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情境教学”的理念。起初从小学语文的教学现实出发,后发展到儿童教育的各个学科,紧扣儿童思维和认知特点,主张以获取审美体验为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情境让儿童在体验中认知,在游戏中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李吉林深入研究古代理论经典“意境说”,大胆跨界实践,提出构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观点。
一、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从情境教学发展为涵盖多个学科的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的开发,李吉林始终认为,儿童在情境中学习是高效、快乐和全面发展的。在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情境教育的理论在不断升华,李吉林近年又提出构建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观点,其内容为:“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境中学、思、行、冶”。
(一)主张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
李吉林将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核心元素归纳为“真、美、情、思”,即让儿童在“真”实的感知中发现“美”,获取身心的愉悦,从而进行自发的“情”感表达,启发儿童“思”考。课堂上文化知识的学习大多是符号认知,抽象学习。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儿童的认知需要以具体的形象为载体。从具体形象导入,让儿童感受身边的真实世界,通过鼓励表达,达成情感共鸣,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驱力,将抽象的符号内化接受,进一步思考。
(二)始终强调审美体验在儿童学习中的重要性
李吉林在总结情境教育“五要素”时,强调“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儿童学习的目的应是让儿童学会思考,而主动思考则源于真实的体验。美的体验必将成为儿童探究世界的源泉。审美体验是人在亲自活动中对人类活动理想意象的瞬间把握,这一过程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部活动,丰富活跃的形象,热烈欢快的情感。儿童情境学习是过程性的审美体验,教师将儿童“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通过“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与儿童一起“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
二、钢琴乐感
儿童钢琴学习的目标不仅是钢琴技巧的习得,更是审美体验的获取,故乐感的培养尤为重要。乐感即对音乐的感知,包括音高、节奏、和声、乐曲风格等多个维度。钢琴乐感则是演奏者在学习或体验作品后,将多维度的感知进行个性化的二度创作,最终表达于琴键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演奏者获取审美体验的过程。判断儿童钢琴的演奏是否具有乐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审视:第一,儿童是否对所演奏作品的基本音乐要素有准确的认知,能够在琴键上正确、协调地表达;第二,儿童能否在演奏中准确定位并表达乐曲的情感,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总之,对作品准确的理解认知、恰当的情感定位、协调的审美表达是儿童钢琴乐感培养的目标。
三、在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下培养钢琴乐感
钢琴乐感的培养可以借鉴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理论,让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体验音乐的美,用钢琴为载体,表达音乐美,获取审美体验,最终将音乐知识内化、理解、表达。在钢琴演奏技巧训练贯穿始终的前提下,儿童钢琴乐感的培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是音乐基本元素的感知训练,包括音高、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表达;第二是音乐思维的培养,包括对曲式结构、音乐语义以及和声织体等的感知和表达;第三是音乐文化的熏陶,包括乐曲创作背景、作曲家创作风格的理解和内化。
(一)把情感与认知相结合,进行音乐基本元素的感知和表达训练
当前儿童钢琴的启蒙学习,往往从识记五线谱,对应五线谱在琴键的位置开始。教师关注的重点是手指在琴键的位置是否准确,而往往忽视儿童对音乐基本元素的理解。儿童学习音乐的顺序应是“听、唱、读、写”。儿童在没有“听”“唱”能力储备下,直接进入“读”谱环节,这会限制儿童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在儿童钢琴学习之初,“听”“唱”的内容即为感知和准确演唱一定音域内的不同音高以及基本节奏型。1.认知与体验相结合,进行音高情境学习———身体上的音符在音高的感知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儿童自己的身体为“教具”,让儿童体验不同的音高,笔者称之为“身体上的音符”。以C大调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儿童感知双脚为低音“do”、小腿是“re”、膝盖是“mi”、大腿是“fa”、腰是“so”、胸是“la”、双肩是“ti”、头顶是高音“do”。在此基础上,带领儿童边模唱音高边用手触摸相应的身体部位,体验音的高低不同。通过音阶、分解和弦以及终止式(V-I)的游戏体验,感受七个基本音级的位置、大小三和弦的音级关系以及乐曲的终止感。在音高感知的基本训练后,教师还可用“身体上的音符”带领儿童通过互动游戏,唱出熟悉的儿歌,让儿童在快乐中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当儿童能够准确辨识音高位置后,可适时引入五线谱的识谱。识谱不能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教师还要鼓励儿童运用学习的音符进行二度创作,在琴键上大胆演奏。2.认知与经验相结合,进行节奏情境学习———生活中的节奏节奏感知训练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平时的生活经验,将节奏教学与儿童生活中空间、时间、重量等方面的生活经验进行关联,通过唱念和身体动作,让儿童对基本节奏型进行深度感知。例如儿童都有走、停、快走、跑的时间流动经验,教师可将四分音符、成对的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音组等节奏型与这些生活经验进行关联教学。又例如儿童都有搬拿重物的生活经验,教师可将乐句中规律性的强拍感知与此经验进行关联教学。通过故事的串联,让儿童边运动边大声唱念,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抽象知识的感知。类似这样的情境学习较图谱式的教学更易让儿童接受。
(二)在审美体验推动下,对儿童音乐思维进行培养
音乐思维是儿童感知曲式结构、音乐语义等音乐组织元素的心理活动过程。每个学习音乐的儿童都需要有音乐思维的意识,这将帮助儿童更好的获取审美体验。笔者认为,音乐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儿童对乐曲的整体情感定位和部分语义表达两个方面着手。1.在获取审美体验的基础上,鼓励儿童对整首乐曲进行情感定位儿童钢琴作品一般较为明快短小,段落明晰,非常适合让儿童自主探究乐曲情感。教师在教授乐曲前,儿童需提前聆听,准备匹配的照片或画带到课堂,在教师范奏乐曲时,鼓励儿童自主描述照片(图画)的故事或意境。通过感知和表达,儿童获取审美体验,从而对乐曲学习做好充分准备。类似这种音乐思维的自主探究,将有助于儿童对整首乐曲进行情感定位。2.以审美体验激发创造能力,鼓励儿童自定义段落(乐句)表情在对整首乐曲情感定位的基础上,乐段的科学划分和乐句的线条处理是钢琴乐感培养的重点。如何将晦涩难懂的曲式结构和乐句划分变得生动有趣,不妨让儿童自己去探索。教师可以让儿童观察人的各种表情,创作个性化表情包,在练琴时,通过和声、旋律、乐段等的感知,在乐段(句)上画上相应的表情,创造专属的乐曲表情包,在快乐中体验乐曲组织机构的美。当表情符跃然谱上,儿童主动表达的意愿会更加强烈,教师也可以直观感受到儿童对乐段和乐句的理解。
(三)巧用“移情”促进感知,用音乐文化浸润儿童心灵
儿童钢琴学习不仅是技巧的学习,更是音乐文化的浸润。要想在钢琴演奏中表现出良好的乐感,儿童必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首先,前文提及的音乐基本元素和乐段和乐句是作品风格的具体表现,儿童如能准确认知,内化表达,可以帮助其理解作品背后的音乐文化。其次,教师在讲授作品和作曲家背景时,需要在查阅相关资料后,用贴近儿童思维的方式让儿童感知,通过“移情”,让儿童理解、接受。例如,教师可用讲故事、播动画的形式让儿童真切感知作曲家的生活时代、个人成长经历,结合所讲乐曲,谈谈如果自己是作曲家,该如何去演绎作品,潜移默化的用音乐文化浸润儿童的心灵,达到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儿童良好乐感的培养。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强调在审美体验贯穿下,将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在情境中自主探究生活中的“美”,激发“情”感共鸣,促进儿童“思”考。将其移用至钢琴乐感培养中,可以让儿童音乐能力得到持续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音乐要素可以让儿童在“真”切的生活点滴中感知;音乐思维可以用“美”的体验来推动;音乐文化则巧用“移情”浸润儿童心灵。当儿童在体验和游戏中快乐感知时,乐感已经默默植入儿童心灵。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3]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4]李吉林.“意境说”导引,建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7,(04).
[5]王辰.试论中国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乐感培养与开发———以洛阳地区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作者:潘莎莎 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发展研究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