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征文网 2020年8月8日征文范文评论434 阅读3178字

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探讨

早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就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伴随互联网的成熟,其除了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固有影响外,互联网思维、观念更是被单纯作为一项重要的研讨内容,以“互联网+”掀开了互联网发展的深入发展新篇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客体、教学介质等,都与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适应“互联网+”背景,及时发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和发现新途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1“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互联网思维、精神为核心,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互联网与产业、行业、领域的深层次连接、重塑再造,以实现产业、行业、领域的结构再造、创新转型。互联网以互联网设备、技术为载体,丰富了信息获取的方式,让信息获取更为及时;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实现了信息大爆炸,让人们有了获取超体量信息的机会和可能;互联网技术让以往的单向信息传输发生了改变,实现了交流的互动性,传播者、被传播者的界限逐渐淡化,自媒体获得了快速发展;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得联系的建立更为普遍、便利,实现了内容的原始积累和升华;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移动通讯技术以设备的发展,更是让互联网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每个人只要有终端就能与网络相连,实现信息的传递、接受、交流。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症结

2.1思想价值迷乱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互联网除了左右学生的生活、学习之外,还对其思想、价值、思维等产生了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其一,迷茫错乱。网络传播的文化十分多元,学生缺少社会经验,价值观尚未塑造完全,自主判断能力较差,很容易在其中迷茫。西方传输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等对其产生了消极影响,过洋节、追外剧、买洋货等让很多学生不知觉迷失在物质崇拜以及错误的价值陷阱之中。其二,心灵侵蚀。网络虚假舆论、丑闻、暴力等文化侵蚀健康心灵。网络上存在诸多暴力、丑陋、色情、虚假舆论等不良内容,对学生的正常审美、健康成长造成了消极影响,扭曲了部分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其三,价值扭曲。目前,“快餐文化”、“功利主义”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攀比、拼关系、捞偏门等不良风气和社会思潮,扭曲了学生的思想、价值,导致部分学生盲目跟风、道德意识弱化,严重威胁其健康成长。

2.2教育效用降低

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的是现实的课堂教学、课下沟通、面谈交流等,讲究的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种教育模式在以往相对闭塞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未尝不可,然而在高度发达的网络社会,大学生的思想受到社会思潮、网络舆论、网络思想价值等的影响很大,思想、道德、价值等方面的问题表现形式更多,原因更为复杂,若是延用这种单向、封闭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然难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引入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交互的、移动的、碎片化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2.3网络生态复杂

进入信息化时代,虚拟的网络生态悄然形成,网络生态体现出如下特征:其一,基于个体的自媒体生态快速崛起。互动式网络生态的形成,让自媒体得到快速发展,泛娱乐化氛围日益浓厚,使娱乐元素进入了飞娱乐领域和现实生活场景,大学生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也收到了一系列复杂影响。此外,学生的社会参与更为主动、自发,关注社会、设置主题、表达意见逐渐成为学生参与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的常态。其二,网络思潮日益多元。如今,网络的开放让学生可以解除到更为多元的信息,在网络这个交互启蒙、互相影响的生态环境中,很容易形成一些社会思潮,使学生迷失在网络生态之中。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3.1把握网络思想变化,坚守主流价值阵地

网络思想的变化瞬息万变,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认识到网络生态以及网络思想价值对学生的影响,把握网络思想价值的变化和社会思潮,究其根本、探究原因,以主流价值为指导,坚守主流价值阵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先进、与时俱进的思想为武装,对学生开展针对性、切实解决其困扰、思想道德、价值等问题的教育。这里需要注意,在进行网络思想变化把握的过程中,要正确解读多元文化,不能一刀切,要深入把握主流思想价值的精髓,正本清源,不能回避问题、“打太极”、“生搬硬套”,要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

3.2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提高思想教育实效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作用寥寥,“闭区间”的思想教育,一成不变的教学范式,刻意回避网络思想阵地,只会让问题持续恶化。为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实效,高校应该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坚持以主流思想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契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通过互联网平台,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内容进行生产加工,创作出与学生需求相符的网络文化作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通过“网络”媒介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平台建设经验都已日益成熟,高校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应网络文化、网络思想价值阵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的要求,为学生上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好课。

3.3整饬网络生态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伴随互联网思维方式的持续嬗变,网络生态更为复杂,自媒体逐渐兴起,学生通过网络途径的社会参与也日益普遍,泛娱乐化趋势明显;在网络相互互动、影响的环境下,也出现了一些社会思潮,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价值的稳定性。为此,高校应该以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意见办法等为指导,整饬网络生态环境,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与网络监控,过滤不良信息,营造良好网络氛围,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引入一套完善的“互联网+”思政教育培训系统,加强互联网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思政工作者加强学习,积极开设日常理论和政策学习,让思政教师与时俱进,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总结

“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方式、思想方式的蜕变,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价值迷乱、教育效用降低、网络生态复杂等方面的症结,并且把握网络思想变化,坚守主流价值阵地;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提高思想教育实效;整饬网络生态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唯有如此,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邓书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智库时代,2018,(28):252+254.

[2]白雪燕,张向今,赵坤.互联网+工会———探索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8,(07):31-33.

[3]谭建平,吕幸星.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1):132-134.

[4]卢兴谭,周党.“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的构建路径[J].长江丛刊,2018,(03):235.

[5]张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49-50.

[6]曹宇刚.“互联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04):31-33+44.

[7]孙明.“互联网+”视域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240.基金项目:上饶师范学院校级自选课题(批准号201831)

作者简介:林宸羽(1990-),女,江西上饶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宸利(1984-),女,江西上饶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振友(1979-),男,江西上饶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