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散文、随笔、诗歌等;
字数:尽量不要超出1500字;
投稿邮箱:zhoumo182@qq.com;
稿费标准(王月冰提供):我收到的一篇是300元;
PS:省级报刊地域性限制比普通报刊少,但四川省或旅居四川的文友投稿在同等质量下更易采用。外地作者请试投。
例文
注:本文一切权利由四川日报及其作者侯志明所有,本处仅作参考展示。
成都的雨
文/侯志明
对我这样一个出生并长大在荒漠草原的人来说,成都的雨是别致的。
成都的雨完全不同于家乡的雨,除夏季的极端天气外,一年四季多数时候是润物无声的小雨。
在我的家乡,年降雨量大概在130毫米,超过250毫米的年份极少,雨是相对稀缺的资源。一滴雨下下来,无论是经过树梢还是径直穿过空气,都会在泥土中滴出小小的坑,大如纽扣,小似黄豆,好几天不会消失;即使滴在石头上,也要带上泥土的印迹,这是雨的踪迹吧,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次我们下得不少呢!”
成都的雨不是这样的。成都一年中从天上降下来的雨几乎是我家的十倍。没有风尘,每一滴雨都是洁净的,落到地上也不会留下其它痕迹。
我家的雨总是和冷空气裹在一起的,下着下着,雨就会变成冰雹;也总是和风裹在一起的,所谓风雨交加一定说的是我们家的雨。成都偶尔会有疾风暴雨,有时甚至非常狂躁,但不经常。当成都下起这样的少见的雨的时候,我常常辨不清南北东西,更不知身在何处。
我家的雨,也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有时候浓云密布电闪雷鸣,看着盼着要下雨了,却滴了一两滴,就随风而去无影无踪了。有时候下着下着就下出了太阳,真的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后来我发现,我家的雨是急就的,成都的雨是充分酝酿的,是要先把云彩一缕一缕地拼块,一块一块地铺开,一层一层地摞起,才开始慢慢地下。因为准备充分,一下就是两天三天或者更长。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杨万里的这首诗虽不是写给成都的,可成都的雨与之类似,不分季节。
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成都的雨是十分柔软的,落在身上几近没有感觉。它很温柔,很绵软,即使冬天也没有多少冷意,却总像有一只手在轻轻地轻轻地抚摸。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北方的感受。如果在享受着这种感觉时,还有闲情逸趣留意你的前后左右,你会看到挂在尖尖的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像刚出生的婴儿酣睡在母亲的怀抱里,不用担心风的干扰。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鲜艳玫瑰或者莲花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落在所有花上的雨滴几乎都是一串不是一滴。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会忽而出现在你的眼前,忽而出现在你的脑海。
在成都的小巷或者公园,你还会看到,穿着短裙或者旗袍,打着一把伞在雨中缓缓漫步的女子,你一定会把她想象成像这小雨一样柔软、细腻;一定从她轻盈缓慢的步履想象过她的美丽和忧郁。想着想着就会进入民国的文人在我们的心上刻下的那种特有的情调。是的,就是一种情调,附着诗意的情调。此时,就连知了也会痴迷地忘了歌唱,静静地陶醉去了。
小雨,也许是因了自己的细碎和准备充分,下起来就没有要停的意思。老成都的市民,可能都读懂了唐寅的那首“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的词,也可能最知道成都的雨的习性,所以他们从不等待雨停了再走出家门去。他们总要在公园里头、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或者坐在湿不了身的屋檐下,穿个短裤汗衫,趿拉个拖鞋,跷起二郎腿,有一下无一下摇着蒲扇出来品茶、打望、摆龙门阵、掏耳朵。细雨中,密密麻麻的大厦高楼也不像往常那么晕眩,脚打后脑勺的生活节奏也会放慢。你会觉得,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成都。
所以,成都的人,即使这样的雨连续下个十来天也并不烦躁。有这样的景致烦躁什么呢?
就连成都的农村也会在细雨中展现出一幅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的油画般的美丽。仿佛王建的“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写的就是雨中的成都一景呢!
如无雨中漫步的经历,是无论如何读不懂成都和成都的这种诗意和情调的。这种情调只能生长在类似成都这样的雨中,或者类似这样雨中的成都。很难想象北方能出现这样的情调。
成都说自己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若问为什么,官方会一本正经地告诉你:既宜居又宜业;民间会绘声绘色地告诉你:既好吃又好玩。而我却总以为这样的答案太过简单、功利而并不完整,至少还得加一句:有诗意有情调。包括这雨中的诗意和情调。
这也恐怕是自古以来文人的共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写成都写得最好的一句诗,但是,如果你认为这是写成都的花,那就错了,杜甫写的是成都的雨。
成都的雨是恰到好处的,是浸泡在诗画里的,是令人陶醉的!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