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一.确立诵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起点,也是一堂课的核心和灵魂,因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用心确定教学目标。古诗词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精炼的文字、逼真的意象、真实的情感、悠久的文化,都需要制定清晰、全面、适当的教学目标。清晰是指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简明;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覆盖面要广,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发展;适当是指教学目标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能够达成目标。
(一)转变观念,注重学生诵读兴趣的培养
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讲,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巩固专业知识。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前沿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实践,试图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引导学生,则对教师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对文本有独到的见解、文化底蕴足够深厚,才能够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技能。研究表明,对事物产生兴趣,智能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趣味化的教学设计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二)发展能力,重视学生古诗词语感的养成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语感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关于语文是什么,历来争议不休。叶圣陶先生曾经给出过定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但其中的文是指文字还是文学,人们一直在争论。关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却十分明确,那就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把它称为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对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眼到、口到、心到”的操练,学生的自诵自悟、熟读成诵是教学方法,由此获得真实的体验,培养敏锐的文言语感”[1]。
(三)诵读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意境深远,需要我们反复诵读才能够领悟诗词中的美。反复诵读,是有感情地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再创作,读出自己的理解,达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目标。鉴赏能力是具有主观色彩的,对于不同的诗歌,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诵读出不同的感觉。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进行鉴赏时要与其他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研读探讨。反复诵读不意味着过度解读,在诵读作品时,我们可以根据作品中的意象的特点、情景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鉴赏方法。在篇幅短小的古诗词中出现的常见的意象,就可以将意象接连起来,从而感悟到诗中的情思。朱自清曾经说过:“欣赏是情感的操练。”[2]一些难懂晦涩的意象,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去感受与体会。
二.明确诵读教学要求
《课标》要求教师不能成为死板的教书匠,而应该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会用前沿的教育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魅力。
(一)加强诵读节奏指导
节奏,是音节跟随句式长短、句意变化交替组合而产生的语感。闻一多先生认为中国的诗词讲求格律和平仄,正所谓“戴着镣铐跳舞”。在汉字中,一般由两个字构成节奏单位,古诗词的节奏大多根据句中字词相互押韵所构成。格律诗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在诵读时受格律的限制,同时也要注意句式的排列,才能体现其节奏感。五言律诗中的二、四,七言律诗中的二、四、六为节奏点上的关键字,在诵读时要十分注意这些关键字;古体诗主要包括乐府等,句式长短不一,韵律相对来说也没有那么严格,但在诵读时可根据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进行处理。此外,诵读时还应该注重停连,停连是指诵读作品时气息的中断和延续,在七言绝句中一般划分为三个语节。古诗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和谐的韵律,绝句、律诗、词。曲大多是一韵到底,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韵脚的表达,平仄对应,才能使节奏鲜明,让人感觉到音韵动听。古诗词大多为格律诗,在诵读这些作品时不能拘泥于格律要求,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千里江陵一日还”与“夜半钟声到客船”都是七言律诗,两句的韵脚、平仄都相同,但前一句表现的是欢快的心情,后一句表现的是夜深人静的感觉,在诵读时应该进行不同的处理。徐恒认为诵读对声音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相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3]“古诗词的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陶冶他们的思想感情。”[4]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古诗词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诵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二)加强诵读状态指导
应该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初中生的认知活动产生着巨大的作用。诵读者应该掌握诵读的主动权,拥有操控能力,既不脱离文本,也不至于不可自拔。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论纲》中认为:“人的情感决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熟的。”[5]教育与情感二者相辅相成,缺少其中一个大脑都不能充分的发挥完整的功能。
三.丰富诵读教学方法
笔试通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得出了改善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陈旧的方法。
(一)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加深体验
大多数语文老师习惯采用板书来完成教学,多媒体教学只在公开课中才运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趋势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运用信息化的能力。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掌握的知识永远不过时。因此,教师应该利用网络了解学科的新动向,将新知识与课本上的知识相整合,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例如,由中央电视台和教育部联合推出的“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日前正式上线。这些“有声语文教材”涵盖了全部中小学语文课文,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用标准的中国声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平等的享受到教育资源。“诵读库”的建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有助于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丰富诵读实践活动,增加积累
在课标中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因此积累古诗词是初中生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积累整合古诗词,例如在讲解李白的《送友人》时,让学生注意积累送别诗,并且归纳唐朝送别诗的特点。初唐时的送别诗有王维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盛唐时的送别诗有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晚唐时的送别诗有韦庄的“止竟多情何处好,少年长抱少年悲。”不同时期的送别诗各有不同,或是阔别或是惜别。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分类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恰当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增强效果
丰富诵读形式,更能够让学生发现诵读的美,为诵读效果增光添彩。常见的诵读形式有三种:独诵、对诵、合诵。首先,独诵是指一个人诵读,这种诵读形式可以展现诵读者的个人风采,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独诵,但是表达个人心绪的作品更加适合。
四.完善诵读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能够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也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语文课程评价也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在进行语文课程评价时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整体性、评价方式的创新性。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那么语文课程评价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除了有教师之外,还应该有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间的互评都十分重要。中学生十分看重同伴的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此外,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诵读进行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
(二)评价内容整体化
语文课程综合性较强,它要求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所以在评价中也应该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在进行诵读评价中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具体来讲,在古诗词诵读评价中将课堂内外相结合,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让学生积累古诗词,第四学段的学生要更加注重对作品的感悟,教师在评价时也要涉及学生的鉴赏能力。关于古诗词的学习,课标中指出考察学生的背诵十分重要,但同时也要训练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诗词大意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创新化
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过去的教学中最常见的是考试。但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因此在古诗词课堂中对学生的诵读评价,不应该只看结果,更应该注重过程,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语文教师要多运用形成性评价,例如运用成长档案袋的方式来关注学生的发展,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在成长档案袋中对学生的进步情况给予阶段性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语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表扬激励学生,来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赵谦翔.绿化语文[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自清.标准与尺度[M].上海:上海文光书店,1949.:118
[3]胡同荪.初中语文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42—148
[4]李秀然.诵读艺术技巧与训练[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13.6:27
[5]李军.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6:90
作者介绍:赵静楠,辽宁省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初中语文信息化媒介的运用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