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探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 要: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为了保持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要掌握多样化的的评价方式,因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要能够客观地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加以鼓励,肯定其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创新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现在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创新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我在创新教育方面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更新观念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是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中学语文教学要创新,也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法与学法。可是目前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只重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这是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人鱼不若授人渔”,教师的教法最终是让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所以我认为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其能力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点。
1、发展学生质疑思维。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联系课内、外,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不训斥、不敷衍学生的提问。提问是学生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外显,能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而因势利导、巧妙置疑是求异思维的问路之石。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思维中与众不同的现象和独树一帜的见解,并注意听取少数人的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因为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求异与求同思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有助于撞击出聪明的火花。求异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探索性与创新精神,教师不能以一绝对的答案封死学生的灵活大脑,扼杀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3、发展学生想象思维。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想象思维的练习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只要我们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能够培养出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师要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复杂的教学内容以简单、生动、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进行创造性思维,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充分领略到人类的创造发明所带来的高科技成果对于人类的价值,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从而激发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四、评价方式的创新
教师要能够采用多样化的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不能采取单一的、绝对化的评价标准,尤其是不能轻易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成果进行评判。为了保持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要掌握多样化的的评价方式,因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评价或鉴别创造力的标准不在于给创造力打分或把学生划分成“有创造性”和“无创造性”,而是为了能在创造力出现的时候把它辨别出来,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教师要能够客观地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加以鼓励,肯定其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而不是用单一的、绝对化的标准去抑制学生的创造动机与热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创新就是为了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析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创新 教育
1什么是创新、创新教育
《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即是说,“创新”是一种弃旧图新的精神和行为。长期以来,由于对“新”定位过高,有人对中小学生创新持怀疑态度。其实,通常所说的“新”大多在两个层面上凸显自己的意义:一是“前无古人”的层面,亦即首创性的事物为之新。其参照系为人类历史,因而这种“新”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企及。二是“概率不大的”层面,就是在特定群体中是鲜见的,同样具有“新”意。中小学生创新,如:别出心裁地解一道题,虽无明显的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心智,是甚为宝贵的。
在创新教育的实践层面,我们可以将创新教育理解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实践。它以发现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为宗旨,着重营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的改革或教育内容上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和机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从学生创新能力所包括的内容上看,创新教育包含四方面内容:①创新意识的培养;②创新技能的培养;③创新思维的培养;④创新感情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通过创新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意识等,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小学而言,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
2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开展
2.1教学目标多项化。以往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只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创新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应由单一的认知目标向情感、能力与认知目标和谐共进变化。
2.2教学活动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并通过创设情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启发、诱导、设疑等导向作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信息,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的活动,是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学会认知、学会创新。
2.3教学方法灵活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发挥驾御课堂、驾御教材的能力,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在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灵活选择方法,使教学收到最佳效果。用启读教学法,自读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各举一实例。
2.4教学气氛民主化。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创新能力才能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当下的课堂教学,仍然盛行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杜威所批判的“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的活动中”的传统教育弊端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根深蒂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视学生为一个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生命体,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理由,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由于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校的任务就是“向教师学知识”,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因而学生就把那种反复灌输、强化作业和训练的“授一受”过程视为理所当然。正是在这一“理所当然”的教学过程中,作为鲜活生命体的学生旧失去了自我,丧失了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
2.5教学风格的个性化。个性是蕴藏在生命本质中的,并通过生命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个体独特特征。语文教学是语言和文学的表现形式。个性可以表现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如果个性化强,能够有意识地追求教学艺术化,就会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个性的风采和活力。
情感是语文教学艺术之魂,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个性的职业者。他必须要把课文本身所蕴涵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德情操,文化要义,人文理想――有机地转化为个性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2.6教学过程动态化。创新课堂应呈现出“惑――不惑――新惑”的动态发展过程。学习自问题开始。教师要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学习活动。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的欲望。
2.7教学训练学科性。听说读写,都是语文科有别于其他课的能力训练。说和写的能力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中一直得不到发展。眼下,中学生作文习作虚情假意、胡编乱造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有的学生会写几篇作文,却不会说话,与人交谈词不达意。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摘 要:在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21世纪,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已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源泉和动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中学语文教学质量。阐释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列举了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缺失的主要体现,探索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四种方法,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方法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创新是人所具有的原始欲望,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常表现为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变换角度重新审视事物,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失误和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知识是动态的,不完善的,发展的,是没有终极的真理,敢于坚持正确的看法,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定自信,敢于尝试和实践也是创新。
何为创新教育?简单地说,创新教育是指根据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方法,实践启发式或讨论式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来说,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
二、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缺失的主要体现
1.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主体虚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达成共识,但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今天,虽然一直在谈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还是大行其道,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各种考试的指挥棒走。教师、学生承受了太多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只有考试成绩显著,学生才能前程似锦,才会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教学中一切都按照考试大纲来“传导授业解惑”,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考试怎么考就怎么教,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中的创新,都是设计好陷阱让学生跳,却要做出一副让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发现的样子,一个问题的结论早在教师心中的,但教师绝不轻易说出来,而是“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地从学生嘴里引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
2.重工具教育,轻人文教育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把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工具的掌握运用能力视为主要任务,而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包括感情倾向、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文章主题以及对句子和修辞方法的学习,而忽略了通过语文使学生与作品、作者产生思想碰撞,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陶冶,审美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1.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愉悦、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乐教,使学生乐学。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充满灵性的“离经叛道”。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
2.运用灵活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努力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个性意识的情感场,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去感染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的声响。”我们只要巧妙运用创新教育方法,就可以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可引导中学生形成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的创新意识,培养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异、求真的创新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传统文化和传统观点,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任敏杰,男,出生年月:1968年6月1日,大专,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教研室,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共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何在原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教育体系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各科教学都需要进行创新,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只有把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语文教学获得长足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 相融共生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累积,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1 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在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想长足发展,改革势在必行,那么高中语文教改改什么?笔者认为,首先是改变教学目标,我们要设置人性化的,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新目标。在设计语文教学目标之前,不仅要回答“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这个问题。[1]还要真正的理解“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2]高中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多元知识素养的主阵地,同时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目标多元的特点。创新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将使单一的知识目标向情感、能力与知识目标和谐共进发展。
2 实施主动性的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成长过程。教学过程涉及教、学双方,而教学的终极目标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和学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知道自己的任务所在,充分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把被动传授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主动需要;通过循循诱导、设疑激趣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和学的过程就在于教师借助文本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地活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从而获得能力的提高,达到个体的完善。
3 激发求学者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缺少投入,那还谈什么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了渴望学习,探求新知的那种跃跃欲试的热情,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热情,为创新打开大门。
4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选择运用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发挥掌控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化;在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灵活选择方法,使教学收到最佳效果,达到最大收益。如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有规划地学习、交流、赏析、归纳、总结,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解疑释难。这一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师教生、生促师、生启生,全方位、立体化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综合创新型人才。
5 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个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语文教师如果个性化强,能够有意识地追求教学独创性、艺术化,就会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个性的风采和活力。首先,双边交流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就采取了平易近人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的层出不穷的问题用温和的话语,大方的举止与学生亲切交流,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双边交流的语文教学要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空间,教师要树立“立足于课内,兼顾于课外”的开放式教学观,多鼓励学生拓展视野,开展社会的实践,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使学生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延伸。
6 赋予情感化的教学之魂
情感是语文教学艺术之魂,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有独立思想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世界的职业者。他必须要把课文本身所蕴涵的生命意义,情感态度,道德情操,文化价值――有机地转化为个性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要把激情带进课堂,甚至要把自己的健康而独特的个性带进课堂。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允许有独到见解,对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妙想要给以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大胆发表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展现,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只有把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相融共生,才能最大程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语文教学获得长足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即我们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那么怎样才能用源源不断的活水来灌溉我们的语文教学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活水一:启迪兴趣,打开学生创新大门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大半。兴趣对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便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弄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贵乎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与此同时,教师应“相机诱导”,“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活水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前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其特殊的人格力量。
在教学中,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逆境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同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活水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知易行难,传统教育重知不重行,即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活动,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担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能力也只是雾里看花。
方法一:放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正值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龄,心中充满着澎湃的激情与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写出以后我们在适时引导。如一些学生大胆写了反映学校现实教育的:《语文课,想说爱你不容易》《学习,什么时候才能轻松一把?》等等。
方法二:广泛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第一,开展演讲比赛,一个主题,经过不同学生们的准备,能讲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第二,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创新思维;第三,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我为什么而读书?”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学习、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第四,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广阔的舞台。
方法三:投身社会实践。“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首先,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实地考察,写出感想,举办征文比赛。其次,考察名胜古迹。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再次,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人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在今后的美丽教学中注重创新,为学生寻找源源不断的活水。滋润他们茁壮成长。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