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

征文网 2020年8月6日征文范文评论548 阅读3347字

电气机械工程智能化技术探讨

经济新常态是强调“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着眼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如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的使用,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各级各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述

1.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界定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其涉及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财政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往来账管理、出纳管理等方方面面。尤其是预算管理,通过对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从而达到优化本单位财务资源的效果,因而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实施预算管理能有效控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开源节流,使财政资金的使用落到实处,惠及于民。

1.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1.2.1政策导向性强

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要体现国家财务的方针及政策,及事业单位活动的范围及方向,在收入及支出方面,均有较强的政策指导性,收多少、哪些该收、支出的用途等等都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因此,在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在遵守事业单位财政及财务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财务管理活动。

1.2.2收支种类繁多

事业单位遍布城乡,涉及科教文卫等多个行业,由于行业本身的差异性,事业单位在收支项目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时,要紧密结合行业自身特点,运用不同的财务管理方法,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刻板的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1.2.3经费拨款的无偿性

尤其事业单位本身的非生产性,所需经费大多采用划拨的方式,容易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因此事业单位应当本着节约的原则,力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表现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内控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不规范,成本控制意识淡薄等方面。

2.1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使用效率是衡量资产使用有效性及充分性的关键指标,资金使用效率高则表示单位自身运营状况好,专款专用。在评价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时,常通过产出有效性、投入充分性及资金流动性三个指标去衡量。但对于大多数事业单位而言,由于资金往往通过地方财政机构无偿划拨方式取得,从业人员缺乏成本管控意识,使得事业单位在进行业务活动时忽略了资金投入产出效率,造成资金使用效率普遍低下。

2.2预算管理不规范

预算管理是政府财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关键手段,能最大程度上发挥预算资金的最大效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计划和任务,编制未来年度收支计划的总称。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发挥事业单位有限的资金资源效用,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和体系。一方面,缺乏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单位领导可能会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但实际情况是,财务人员不熟悉本单位业务活动,业务科室在上报预算数时,往往虚报,造成预算编制不能客观反映未来年度单位收支金额。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上也往往流于形式,对预算执行过程中超支、差异等问题未进行充分的原因分析,未能有效的通过预算体系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2.3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内部建立的,通过分析单位内部业务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措施、方法,从而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率与资产的安全性。内控制度的建立,需要充分分析本单位的业务活动范围、特点,熟悉控制环境,并根据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并最终进行严格的实施。但现阶段,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只仅仅局限于财务报销、岗位不相容设置等环节,对整个单位业务流没有细分的内控制度。同时,对于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程度较低,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另外,由于事业单位资金面普遍较为紧张,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尚缺乏完备的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经济业务流程主要以传统方式来完成,尚未实现手机端、电脑端流程把控、审核的实时化,显著制约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的提高。

2.4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美籍华裔会计学博士李正福曾提出,“财务=经济理论+会计资料+统计方法+意识”。由此可以看出财务意识对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财务活动中,财务人员应树立以下观念,即竞争观念、货币时间价值观念、盈利与节支观念、风险观念,这四个观念与财务活动紧密相关。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普遍缺少财务管理意识,没有系统的培训,基础薄弱,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入手点把握不清,按部就班。同时,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等历史原因,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参与财务管理的能动性不高,成本意识薄弱,不利于事业单位正常开展财务管理活动。

3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对策

3.1加强引导,提升单位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事业单位领导应提高对本单位财务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充分认知到财务管理对本单位的现实意义,鼓励本单位人员深化成本管控意识、预算管理意识、资产管理意识,最大程度的发挥资金的使用效能。一方面,可以召开本单位党委专题会议,借鉴其他单位先进经验,反思本单位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的不足,并安排专人监督,力求将本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对本单位财务人员及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引导和培训。

3.2增强技能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技能培训是提高业务人员业务技能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由于其资金的有限性,不可能组织大规模、专门化的财务管理培训活动。这就要求财政主管部门在新形式、新常态下,根据财务管控方向的变化,准则、制度的调整,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及部门进行培训。财政主管部门要根据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工作特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定期业务培训,尤其是财务技能培训,培养既精通财务管理技能,又具备扎实会计核算基础的专门化人才。财务管理人员应加强对财务核算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深化成本关键,充分运用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进行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同时,要充分结合本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调动人财物等各方面资源,提升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推进内部控制工作。在内部控制平台信息化搭建上,应由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购置办公软件及内部控制软件,并安排专人对相关单位进行内控信息化培训。

3.3借鉴企业财务分析机制,强化财务指标分析

企业自身盈利性的特点决定了如何发挥有限资金的整体效能,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在预算管控、成本控制方面,财务分析是企业纠错机制的关键环节。通过财务报表纵向比较、重要财务指标比较、构成项目比较,并就变动比率、变动因素分析,能客观、真实的从财务数据方面把控单位的经营状况。运用企业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效率,资产管理情况,从收支两方面进行把控,能有效的探究事业单位在现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助于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财务指标分析,能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3.4量化评价标准,加强成本管控力度

事业单位业务考评标准难以量化,成本核算不规范,成本费用分摊随意性大,致使成本核算不实、开支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必要性论证,造成项目资金的使用中,经济效益虚无化、社会效益主观化。因此,一方面,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成立项目评价小组,对本地区投入资金大、周期长、影响力大的项目进行跟踪调查,从先期可行性评价到后期项目效果评价,全程跟踪,保证财政资金使用效能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应深化事业单位人员成本管控意识,从思想及意识上对成本核算予以重视,充分的发挥资金资源效用,让资金的使用落到实处,落到用处。

参考文献:

[1]刘一民.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管理视野,2011.

[2]郑姗.浅析新会计制度下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13(28):197-198.

[3]段世芳.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企业经济,2013(3):181-184.

[4]张天娇,张东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管理,2013(4).

作者:孙建滨 白杨 单位:西安广播电视台计划财务部

经济行为与工业地价分析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