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研究

征文网 2020年8月2日征文范文评论458 阅读3942字

电气自动控制中PLC的运用

一、前言

在笔者的实际调研中发现,教材内容不符合专业培育目标、教材建设脱离行业实际、高职教育特色未在教材内容与形式中得到体现情况广泛存在于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缺乏行业新技术、新标准的情况也较为常见,而为了尽可能解决这类问题、推动高职院校教材特色的形成,正是本文围绕校企深度合作开发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二、校企合作开发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必要性分析

(一)基本分析

“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属于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主要特点,用典型产品或服务引领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则使得教材能够真正满足高职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的需求。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开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作为教学方法与经验的结晶,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实现不仅需要反映课程改革思路,更需要得到足够的实践支持,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开发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必要性[1]。

(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的本质是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与结合,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得到大量理论知识的支持,理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结合同样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否则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将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其未来发展将由此受到较为负面影响。结合近年来业界开展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调研,不难发现,仅有一半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在刚刚步入社会时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由此可直观了解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能力层面存在的普遍性不足,而为了化解这种不足,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便显得尤为重要,图1为创新思维能力结构,围绕该图开展创新思想能力教育也能够较好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三)保障教材实用性与先进性

“教、学、做”的融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的纳入,直接关系着教材的实用性与先进性,而为了保证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能够充分反映职业岗位的技术发展要求,企业一线工作的知识、技能要求也需要在其中有所体现,这种体现便需要得到企业的支持。虽然双师型人才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普及率不断提升,但单凭双师型人才仍无法完全满足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开发编撰需要,因此校企合作可以称得上是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的必要途径,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也必须由此才能够得到充分保障[2]。

三、校企合作开发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路径建议

(一)深入企业调研

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开发需结合行业真实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这是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工学结合教材,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接触岗位的工作实际与工作要求,因此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开发人员必须在校企合作的支持下真正进入企业专业岗位、岗位群开展调研,由此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关键操作方法与技术、学生在进入岗位后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即可为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开发、编撰提供有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内容能够与工作实际实现更紧密结合,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必须具备较高的行业代表性。

(二)建立合作保障机制

虽然校企合作向来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但在笔者的实际调研中发现,很少有高职院校能够与企业保持长久深入的合作关系,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缺乏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和保障机制。我国现阶段并不存在政府层面、法规层面的校企合作政策,这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兴趣、动力不大的情况较为常见,因此本文建议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立多方联动合作战略联盟、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均属于院校可以采取的具体策略,校企合作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开发将获得充足的动力支持,特色教材的也将真正具备长久的生命力[3]。

(三)企业专家参与

为保证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实用性,企业专家必须参与到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开发中来,企业岗位技术与教材的关联度由此方可得到更好保障。在企业专家支持下,教材内容与行业要求、岗位需要相脱节情况将得到较好抑制,而在企业专家总结的工作方法、经验、技巧支持支持下,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质量也将得到有力保障。表1为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结合该表即可保证企业专家更好参与到教材的开发中来。在企业专家参与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中,必须避免单个实例承载大多课程知识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头重脚轻,教材的实用性也会大大折扣,应用这种教材开展的教学也很容易陷入传统的知识教学模式。因此,企业专家参与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必须彻底以案例为单位进行原知识体系的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引导学生基于实例完成过程逐个掌握知识,要求学生立即掌握实例涵盖所有知识的认知必须被摒弃。值得注意的是,高职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可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类,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便是为了实现两类知识的深入融合,以此即可解决传统高职教学长期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割裂问题。

四、校企合作开发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实例分析

为提升研究的实践价值,本文选择了笔者所在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教材较好满足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需要,院校采用了校企深入合作开发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探索。

(一)开发原则

在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初期,参与人员首先明确了教材的开发原则,即职业性原则、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此教材选取的学习内容主要源于酒店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与活动内容,酒店管理职业所需的技能、知识也属于教材设计内容的主要构成,在优选、提炼工作项目的过程中,特色教材方能够真正涵盖酒店管理职业的近乎所有知识、能力、素养要求。为更好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可靠性,“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也必须在特色教材开发中得到体现,由此根据相应的素质、知识、能力确定系统化课程中的每一个学习情境,特色教材即可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更好满足课程改革需要,而教师基于情境开展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同时得到保障。

(二)开发思路、方法、步骤

高职教育特色、酒店管理专业实际、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均需要在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中得到体现,而为了适应院校课程改革的需要,核心能力培养内容的融入、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立体化教材的同步建立也需要得到关注,教材内容也必须真正做到以任务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同时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实际进行教学案例库、作业管理平台、知识测验平台、网络课程等信息化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立体化将得到较好保障,网络课程教学需要、课程设计要求也将由此得到较好满足。具体来说,课程改革是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的前提,“教学做”理念则需要渗入教材的开发主线,而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企业人员将为教材开发提供代表性较高的酒店管理案例、相关实物照片,教材开发的素材需求将得到较好满足,同时结合课程改革编写教材体例,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材内容与体例,教材内容的具体编写质量即可得到更好保障。值得注意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中的前言、目录、正文编写同样需要贯彻课程改革要求。

(三)编写体例

为保证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能够较好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并同时最大化发挥自身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作用,本文涉及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体例结构按顺序为:“编写说明→前言→目录→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其中学习任务主要包括任务单、计划单、咨询单、检查单、评价单等,酒店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析将在学习任务中实现深入渗透与重点体现。

(四)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的开发主要包括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设计、立体化教材建设、信息化手段应用,具体开发编撰思路如下所示:(1)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设计。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设计必须考虑酒店管理岗位工作任务的复杂性,由此将任务拆分为适合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即可为教学改革提供充足支持。具体来说,专业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与一线工作人员组合教材开发组,由此建立酒店管理岗位的系统化课程标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教材便能够将课堂学习与工作过程学习融为一体,高质量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设计将由此实现。(2)立体化教材建设。立体化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必须以课程建设为依托,由此引入新型教学工具、现代化网络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便能够实现最大化发挥,微课、微视频、动画和在线测试等数字资源的建设也必须在其中得到体现。(3)信息化手段应用。考虑到智能手机已经基本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实现普及,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可采用二维码技术将微课、微视频、动画和在线测试等数字资源与教材联系,这种信息化手段应用可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无缝学习”,多样化学习形式自然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存在的各类教学问题。

五、结论

综上所述,校企深度合作开发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具备较高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深入企业调研、建立合作保障机制、企业专家参与、开发原则、编写体例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校企深度合作开发高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路径建议,而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教材开发后的学生学习方式变化、教师与学生的满意度提升情况应得到高职院校相关人员的重点关注。

【作者简介】郭红芳(1982-),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职业教育、乡村旅游等。

【参考文献】

[1]郑明秋,李红岩.高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市场,2016,22:227-228.

[2]孙小红.校企合作探索系列教材开发新模式[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12:25-28.

[3]孟庆伟.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特色教材建设[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252.

船舶电气设备故障检验技术研究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