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研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分析论文
一、我国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国家对教育的呼唤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强烈过。而语文教学伴随着这场春风乘势而上,在经历了种种批判、责难之后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适应形势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当前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是一块贫瘠落后的阵地,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她更呼唤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更企盼语文教改的春风雨露。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落后的原因分析
1.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有限的区域里推行的“贵族教育”,在农村地区几无立身之地。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显然不具备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条件。这里其实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层含义。就硬件来看,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没有多媒体,教室里仍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学生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没有黑板报,没有广播室,更别谈什么手抄报、文学社、电视台。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语文除了教材之外,还有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虽然说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若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的辅助,语文教学又有多大的施展空间呢?而从软件来看则更宣布了语文教学的死刑,部分农村中学的领导认为语文教改可有可无,没有对语文教改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及投入上没有把语文课摆在应有的位置。
2.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未能端正对语文的态度,抱残守旧、不知创新。结果是一支笔,一本教材便打发了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最终使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3.虽然有关推行语文教改的理论文章、实践经验、教学设计等等纷纷见诸各种报刊杂志,但是又有多少是能切合农村中学实际的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是向往语文教改,向往实施素质教育的,但是现实决定了他们只能是“瞎子”、“聋子”,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探寻,可以说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是所有语文教师中最痛苦也是最困惑的。
4.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空间也较为狭小,信息滞后,教研氛围不浓等。这些不利因素像条条绳索捆缚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身心。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不可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如何解决目前这些不容回避的难题,近些年来,笔者在现实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逐渐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从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柳斌同志说:“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不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导下,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魔鬼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严格管理,学生在成绩方面提升得比较快,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却是非常匮乏。中考不是孩子人生的终点,抓住中考,注重分数并没有错,但也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质量观、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都成才。”只有确立整体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基础扎实、个性鲜明、德才兼备、体魄健壮、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的能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教学负担和家庭负担的沉重,往往存在着知识老化、“吃老本”的问题。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我们要树立现代教师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态度,转变教学方式;平时,要努力学习、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适应新课程的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创新,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语文教师更要吃透课文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基础和心理,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一些枯燥、单调、抽象的内容变成学生喜欢、具体、生动的内容。
3.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不能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强加于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多维思考,大胆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善于启发诱导,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思有所悟,学有所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是从课堂教学指导中产生的,教师引导得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强烈。其次,加强指导,掌握方法,农村中学生学不好语文的原因,除了条件限制的因素外,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加强阅读,拓宽视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决定了这一学科的综合性。语文知识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覆盖面相当大,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还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课内讲授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一种全新的、整体性的、开放型的语文教育。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目前的困境,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自己从应试教育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中,打破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扬民主,把主人的位置还给学生,变“授鱼”为“授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自己;最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文本教学,若限于文本教学,只会把活生生的语文教死,既枯燥又乏味。要积极探讨,引导学生走向灿烂辉煌的文化世界,引导学生走向火热丰富的民众生活,走向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理性思考
论文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与教学正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确保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教育观念上进行彻底变革,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明确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而确立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服务、为农村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根本宗旨。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策略
【摘要】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语文素养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探索适合农村中学实际的教学方法,是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与训练,通过朗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进而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农村中学;朗读教学;教育现状;朗读方法
自古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之说,高中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信没有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会否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位农村语文教师,这些年来笔者发现,农村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朗读教学也难以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向我们诠释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为什么朗读教学在西部农村语文教学中却遭遇“冷场”。经过几年的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当前西部农村语文教学的教育现状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西部农村语文教学的教育现状主要如下。
一、教育教学理念落后,应试体制理念根深蒂固
虽然,目前我们跨入二十一世纪,但是在我国西部许多农村地区,各级各类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比较落后,与现代化的教育要求存在巨大的差距。加上多年的应试体制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很难消除,因此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农村中学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无法给朗读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许多农村学校或因多媒体设备不足,或因没有朗读教学影音教学资源,使朗读教学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此外,由于西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受方言影响,普通话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加上缺乏朗读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朗读教学方法,所以无法正常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朗读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指导和训练,使得不少学校的早读和晚读形同虚设。琅琅书声,难觅踪影。
三、“读书无用论”依然盛行
在教育发达的地区,再讨论读书的“有用”和“无用”,简直是一个笑话!但是,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这样的“笑话”,天天都有人在讲,时时都有人在谈。在那里,从社会到家庭,从家长到孩子,你都可以听“读书无用”的声音。试问,一个学都不想上的人,一个书都不想读的群体,又怎么会在语文课堂上开口朗读,又怎么会在早读晚读时传来琅琅书声?朗读之难难在于心,读书之患患在于心!
怎样才能改变西部农村语文教学的落后现状?怎样才能让朗读教学之花开遍西部地区的天南地北?经过多年的总结与实践,笔者得出以下几点拙见。
四、除旧观,树新风;破束缚,行新路
教育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的发展。一个地区要搞好教育,首先就必须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思想意识上与现代教育理念接轨,科学有序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能盲目地为了应试,而忽视了诸如朗读教学之类的素质教育环节;其次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经济落后不一定教育也一定落后,地理偏僻不一定观念就一定陈旧。作为西部农村语文的教育工作者,要大胆,大胆,再大胆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摸索出一条科学、实用的朗读教学方法,从而推动语文教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借鉴,但不要被他人所束缚;要学会继承,但更要有所创新,只有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子,这里的教育才有希望。
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
“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发展振兴的重要保证。平等,应该是生存的平等,发展的平等,教育的平等。要实现教育的平等,就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西部农村教育的投入。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作保证,一切教育改革都是“无源之水”。如今的西部农村中学,依然有部分学校教学设施比较简陋。不少学校由于教学设施的缺失,而导致朗读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见证。各地区应加大教育投入,让每个学校都有一套校园广播系统,每一间教室都有一套多媒体设备,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一套课文朗读教学资源,这样朗读教学才有了一个基本的发展平台。在抓好教育发展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各级教育部门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对当地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普通话、演讲、朗读等方面的培训,让老师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教学方法和技巧。
六、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在朗读中快乐成长
近些年,受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在西部广大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依然盛行。在其影响下,西部农村中学的辍学率居高不下,很多孩子在上完小学或初中后就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即使还继续就读初中或高中,很多孩子无心上学。当然这样的孩子,自然也不会用功x书,更不会努力去朗读课文了。因此,能否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成了决定朗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营造良好的环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帮助学生认清形势,摒弃“读书无用”的旧观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二)各学校要积极添置和完备校园广播、电子白板、收录机、电脑和语文朗读教材等朗读教学硬件设施。
(三)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讲、朗读、讲故事等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和才艺的舞台。
(四)充分利用语文备课组的力量,加强对朗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不定期地在校内对师生进行朗读方法与技巧的培训,或是组织语文教师到朗读教学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
(五)建立和完善朗读教学评价制度,把朗读教学纳入语文教学评价体制中去,对朗读教学开展较好的教师、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说语文是传承华夏文明的载体,那么朗读就是传递文明的火炬。在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西部农村中学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高扬语文教学改革的风帆,大力推进朗读教学的发展。让孩子们在读书声中,读出成绩,读出信心,读出希望!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及其对策思考
清楚地认识目前农村语文教学的弊端,对在新一轮课改中充分认识语文本质,采取相应的语文教学模式及手段,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进而全面提高质量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利课改前后的顺利衔接。
一、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之我见
1、走入片面强调“文以载道”的误区。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偏重于语文主要内容及蕴含的政治思想教育因素、精神品质、道德情感的深挖细研,以抽象概括中以期达到学生自我的理性认识,在某些重点句、段中去寻找思想教育的支撑点,把丰富实在、生动形象的语言切割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超脱于社会现实和客观实在的机械的呆板的政治说教,使之成为语文与政治的边缘学科,从而使学生无学习兴趣,上语文课就头疼的现象。
2、片面追求语言文字学习的高质量。从字、词、句、段中简单入手,单独对其进行含义理解、功能训练、写作特点等的精确繁冗的分析,忽视对课文语言的整体感知,联系社会生活的真情感悟。学生往往是根据教师的讲析,能掌握学过的课文,一旦脱离了课文,另找一篇文章就无从下手,只好“望文兴叹”。实际上是抹杀了学生的自我认识、理解能力,降低了从整体语言载体、课文结构等的感悟,削弱了学生积累原始语言材料,把握语言结构特点,形成学生自己的真正的、能运用自如的读写能力。
3、片面引用“创新”理念。本身“教无定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师个人及不同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模式,也无可厚非,但有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包装上“创新”的外衣,不切合语文实际,不认真研究学生,通通套用别人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把教学变成表演,把鲜活的感知变成演示,花架子太多,从而导致教学的重点没有完成,难点没有突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学生语文基本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课堂上轰轰烈烈,课下一塌糊涂,根本就未达到课程目标。
二、造成弊端的原因
1、依靠自身的经念。有的教师认为无论使用哪一种教材,按照自己几年、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积累的教学经验从事教学,就会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从而忽视对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吸取,死记硬背是特点,题海战术是手段,却改变不了“费时低效”的局面。
2、缺乏相应的培训。由于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师资结构的比例失调,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教师订购的教学辅助资料少,农村中学教师走出去的时间极少,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手段、方法的机会少,少数老师教了几十年从没得走出去学习过新方法、新理念,城乡差别,新信息传播速度慢等因素导致农村教师不如城市教师见多识广。尽管各级师资培训和教研部门做了大量上的工作,也是杯水车薪,相对培训时间少。
3、对语文的本质认识模糊。语文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与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实施;课堂教学的应变、教学效能的优劣。有的教师重思想教育,有的教师重知识传授;有的重知识的获得,有的重知识能力的转化。原因就是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实质的认识模糊不清,或者割裂两者,或者使之树立,在课堂教育中使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变成几张互不相连的几张皮。
4、缺乏创新能力。就笔者亲身体验,大部分教师还是想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获得新的教育手段,从而具有创新能力。但由于自身的思维定势和外部诸种因素的局限,认识上的似是而非,以为与过去不同就是新的,获得的只是一种皮毛之感,而非全面的、系统的、崭新的教育思想,因此就谈不上创新。
三、对策与思考
为了适应新课改,找准实行课改的切入点,必须先换思想,后找方法,再求手段,否则课改在农村中学只是旧观念,旧方法的延续。
1、充分认识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个基本属性,应和谐地统一于语文课中。
2、整体阅读和具体感知相结合。从课文具体的词句阅读感知入手,在语言文字描绘的人事景物形象情感中,把握基本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建立完整的初步感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对身边的人、事、物、景的亲历亲为,精读细读重点词段,达到理解,促进积累,寻找创作契机,准确应用字词,谋篇布局,表情达意。
3、重语文实践活动。知识的获得、积累是为了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尤其重视语文实践活动。联系社会生活,以学生更多地亲身实践语文素材,从和谐感知、把握语言形式、思想内容,自觉主动融入语文实践。在亲历亲为中受到思想教育,情感陶冶,促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强化学习指导,揣摩范文表达方式和成文规律,真正体现“文以载道”。
4、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掌握新理念,找到实践新《课标》的切入点。摒弃旧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站稳主导地位,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
摘要:如今农村的语文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方式及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学生又面临了新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难以辨别真伪,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着重从农村现有教学条件及实际出发,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义和各种途径。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意义;德育渗透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27-01我们常把孩子比作是祖国的花朵,把教师比作是辛勤的园丁。如何让花朵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丁对他们的培育过程,但不是每个孩子将来都能成为天之骄子,大多数成为普通民众。我们经常说:不成才,要成人。这里的人应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人,可见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如今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社会价值取向间或失衡,各种信息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正通过不同渠道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初中生因其处在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阶段,可塑性大,易受这些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农村的教育资源又相对匮乏,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跟上,再加上不少留守学生缺乏家庭的教育与引导,还有许多家长因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偏面地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将来就会有出息,种种因素表明农村孩子更多缺失家庭德育,更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校园里不良现象经常出现,他们欺骗父母、老师,不能团结互助,爱看别人笑话,甚至无视校纪、校规、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偷盗。试想,这些缺少道德品质的学生走上社会,我们能指望他们给社会作出什么的贡献呢?虽说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迫于考试的压力,我们仍践行着应试教育,社会道德滑坡这一现实已不容忽视,今年,我们国家又掀起了"三月学雷锋"活动,说明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语文教学因其自身具有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优越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新的课程理念也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应注重良好品德的形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我认为对中学生的德育渗透至关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1.营造特殊氛围,进行情境渗透
可以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播放歌曲,引导W生聆听与感受,或配乐朗诵,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电影画面,山水及人文景观,营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课文特殊而强烈的氛围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比如在《春》的教学中,可向学生展示春水涨满池塘、杨柳垂堤的美丽画面及百花盛开、春雨淋沥、农民春种的图景,这样直观多彩的背景,再配以诗意的朗读,学生们无不沉浸在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欣赏之中。在《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中,我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及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再配乐朗读,引领着学生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与缠绵的情思。
2.品味美文佳句,促进身心发展
朱光潜在《谈人生》一书就"谈读书"一章中是这样说的:"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这里的少读是相对于多读而不求甚解说的,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品读,尤其那些描写生动、文质兼美的精彩篇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后窍喷烟雾的斑蝥等等,这些景物刻画得色彩纷呈,错落有致,充满情趣。《三棵枸杞豆》中的小树林,作者的描绘引人入胜。《背影》那质朴的语言,深挚的父子之情读来无不令学生动容,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在想象画面的诵读中,不觉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成为富有感情,充满爱的生活之人。
3.走近光辉形象,感受人格魅力
光辉的人物往往是中学生感动、欣赏、追求的对象,他们的人格魅力对中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他们坚强、勇敢、乐观、善良、富于想象、执着追求……。如《童年》中面对苦难与不幸,却仍然坚强乐观地生活的外祖母;《安恩与奶牛》中从动物角度考虑的清贫老妇人安恩;《斜塔上的实验》中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伽利略;为举荐人才,不顾自身安危的刘基;被贬官却仍心系朝堂与百姓的范仲淹。有平凡人,也有伟人,有政治家,也有科学家,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这些人物身上无不闪耀着美丽的光辉。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与体验,认识他们的美好品质,用这些人物的人格魅力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由认识到欣赏,直至追求从而获得精神力量。
4.汲取作者智慧,提高思想认识
所谓"文以载道",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隐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或褒扬,或贬责,或阐述道理,感悟人生,这些智慧的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在教学议论文《谈骨气》时,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对现实的思考:"文中所举的三个事例相对我们来说是前人,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是否还有有骨气的人或事迹?或是有没骨气的人或事迹?"学生在回顾生活中的一些人或事后,纷纷发表看法。在尊重与轻视,赞美与唾弃的交流中,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5.关注社会现实,抒发真实心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并针对中学生在第四学段中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在文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其真情实感。作文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德才识方面的素质,同时,在作文中学生也能够含蓄地或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表达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关注社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焦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对环境、对人生、对和平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6.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德育渗透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比赛、美文朗诵、出黑板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并把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精彩表现制成网络视频,这样,每位学生都有可以展示个人才艺的平台,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既能让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创设情景,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能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
总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也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教学的育人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品德教育的因素,遵循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灵活运用各种渗透方式,在传授知识、培养智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综合素养,真正实现叶圣陶所说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道合一。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浅谈
【摘 要】针对农村中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中的厌倦情绪,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③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因材施教;④开展好语文课外活动;⑤鼓励学生多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探索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由于地处农村,留守学生较多,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加之语文课学习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需要一定的学识基础,学生更是厌倦这门学科。笔者通过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浅析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是直接受兴趣的制约。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要让学生有兴趣,乐于去学习,首先应该对他所学的这门学科的老师有好感。作为老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交朋友,多与他们沟通,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还可常常展示出你某些方面的才艺,让学生觉得你让人佩服,可亲可敬。在与学生融洽相处过程中,逐步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长久地以一种模式进行,学生势必会觉得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根据教材,挖掘出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出其不意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往往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可在教学导入语的设计上下功夫,好的导入语一开场就能吸引住学生。也可利用作品的名作者及其名作,作品中人物的经典故事的讲述,或有关的精美图片的欣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的心理。
三、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因材施教
一方面,针对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该对所教的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及爱好有全面的了解,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如:学生朗读水平高的,可多由他来读;学生表达上口齿伶俐的,可多由他来表达。让学生的长处都能有发挥的地方。以此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自信,使之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针对教材设计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笔者所听过的《藤野先生》这堂教研课上,主讲老师这样设计:学习完作者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后,让学生当堂进行片段写作,写自己身边的人,或是老师,或是同学,通过写他们的一些小事来表现这些人某方面的品质。由于都是写他们自己所熟悉的人、事,学生很快就写出了片段,在当堂的交流中,学生敢于大胆发言,他们精彩的描绘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一下子就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此为借鉴,在小说《孔乙己》的教学中,学习了作者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后,笔者也设计了片段作文,让学生通过简短的描绘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样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又能训练学生书面、口头表达的能力,使语文课的教学最终回归其本位。
四、开展好语文课外活动
初中语文课每单元后都设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设计、开展好语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如:让学生搜集诗歌,进行诗朗诵;搜集名人故事,进行讲故事比赛;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进行戏曲歌舞的欣赏;进行课本剧表演;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等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获得学习的乐趣。
五、鼓励学生多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那些平时喜爱广泛涉猎的学生,不但学识上丰富,思维上敏捷,而且在表达上,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上的,都非常精美、流畅。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获取,一方面丰富了课本知识,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质,增长了他们的才干。
综上所述,仅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只要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总结经验,一定能探索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好的语文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探讨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