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征文网 2020年8月8日征文范文评论488 阅读5432字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工作严谨的本质渐渐被忽略.自201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后,“工匠精神”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我国是一个以教育发展为重心的大国,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显得至关重要.如今,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使得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在培养质量上暴露的问题也愈发明显,将“工匠精神”融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满足我国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方面的迫切需要.

1“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

1.1“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是由教育学家聂圣哲提出的,他的教育理论以及培养出来的匠士都源自于“工匠精神”的指引.“工匠精神”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工匠精神”所体现出的精益求精、专注严谨的品格是每一代匠人所追求的精神内涵.“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朴素简约、切磋琢磨为特征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崇尚德艺兼修、专注严谨为特征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以主张心传身授、体知躬行为特征的兴盛阶段;第四阶段是以提倡海纳百川、敢于创新为特征的传承阶段[1].这四个阶段相辅相成,逐步递进.

1.2“工匠精神”的内涵

对于“工匠精神”,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科隆大学的学者罗多夫曾将“德式”的工匠精神总结为“慢、专、创新”.“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简单来说,“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在思想上,“工匠精神”指的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无私奉献、孜孜不倦、永无止境的精神;在行为上,“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在敢于创新、注重细节、不进行机械化的重复;在目标上,“工匠精神”是指对待工艺崇尚极致,追求完美的态度和对待工作执着的信仰[2].

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与教育能力的矛盾.自从1998年开始大范围招生以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数量增加与办学力量、教育水平的不足产生了矛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方式不同,它不仅仅需要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按照教学的规律需要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而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专业课老师实践操作经验不足、理论基础不扎实的现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需要的摄、录、采、编等实验设备,需要大量的教育资金去构建.然而许多高校都存在设备简陋老化、设施不全的问题,导致教学设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2)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能力的矛盾.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扩招,使得各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并不平衡.在很多地方高校中,该专业仍然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期,因为多数广播电视制作公司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在一些地方三线城市学生很难接触到大型的广播电视制作机构,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这对于专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3].另一个方面,广播电视制作公司需要的人才是有一定经验的,这样才能更有利地投入到工作当中.(3)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的矛盾.自从1998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始扩招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生的高校约26个;2008年该专业招生的高校约87个;2010年该专业招生的高校达到了111个;到2015年全国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数量则多达176个.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数据,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了559万人,2014年毕业生数量达到727万人,2016年毕业生数量达到765万人,虽然毕业生的数量在增加,但是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加[4].2017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只有38.8%[5-6],可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

2.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按照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分为电视编导、文艺编导两类.电视编导主要学习电视画面的编辑、制作等;文艺编导主要学习艺术美学、文艺创作等方面的知识,现今,还有一些地方的高校并没有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划分,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有知识都是片面化学习.由于有些地方高校没有进行专业方向的划分,从而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致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多而不精.(2)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一些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传统的授课方式多数是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践,几乎是理论课多于实践课[5].这种授课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局限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创新性.学生仅靠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以及课堂模拟实训,是得不到充分实践的.课堂的模拟实训都是同学间的相互采访,这样的实训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真正采访中的难题与艰辛.所以课程的设置必须要进行科学化的改革.(3)考核方法不科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是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期末考试中,实践课程一般占期末考试的40%~50%左右,这样的考试方式很难让学生制作出精益求精的作品,学生往往只是为了期末分数而去应付考试[6].教师虽然鼓励学生去创新并完善作品,但这种单一的考试方法让学生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因此,应提倡将实践课程的部分单独划分出来,设置与课程匹配的考试方法,鼓励学生作品与选题的多样化.

3将“工匠精神”融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策略

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广电人才既要面临新媒体的挑战,又要不断地整型融合新媒体,以适应全媒体的视域环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只有实施新的策略,才能使该专业与时俱进地发展.“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种精神力量,其核心在于培养“精”“专”“德”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将其精髓融入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两者的培养理念进行互通融合,会大大地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

3.1将“工匠精神”融入师资培养

学校的存在价值就是教书育人,而“教”与“育”的执行者是教师.在师资力量的培养中提倡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树立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教师培养理念.首先,将“工匠精神”融入师资队伍建设中,将精益求精、崇尚极致的理念融入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师资培养中,高校应组织开展“工匠精神”的学习,使教师们的思想与时俱进.其次,教师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坚持教师队伍思想教育的引导与职业素质的优化;严抓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以“工匠精神”为指导核心的职业素质;教师学习“工匠精神”中乐于奉献、追求完美的特质,把自己的精力与知识全部奉献给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工匠精神”,将职业素质进一步转化为职业素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

3.2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个性化精细培养

对于一些高校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模式中融入“工匠精神”势在必行.学生将“工匠精神”认真严谨融入到专业的学习中,不仅能加强自身的能力,精神素质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在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影视后期制作、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上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增加实践课程,还可以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论文修改成毕业设计,提倡用毕业设计来完成毕业答辩,毕业设计中可以突显一定的创新性.高校还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立校园工作室式教学模式,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成立校园工作室,这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开放性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一定的经验.在校园内利用一些大型活动、校园广播、校园报纸、校园网站等,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负责设置校园广播的栏目策划与制作;负责学校大型活动节目的指挥与摄录;校园报纸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进行采访与文字编辑.“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精益求精的内涵可以体现在学生对于制作节目的责任感当中,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个性化精细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从而在高校中做出差异化的教学设置.个性化的精细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认知水平的差异进行针对性地教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才个性化精细培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设置几门相应的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既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培育效果.“工匠精神”提倡注重细节、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不惜花费时间与精力,一定要把99%的作品提高到100%的效果.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才能更好地贯彻这种“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工匠精神”融入精细化培养是对于细节的重视.人才是国家未来的支柱,因此,在培养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每一个细节的划分.在精细化培养时,可以设立导师制度,将学生划分给老师分散化管理.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动向及情绪,从而更好地更新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管理.

3.3将“工匠精神”融入理论教学

理论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学生们大多数不喜欢理论课程,从而出现逃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完全违背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工匠精神”融入理论教学之中,要求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出科学的理论课程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理论课教学活动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理论知识授课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遵循“工匠精神”中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对于课程的知识结构与每一个细节做到完整与有问必答;在授课时遵循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名学生.学生在上理论课程时,要孜孜不倦,对于每一个知识点要有精益求精、不学会不罢休的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3.4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开展各类比赛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学生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应与“工匠精神”进行融合,学生在学习基础的理论课程、掌握基础实验之后再进行验证型实验和创作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懒惰的现象,借实践为理由旷课,或者在小组实践时,相互推脱责任.这时“工匠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实践进行全程指导和点评,在实践操作中严格要求学生,并追求实践操作中的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处理,提高作品的质量.作为学生本身,应该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懒惰、投机取巧,认真贯彻“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与之相融合,做到有耐心、细心、用心,才能不断提升自己.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相关的比赛项目.参与比赛不仅可以增加经验,还可以考验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高校设置的比赛可以分为很多类,例如微电影大赛,可以考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剧本、分镜头稿本、中期拍摄再到剪辑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挥创新性;摄影展,考验学生的摄影技术与审美眼光;节目策划大赛,学生进行一档新节目的策划,制作相关的PPT讲述,也是一个考验创意的比赛;广告大赛,广告中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切磋琢磨与崇尚极致的态度,考验学生创作的能力与独特的眼光;纪录片大赛,纪录片的拍摄是一个人难以完成的,需要小组的团队合作,这种比赛的设置可以考验学生专注严谨的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剧本、稿件、文字方面的比赛,增强学生追求文字魅力的极致态度.高校可以根据比赛项目,设置相关的奖项,例如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等奖项.将“工匠精神”融入各类比赛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4结语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这个梦是指中国走向未来的强国之梦,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断发展的教育之梦.在当今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给广电事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工匠精神”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像一支镇定剂,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灵魂.在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恰当融入“工匠精神”,及时调整培养策略,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5-48.

[2]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3]郜梦婕.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的思考[J].视听,2016(10):187-188.

[4]刘新业.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5):155-156.

[5]蒋茜悦.基于“工匠精神”的项目策划式广播电视编导采访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8):81-83.

[6]章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5(3):126-128.

作者:郝连科 刘畅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