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探究

征文网 2020年8月3日征文范文评论763 阅读3601字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选择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思想政治觉悟及其思想道德品质不仅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还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尤其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的社会转型阶段,在多元文化的洗礼、多重价值观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呈现不平衡态势,随着高校生源的不断扩大,这种不平衡态势愈演愈烈,逐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基于此,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以应对这些挑战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解释,主体性研究就是研究人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主体能力的实现程度越强,活动的成功率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我们就要将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延伸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结合一切主观条件和客观因素,从教育主体出发,掌握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特征,尊重大学生的主观需求,从内在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必要性

当下,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背景下,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便捷,信息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一方面,繁杂的网络信息在不断的传播中持续发酵,越来越多不健康的思想意识逐步渗透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动摇价值观根本。另一方面,这种开放性的网络导致很多大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致使大学生无法分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可以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的高低和道德建设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因此,无论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还是国家政治经济稳定的社会目标出发,我们都要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教育地位进行有效研究,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3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有效措施

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学思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本思想作为教育原则不断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说只有从大学生这个教育主体出发,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进学生的生活之中,才能从内在唤醒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热情,提高主体参与力度。

3.1明确大学生主体地位,重铸教学意识

对于大学生而言,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从师生关系认知上,教师要对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有着清晰的认识,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意识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只是教学的客体,其过度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1]。而新的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被不断弱化。这种此消彼长的地位变化,让教师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为此,教师要掌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教师不能再利用权力的制约强行改造学生,而是创造自我探索、自我批评、自我反思的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壁垒,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距离。通过心与心的交流,确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的稳定性[2]。从内容上分析,随着经济的增长带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3]。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程设计上,我们就要积极探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需求,遵循学生本位的教育原则,坚持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发展的根本目标,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为着力点,结合当下最新的时事政治和世界经济发展变化为案例,深入研究其背后思想政治原理,深化学生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从教学方法分析,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学习热情。大学生迫切地需要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当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平台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高校党建工作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信息平台进行健康的思想政治意识熏陶。同时利用丰富多样的文化宣传手段,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关注和热情。另一方面,借助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性,鼓励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主题式报告分析,并建立完整的分析报告数据平台,学生可以在线上任意调取过往的学生报告进行资料应用,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教师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动态,随时转变教学内容,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性。

3.2构建主体课堂,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作为传统的教育主体,教师教育思维的转变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将直接影响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质量。因此,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高校就需要从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出发[4],不断提升教育者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思想。在教师选择上,高校要强化聘任考核制度。选用具备丰富社会经验的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专业性[5]。在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高校要不断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意识,深化学生本位思想。坚持公平公正的教育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合法需求,在坚持学生教育主体性的背景下,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强化教师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借助微课等线上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在自我教育和自我批判的过程中摒弃不健康的落后思想,在思辨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强化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营造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6]。

3.3引入实践,落实主体创造性

实践性的活动对于落实理论基础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团队的集体实践活动,更有益于大学生协作精神的形成。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将教育的着眼点落在小小的课堂之中,而是将视野放逐到社会实践中来,为学生组织精彩纷呈的思政活动,让理论充分联系实际,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敢于人先的探索意识。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论指导实践,贴近生活本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与当地企业的深入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深入企业内部进行社会实践[7]。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提供丰富的平台,通过真实的实践感受,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总而言之,高校要动用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多样性的学习平台,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强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发挥其主观能动力和思维创造力。

4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的力量源泉。作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建设和道德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稳定。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既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思想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这个少年为主体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抓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需要唤醒其主体意识,发散创造性思维,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通过构建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岩.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地位的心理学引导[J].教育与职业,2013(15):58-60.

[2]张国顺.网络课程人本逻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J].科教导刊,2017(34):79-81.

[3]何春燕,贾小玲,张建林.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A,2013(10):31-32.

[4]叶琳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评价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J].文教资料,2012(14):120-122.

[5]周银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以许昌学院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6):9-11.

[6]赵富才,曹晖.论心理疏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调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7-91.

[7]赵昕,文佳.树立辅导员师爱观重视隐性教育———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31,233.

作者:许祥建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高校思政教育探讨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