具有世界性的文学
阿来谈到了自己开始文学创作的历程:“个人经验会促使你去思考一些人生当中不太思考的抽象问题,比如命运,或者我们跟周围社会的文化、地方历史的关系,当所有这些兴趣激励你去了解时,那种写作的冲动自然就出现了。”
为了写作《尘埃落定》,阿来曾走遍阿坝地区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研究了18个土司的家族史,查阅过小说文字50倍以上的史料,因此写就了这部兼具文化真实性和奇崛想象的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阿来在这部作品中既试图还原最后一个土司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也为读者呈现了藏族人日常生活的鲜活细节,以虚构的形式表达了多元的、动态的藏文化。于是《尘埃落定》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便具有了民族共通性和世界性的一面,具有了跨越民族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以自然之眼观物,为万物重新命名
作家李敬泽在《尘埃落定》当年发表之时,就曾为这部作品写过一篇评论文章,叫《为万物重新命名》,在本次活动上,李敬泽解释了这样评价的缘由:“因为就这些经验而言,藏族的生活、边地的生活,所有这些东西实际上是没有在我们的文学中被充分地打开过的,是阿来要给这个世界,这个还没有被表达的世界一个名字,给它一个命名。”
这个重新命名的过程,精湛地体现在阿来的语言文字的魅力上。他笔下的人物处在一个史诗般的天真年代,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己的关系都是非常的直接。这正是李敬泽所说的“我们文学中的语言很难做到透明,但阿来你读他的小说,他就有这样一种力量。这也是语言的创造力的表现”。
《尘埃落定》的故事从一个下雪的早上开始,“只有春雪才会如此滋润绵密……也只有春雪才会铺展得那么深远,才会把满世界的光芒都汇聚起来”。不只是雪,小说中塑造的一切,野画眉的叫声、长满草莓花的牧场、“骨头里冒泡泡的爱情”在《尘埃落定》的世界里都具有了独特的诗意象征。《尘埃落定》不仅充盈着古典文学的气韵,也融入了藏语的表达,还贯穿着他充满灵性的“以自然之眼观物”对自然万物的敏锐感知,也正因此,这部小说立足于对人的书写,却同时是一部置于天地之间的恢弘巨著。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