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民族高校资助工作思考

征文网 2020年8月3日征文范文评论512 阅读3672字

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研究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按期完成学业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五个部分。相较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民族高校的大学生有许多来自地域偏远,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做好资助工作不仅是从物质上改善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的需要,更要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公平享受教育成果,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推动教育公平的深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精准扶贫”计划的逐渐落实,民族高校资助工作的信息化、数据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其中面临的问题,也使得民族高校的资助工作与预期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大数据时代民族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困境

大数据时代民族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数据动态分析体系尚未建立,数据库中信息的不完善,使得贫困生认定缺乏严格标准。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是资助工作开展的前提,虽然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但是具体的操作还是落到学校部门进行,这其中量化指标不准确、认定过程存在漏洞等问题,使得大数据背景下贫困学生的认定过于敷衍,一些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难以获得及时帮助。第二,注重物质资助,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未实现扶贫、扶智、扶志的有机统一,例如一些学生在认定贫困生的过程中,不得不将家庭的贫困展示在全班、甚至全校师生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挫伤了其自尊心,再如一些学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缺乏感恩意识,甚至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将贫困视为一种理所应当得到帮助的条件,严重偏离了资助工作的初衷。第三,缺乏对大数据的深入挖掘,难以对贫困生形成持续跟踪管理,影响了资助工作长效性的体现,一些学生在短期内获得了物质上的帮助,但是对于资金的使用却缺乏监督,出现了浪费社会资源的现象,影响了社会参与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积极性。

3做好大数据时代民族高校资助工作的相关对策

3.1民族高校应加强构建大学生数据库,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

3.1.1建立大学生信息数据库,实现动态化档案管理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传统的静态化档案已经难以满足民族高校资助工作需要,因此,学校应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建立动态化数据库,以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民族高校每年应通过学生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信息整理等工作程序,对大学生的档案进行分析。由于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贫困程度会有所变化,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山区突遭洪水、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会在短期内造成家庭收入急剧下降,从而影响学费的缴纳等。针对此,民族高校资助工作开展中,不仅要从整体上确定贫困学生档案,还应该做好动态分析,确保资助工作更加全面、客观、有针对性。

3.1.2设计贫困生认定标准,完善认定体系

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是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实施的前提。在完善认定体系的过程中,民族高校应利用规范性、可量化的认定指标,对不同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进行确认,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为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即一方面综合贫困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消费信息、家庭消费数据、当地经济发展整体状况、民政部门的相关证明等信息做出判断;另一方面师生应根据贫困生提交的申请,以及家访、电话访问等方式做出民主评议,对贫困生做好摸底工作,严厉惩治弄虚作假的行为,保护那些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的权益。

3.2加强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现资助工作的发展理念

民族高校的资助工作的目标并不仅限于在短时间内从物质上保证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它还需要从长远出发,即在帮助贫困生成才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其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这种相互帮助的品质惠及他人,乃至整个社会。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在大数据时代,民族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而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配合,从而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发展性。针对此,民族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思政教育于资助。

3.2.1加强对优秀贫困生的培养,以强化示范引领效应

民族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引领贫困生培养的长效机制,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加强对优秀贫困生的培养,不仅能够让其摆脱生活贫困的自卑心理,激发其突破生活困境的勇气,锻炼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够让其在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也能够做到精神上的富足,避免在资助中陷入自卑、自弃等心理误区。

3.2.2鼓励贫困生组建社团,搭建情感交流平台

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贫困生较多,这些学生由于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会与其他地区的学生之间存在交往隔阂,针对此,学校、教师应该结合大数据的信息,鼓励学生建立相关社团,在社团中找到与自己经历、境况相似的学生,获得心灵归属,同时在社团的带动下,共同参与到实践中来,例如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义务支教、志愿服务、爱心募捐等,这样贫困生不仅是资助的对象,也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这对于培养民族高校贫困生的精神品质意义重大。

3.2.3注重感恩教育,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在大数据时代,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正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领域,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陷入了扭曲的心理误区。资助并不是对某些弱势群体的羞辱,而是社会上对这些群体人性化的关怀,而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资助的意义,并对他人、对社会心怀感恩,理解自己在接受这些社会资源的同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2.4将诚信教育渗透到资助工作的始终,构建校园诚信体系

虽然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已经成为贫困生认定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信息体系的不完善,其中对于个人诚信依然是一个系统的考量。为体现诚信教育体系在民族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个主体之间应加强互动,一方面学校在思政教育中应时刻渗透诚信,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另一方面还应该利用大数据加强诚信体系的构建,做好相互之间的监督,利用信息化、数据化手段与人为管理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杜绝资助工作中的失信行为。

3.3提高大数据的利用效率,推动个性化资助工作体系的构建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推进,大数据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优势也逐渐明显。因此如何加强对大数据的挖掘与利用也成为民族高校搞好资助工作的重点。大数据时代强调个性化发展,民族高校的资助工作也应如此,利用数据分析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意见。具体来讲:

3.3.1加强对贫困生的数据挖掘,将资助工作与学生的日常管理相结合

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项数据都可能成为学校资助工作挖掘的对象,尤其是在智能化校园体系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学生能够利用学号对学生的课程选择、网络消费、校园卡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并预测贫困生的未来发展走向,并为学生制定更加符合其需求的成才计划。

3.3.2注重对大数据的动态分析,创新数据管理方式

规模大、速度快、多样化是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大数据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学校在数据挖掘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据特征,通过数据对比对数据变动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创新资助工作方法,让学生在物质资助、勤工俭学的相互配合中,长效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困难。

3.3.3完善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促进贫困生身心发展

民族高校在利用大数据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数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品德人格等隐性因素的展现,及时了解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变动情况,并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辅导员应主动接近贫困生,通过宿舍走访、班会等方式,了解贫困生,为其融入班集体提供条件;利用微博、微信、博客、QQ等网络渠道,定期开展情感沟通活动,利用最直观的信息数据分析贫困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4结语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民族高校的资助工作开展在信息方面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因此,民族高校应积极迎接大数据带来的变革,不仅要利用大数据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还应该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为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宋晓周.精准资助: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资助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56-59.

[2]杨丹.论“精准扶贫”背景下地方民族高校资助工作现状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74-75.

[3]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9):22-25.

[4]张敏,张阳.基于大数据的民族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案研究与设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2(1):76-80.

作者:金湓 马龙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探讨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